最高行為準則

最高行為準則

人類的行為看起來複雜多樣、變化莫測,似乎沒有什麼規律可循,但是,整個社會又井然有序地、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複雜、不斷向前發展。這說明,任何一個社會都必然存在各種形式的具體約束規則來制約和控制個人和集體的行為,而且,這些不同具體形式的約束規則又服從同一個最高級別的約束規則。也就是說,人的行為受到具體眾多行為準則的約束,而眾多具體行為準則又服從同一個最高級別的行為準則。

行為準則


雖然,人類的行為具有高度的客觀複雜性和強烈的主觀隨意性,但是,人類的行為並不是漫無目的的和毫無拘束的。人類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必須對每個人、每個集體或整個社會的各種行為進行有效的約束,使其產生最大的價值效應。
行為準則:就是個人、集體或社會的行為所服從的約束條件。
行為準則可以分為兩大基本類型:一是“應該”型行為準則,二是“不能”型行為準則。
1、“應該”型行為準則。“應該”就是人類主體在眾多價值事物中選擇具有最大正向價值效應的事物的實際過程,“應該”型行為準則的價值本質就是選擇和實施能夠產生最大正向價值效應的行為準則,即主體行為所必須達到的價值高度。
2、“不能”型行為準則。“不能”就是人類主體在眾多價值事物中拒絕具有最大負向價值效應的事物的實際過程,“不能”型行為準則的價值本質就是逃避和拒絕能夠產生最大負向價值效應的行為準則,即主體行為所避免超越的價值界限。

分類


從不同的觀察角度,人類的行為準則可以分為許多具體形式。
根據約束條件的不同,可分為限制性行為準則,提倡性行為準則。限制性行為準則就是你不能做什麼,提倡性行為準則就是你應該做什麼。
根據約束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剛性行為準則(或強制性行為準則),柔性行為準則(或非強制性行為準則)。
根據主體的不同,可分為個人行為準則與集體行為準則。
根據職業的不同,可分為企業(公司)職員行為準則、公務員行為準則、學生行為準則、軍人行為準則等。
根據社會領域的不同,可分為經濟類行為準則、政治類行為準則與文化類行為準則。
根據活動方式的不同,可分為生活類行為準則、工作類行為準則。
根據約束機制的不同,可分為法律法規行為準則、倫理道德行為準則。

具體內容


行為準則具有豐富多彩的具體內容,總的歸納起來,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
1、認真做好本職工作。忠於職守,勤奮工作,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熱愛本職工作;忠實履行職責,講求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按時完成工作任務,不得擅離崗位、玩忽職守和貽誤工作。
2、嚴格遵守社會規則。例如,公務員要遵紀守法,依法行政;提高遵紀守法和執行法律、政令的自覺性,嚴守紀律、嚴守機密;依法執行公務,不得以言代法、以權代法、徇私枉法。
3、充分兼顧他人利益。例如,公務員要代表國家依法行政,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依法執行公務、服務群眾、奉獻社會;樹立良好的公僕形象,做人民滿意的公務員;要顧全大局,團結協作,樹立全局觀念,識大體,顧大局,確保政令暢通,不得各行其是;團結協作,敢於負責,不推諉和扯皮;從人民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反對特權思想和官僚主義。
4、高度認同思想理念與價值觀念。例如,公務員要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有堅定的信念和理想,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持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

