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孟容
馬孟容
馬孟徠容(1892-1932),名毅,以字行。少年時由父祖啟蒙,學習文史及書畫。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他和弟弟公愚考入溫州府中學堂,1908年考入浙江高等學堂,學習理科,深受教師陳佩忍、張宗祥、邵斐子等賞識。他們兄弟畢業后回到溫州,被溫州府中學堂(后改名浙江省立第十中學)和省立第十師範學校、溫屬甲種商業學校聘為教師,主要教美術,也偶兼數理。美術課在中學里不是主要課程,馬孟容講課卻很認真,除課堂教學外,還常常帶學生出外寫生,畫風景,畫人物速寫,有示範,有分析,指導學生如何深入觀察,抓住對象特徵。
馬孟容少年時在圖畫方面已見天賦。8歲時曾為其祖父畫像,雖尚稚拙,但神態之逼真深為家長們所驚異。其父自民國之初閑居在家,專以金石書畫自娛,孟容耳濡目染,深受熏陶。後來又拜著名畫家汪如淵(香禪)為師,得其精華,當時就有出藍之譽。但馬孟容並不以此滿足,深入生活,注重寫生與觀察自然,並嘗試吸收西方繪畫的某些特點融入國畫。提倡寧雅毋俗,雅俗共賞的畫風。為推動故鄉的美術事業,他曾創建東甌美術會。
1926年,北伐軍攻了浙江,省防軍司令部聘他為宣傳部主任。后應上海美專國畫系主任鄭曼青之聘,任該校花鳥畫教授。當時出版的《中日現代繪畫展覽作品第一輯》評他“用筆初師白陽、南田,近則合宋元而自出心匠,工整雅素,當推花鳥妙手。”書畫界極有聲望的曾熙(號農髯,張大千的舅父)曾說“近時花鳥,求其筆致高雅,當推孟容。”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則說:“吾國畫有文人派與畫院派之別,文人之作,大都氣韻生動,寄託遙深,而放者為之,或流於疏脫。畫院之作,大抵界畫精細,描寫逼真,而拘者為之,或失於板滯。孟容先生折衷兩派,兼取其長,誠出色當行,誠有藝術價值之作也。”1929年春,當時教育部舉辦的全國美術展覽會,和同年秋在上海舉辦的中日現代繪畫展覽會,都聘他為委員;次年的西湖博覽會,聘他為藝術館參事。1931年兼教江蘇省立上海中學國畫。凡當時畫界同人發起的民間藝術組織,他都積極參加,作品曾被選送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比利時博覽會、法國美術展覽會、日本東京繪畫展覽會。並編著出版《墨趣專述》、《馬孟容花鳥畫集》、《草蟲魚蟹譜》。
馬孟容自少患有癲癇症徠,體質素弱。數十年勤勉如一日,以致常患失眠,並因此誘發了嚴重的胃消化不良症,30來歲后還因虛弱屢發痙攣休克。可是他從來不注意調養,教學和創作一忙,就顧不上身體。1932年9月2日,終因盲腸炎併發症逝於上海仁濟醫院,年僅41歲。上海畫界和家鄉親友深為哀悼。《中華學藝社報》為其出追悼專號,蔡元培為遺像題詞,不少友人紛紛撰文題詩,表示悼念之情。
馬孟容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