核心內容


1、認真做好本職工作就是追求“美”。任何一個集體的社會功能都是為了直接或間接地創造價值或增長財富,生產出各種各樣的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或者提供各種各樣的社會服務。統一價值論認為,經濟領域直接創造財富,政治領域是一種特殊的經濟領域,間接地創造財富,文化領域又是一種特殊的政治領域,更為間接地創造財富(詳見拙文“經濟、政治與文化的價值特徵”)。對於一般性財富的價值評價就是“美”與“丑”,即一般性財富的價值特徵可以用“美”與“丑”的標準來衡量,總之,認真做好本職工作實際上就是為了使集體創造更多的財富,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產品,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服務,就是了為追求“美”、拒絕“丑”。
2、嚴格遵守社會規則就是追求“善”。任何財富或價值資源的創造都必須通過一定的人類行為來完成,為了使人的行為具有更高的效率性、更強的長遠性、更大的前瞻性和更好的協調性,就必須從不同的角度、通過不同的方式對人的行為進行規範。社會規則就是人類通過長期的歷史積累和實踐經驗不斷發展和完善起來的,用於對人的行為進行約束和引導的行為規範,它包括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倫理道德、技術標準等眾多具體形式。人的行為通過各種社會規則的制約和引導,可以更好地協調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係,更好地處理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更好地處理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之間的關係,更好地處理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之間的關係,可以更長遠、更持久、更廣泛、更效率地創造出社會所需要的財富。由於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因此人類勞動或人類行為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財富,對於人類行為的價值評價就是“美”與“丑”,即人類行為的價值特徵可以用“美”與“丑”的標準來衡量。總之,嚴格遵守社會規則實際上就是為了使自己的行為具有更高的效率性、更強的長遠性、更大的前瞻性和更好的協調性,就是了為追求“善”、拒絕“惡”。
3、充分兼顧他人利益就是追求“善”。“統一價值論”認為,任何一個社會裡,人與人之間必然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利益相關性,即他人的利益關係一旦發生變化必然會或多或少使自己的利益關係發生變化,一個人在幫助他人的同時,就會間接地幫助自己,利他行為是一種間接的利己行為,是一種更為長遠的、更為隱秘的、更為模糊的利己行為。集體的共同財富以及他人的財富是一種特殊的、間接的、長遠的自身財富,關心他人就是間接地關心自己,維護他人的利益就是為了間接地維護自己的利益。充分兼顧他人利益,實際上就是約束和引導自己的行為,更好地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之間的關係,因此也是為了追求“善”、拒絕“惡”。
4、認同思想理念與價值觀念就是追求“真”。任何人類行為都是在一定思想理念與價值觀念的指導下完成的,要想使人的行為具有更高的價值效率性和目的性,更好地符合社會規律與自然規律,就必須樹立正確的思想理念與價值觀念。人類通過長期的經驗總結與理性思考,對各種社會規則之間的邏輯聯繫進行歸納與抽象,總結出一系列有機統一的思想理念與價值觀念,並使其具有理論上的系統性、觀念上的認同性、意念上的連續性、數理邏輯上的相容性、自然法則上的和諧性和語義邏輯上的一致性等,從而使各種社會規則更好地符合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的客觀要求。宗教信仰使社會的各種倫理規則符合統一的、科學的(或虛擬的)理論體系,科學技術使社會的各種技術規則符合自然規律。因此,思想理念與價值觀念使人的行為具有更高價值針對性與效率性,是一種特殊形式的人類行為,也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財富,對於思想理念與價值觀念的價值評價就是“真”與“假”,即思想理念與價值觀念的價值特徵可以用“真”與“假”的標準來衡量。總之,認同思想理念與價值觀念實際上就是為了使自己的行為更好地符合社會規律與自然規律,就是了為追求“真”、拒絕“假”。
綜上所述,人類一切行為準則的核心內容可以集中體現為一點:“追求真善美,拒絕假惡丑”。

三種基本類型


然而,到底什麼是真、善、美?這是一個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許多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層次深度,對真善美進行了抽象與概括,但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對於真善美的定義,應該根據它們的價值目的來進行。在“價值事物的三種基本類型”拙文中指出,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就是有序化程度的不斷增長過程,人類的有序化分為思維有序化、行為有序化和生理有序化三種基本類型,用於改變人類有序化過程的價值事物也相應地分為三種基本類型:思維性價值事物、行為性價值事物、生理性價值事物。
1、生理性價值事物:是用以影響人類生理有序化過程的事物,用“美與丑”的方式來描述,它包括兩個方面:①消費資料;②生產資料。其中,生產資料在整體上決定著消費資料的形成與變化,是消費資料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內因。
2、行為性價值事物:是用以影響人類行為有序化過程的事物,用“善與惡”的方式來描述,它包括兩個方面:①行為;②行為規範。其中,行為規範在整體上決定著機體對行為的引導、制約、調節,是行為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內因。
3、思維性價值事物:是用以影響人類思維有序化過程的事物,用“真與假”的方式來描述,它包括兩個方面:①知識;②思維方式。其中,思維方式在整體上決定著大腦對知識的吸收、記憶、處理、傳播與運用,是知識在大腦中形成、積累與發展的內因。
由於行為性價值事物可以生產和獲得相應的生理性價值事物,因此可以認為行為性價值事物是一種特殊的生理性價值事物;思維性價值事物可以有效地指導人的行為性價值事物,使其價值量產生增長,因此可以認為思維性價值事物是一種特殊的行為性價值事物。
根據統一價值論的“選擇傾向性法則”,事物的“價值率高差”(即事物的價值率與主體的平均價值率之差)決定著該事物對於主體的客觀意義:當事物的價值率高差大於零時,它對於主體的生存與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主體就會不斷增加對該事物的價值投入規模;相反,就只有消極的意義,主體就會不斷減少對該事物的價值投入規模。由此給出“真善美”的定義:
真:就是指價值率高差大於零的思維性價值事物。
善:就是指價值率高差大於零的行為性價值事物。
美:就是指價值率高差大於零的生理性價值事物。
作為真善美的反面,“假、惡、丑”分別是指價值率高差小於零的思維性價值事物、行為性價值事物和思維性價值事物。

判斷標準


根據“選擇傾向性法則”,可以推導出它的反命題成立,由此可得:
價值率的判斷法則:如果某事物有利於發展主體的本質力量,那麼該事物的價值率必定大於主體的平均價值率,即事物的價值率高差大於零;如果某事物不利於發展主體的本質力量,那麼該事物的價值率必定小於主體的平均價值率,即事物的價值率高差小於零。
再根據“真善美”的定義可得:
真善美的判斷標準:如果某一思維性事物有利於發展主體的本質力量,那麼它就是“真”,反之就是“假”;如果某一行為性事物有利於發展主體的本質力量,那麼它就是“善”,反之就是“惡”;如果某一生理性事物有利於發展主體的本質力量,那麼它就是“美”,反之就是“丑”。
對於社會、集體和個人來說,檢驗和判斷真善美的客觀判斷標準分別是社會生產力、集體生產力和個人勞動能力。個人屬於集體的一部分,判斷個人勞動能力大小的客觀標準是集體生產力;集體屬於社會的一部分,判斷集體生產力大小的客觀標準是社會生產力。由此可得
真善美的最終判斷標準:社會生產力是檢驗真善美(或假惡丑)的最終判斷標準。
要正確判斷事物的真善美性質,必須辯證地理解以下幾對價值關係:長遠意義上的真善美與眼前意義上的假惡丑;全局意義上的真善美與局部意義上的假惡丑;內容意義上的真善美與形式意義上的假惡丑;必然意義上的真善美與偶然意義上的假惡丑;客觀意義上的真善美與主觀意義上的假惡丑。七、價值率是所有事物最重要的價值特性參數?
人類社會的發展可具體表現為經濟的增長、政治的進步和文化的繁榮等,但核心內容則表現為社會價值的不斷增長,價值率就是一個用以描述社會價值增長速率的參量。價值率與使用價值及勞動價值一樣,是價值理論體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參量,深入研究價值率的一般規律是價值理論的重要內容。
任何生產系統都可以看作是一個價值(勞動價值或使用價值)的輸入輸出系統,其中價值的輸入過程可以看作是價值的消費過程或投入過程,價值的輸出過程可以看作是價值的生產過程或產出過程。一個生產系統的價值增長速度可用價值率來衡量。
價值率:生產系統在單位時間內產出價值量與投入價值量之比值稱為價值率,用P來表示,即
P=Qo/(Qi×T) (1)
式中,Qo為產出價值量,Qi為投入價值量。
價值增長率:生產系統在單位時間內價值增量與投入價值量之比值稱為價值增長率,用Z來表示,即
Z=(Qo-Qi)/(Qi×T) (2)
由此可得,價值率與價值增長率之間的關係:
P=Z+1 (3)
統一價值論認為,事物的價值率決定著該事物的價值收益率或價值增值速度的變化情況:事物的價值率越高,該事物的價值收益率就越大,價值增值速度就越高,人就會越多地向該事物追加投入價值資源,從而越多地擴大其存在規模;相反,事物的價值率越低,人就會越多地把向該事物所投入的價值資源抽調出來,從而越多地縮小其存在規模。也就是說,事物的價值率越高,人對它的肯定態度就會越堅決,對它的支持力度就越大,就會越多地向該事物追加投入價值資源,從而加速了它的發展;相反,事物的價值率越低,人對它的否定態度就會越強烈,對它的反對力度就越大,從而加速了它的滅亡。顯然,對於經濟領域,價值率就是利潤率,因此在經濟領域,利潤率是所有經濟類事物的關鍵性指標,它決定著人們對於所有經濟類事物的根本態度,決定著所有經濟類事物的生死存亡。

最大價值率


根據耗散結構理論,任何耗散結構都會最大限度地發展自己的有序化規模,具體表現為最大限度地增長自己所擁有的價值量,當耗散結構或擴展耗散結構所擁有的價值量一定時,它必須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價值率或價值增長率,由此可得
最大價值率法則:當擁有的價值量一定時,任何耗散結構和擴展耗散結構都會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價值率P。
最大價值增長率法則:當擁有的價值量一定時,任何耗散結構和擴展耗散結構都會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價值增長率Z。
價值率反映了生產系統價值增值的速度特性,對於不同的生產系統,價值率或價值增長率可有不同的具體表現形式。在經濟領域,價值增長率表現為利潤率,即 利潤率就是指經濟系統的價值增長率。在經濟領域,“最大價值率法則”就是“最大利益化法則”,“最大價值增長率法則”就是“最大利潤率法則”。
經濟系統所投入和產出的價值通常不僅僅是經濟方面的價值,還有許多非經濟方面的價值,如社會秩序、精神文化、環境保護、自然資源、勞動者身體健康和精神素質等。當經濟系統只考慮經濟方面的價值投入產出情況時,或者看作是孤立的經濟系統時,其價值增長率就近似為利潤率。不過,完全孤立的經濟系統是不存在的,任何經濟系統都或多或少地與其他非經濟系統相聯繫,併產生一定的價值增長率,其利潤率總是或多或少地偏離其實際價值增長率。

最高行為準則


人類的行為複雜多樣,但遵循著一定的規律,人因為不同的性別、不同的社會領域、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崗位,往往有著不同的行為準則,那麼,是否存在著一個最高的行為準則。
前面已經指出,人類所有的行為準則可分為歸納為一點,就是“追求真善美,拒絕假惡丑”,根據真善美的定義,真善美分別就是價值率高差大於零的思維性價值事物、行為性價值事物和生理性價值事物,而且,人們對於真善美的評價程度又取決於它自身的價值率(或價值率高差)大小,也就是說,人類所有行為的最終目的在於追求具有最大價值率的思維性價值事物、行為性價值事物和生理性價值事物。由此可以得出人類的最高行為準則:
人類的最高行為準則:人類的所有行為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追求最大價值率。
顯然,人類所追求的最大價值率是可持續的,而不是斷續的;是長遠的,而不是眼前的;是整體的,而不是局部的;是社會性的,而不是個體性的;是全麵價值層次的,而不是單一價值層次的;是客觀意義的,而不是主觀意義;是綜合性的,而不是片面性的;是辯證意義的,而不是形而上學意義的。人類各種具體的、低層次的行為準則都是這一最高行為準則的具體表現形式,都在根本上服從於這一最高行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