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是美好的

小的是美好的

《小的是美好的》是英國經濟學家E.F.舒馬赫創作的經濟學著作,於1973年首次出版,是舒馬赫的代表作。

該書指出了發達國家資本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的一些弊端。舒馬赫認為,專業化和大型化的生產導致了效率下降、環境污染和資源枯竭,破壞著人類的幸福。書中還探討了教育、土地、礦物資源、技術與發展的關係,反思西方工業化的發展模式對世界的影響。

《小的是美好的》是一本將人放在重要位置的經濟學論述,該書出版后六年內再版十二次,是發展經濟學的經典著作之一。

作品簡介


《小的是美好的》一書分為四部分共十九章,分別討論現代世界的問題、未來發展的資源、第三世界的發展、組織的變革和所有
小的是美好的
小的是美好的
制的革命。
一、現代世界的問題
當代工業的增長使人們誤以為生產問題已經解決,舒馬赫指出,這只是一種幻覺。工業發展確實解決了一些問題,但是現代世界面臨新的危機。科學技術在合成新物質的同時,也對生態造成了破壞,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等生態問題突出。現代工業生產方法也在危害工業人的本體,表現為犯罪、吸毒、精神病、叛亂等問題日益嚴重。同時,普遍的繁榮並沒有鋪成同學和平的道路,相反,當代繁榮只能通過培養貪婪、嫉妒這類強烈的人性和慾望來實現。由此產生了國與國的對立,人與人的對立,產生了戰爭、暴力和罪惡。
二、未來發展的資源問題
一個新的開始必須從教育、土地、工業資源以及技術、就業等各方面加以改進。最基本的資源是人而不是自然提供的。一切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都是從人腦中產生的。教育是一切資源中最重要的資源。教育的實質是傳授價值準則,並使其成為人們思想方法的一部分。
土地是最大的資源。在人類與土地的關係上,人類是自然的孩子而不是主人。人類應該把健康、美好與持久作為土地管理的三個主要目標,生產率作為一種副產品被當作第四目標。
在技術資源方面,舒馬赫主張發展具有人性的技術,這種技術就是“中間技術”。這種技術能夠促使雙手和大腦具有更大的生產能力,能充分利用現代知識和經驗,能適應生態學的規律,不使人們稱為機器的僕人,能增加大眾的幸福,而不是大量的生產。
三、第三世界的發展
發展中國家的主要問題是“二元經濟”條件下城市與鄉村相互毒化的問題,即城市工業發展破壞了農村和小城鎮的經濟結構,造成農村的貧窮,而後者以人口大規模流向城市的行動來報復。發展不是一種創造過程,而是一種進化過程,故發展的首要任務是加強教育、組織與紀律的進化。發展中國家發展的關鍵是人的問題。由於在二元經濟條件下存在大量失業和半失業人口,故經濟計劃的首要任務是為人們提供大量的工作機會。要實現這一目標,不能靠現代工業,只有採取地區發展方法,發展中間技術。
四、組織的變革和所有製革命
舒馬赫認為,要解決現代世界面臨的問題,僅僅重視教育、節約資源是不夠的的,還要實行組織的變革和所有制的革命。大型企業機構存在犧牲創造性的自由而強調秩序的傾向,必須進行變革。這種變革可以根據五條組織原則來進行:附屬職能原則、維護原則、鑒別原則、動力原則、中間公理原則。同時,還應進行所有製革命。改革所有制結構的可選途徑是:建立一種國家分享股權,以分得股息代替稅收,並派官員參與企業監督,享有財產權,不參與企業管理。這項所有制改革計劃可以從大企業開始,然後逐步擴大到小企業,直到公眾利益在企業中取得充分重要的地位為止。

作品目錄


譯者前言
第一部分 現代世界第二部分 資源第三部分 第三世界第四部分 組織與所有制
一、生產問題六、最大的資源——教育十一、發展十五、預言未來的機器
二、和平與持久七、土地的合理利用十二、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要求發展中間技術十六、對大型企業機構理論的探討
三、經濟學的任務八、工業用資源十三、200萬個村莊十七、社會主義
四、佛教經濟學九、核能——救星還是災星?十四、印度的失業問題十八、所有制
五、規模問題十、人性化的技術十九、所有制的新形式 

創作背景


20世紀60年代,資本主義處於經濟增長的黃金時期。工廠林立,機器轟鳴,人類變得狂妄而自大。一些經濟學家都斷言,世界的生產問題已經解決,人類從此可以高枕無憂。
在一片喧囂之中,舒馬赫保持著難得的冷靜。他指出,工業發展確實解決了一些問題,但新的問題又層出不窮。比如對資源的無度揮霍,已威脅後代的持續發展;現代技術創造的副產品,正在侵蝕人們的健康;貪婪的人們爭奪得你死我活,誘發了戰爭、暴力和罪惡;“非人性”的技術,使人成為機器的附庸,喪失了幸福。他對經濟增長中出現的不良現象憂心忡忡,為此寫下《小的是美好的》一書。

作品鑒賞


1、文明世界的危機
舒馬赫指出,由現代技術塑造的現代世界,面臨著三個危機:人性反抗非人性技術、組織和政治形式的失敗;維持人類生命的現存環境的破壞;世界非再生資源的枯竭。這些現象表明,時代的發展需要一個新的開始。
2、小的是美好的
早在19世紀第一次產業革命時期,人們就形成了“大就是好”的觀念。集中化和大型化是工業化浪潮的基本理念。舒馬赫向這種觀念提出了挑戰。舒馬赫認為,企業不是越大越好,相反,小也有小的好處。例如,“船小好掉頭”,小企業不僅靈活性較強;不必向大企業那樣,制定繁文縟節,強迫員工步調一致;人員少,容易擰成一股繩,形成強大的合力。
3、中間技術
舒馬赫認為,傳統的大機器生產是一種大量生產。大量生產的技術是建立在資金高度密集、高度依賴能源投入及勞動力節省的技術基礎上,先決條件是已經富有。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大量生產從一開始就是不適應的,應選擇大眾生產。在舒馬赫看來,要實現大眾生產,發展中國家應該發展中間技術。
4、佛教經濟學
中間技術雖然具有落後經濟的適應性,但卻不具備效率上的優越性。因此,推廣中間技術,需要顛覆傳統經濟學的某些理念,在新的經濟理論框架內尋找其理論基礎。舒馬赫提出了“佛教經濟學”的主張。佛教經濟學的核心是其勞動思想。舒馬赫認為,現代經濟學往往將勞動看成是一種人們力求避免而難以避免的災禍,因此機器作為一種替代人的勞動的手段被使用。但在佛教徒看來,勞動不僅是人們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手段,也是人格形成的途徑。

作品影響


《小的是美好的》出版后不但是暢銷書,而且是世界經濟學中具有啟發性和顛覆性的論述。該書在40多年前就明確提出了未來的發展模式和方向,書中的論點,在當代看來仍切中時弊。近年來,學者們提出的一些觀點可以從這本書中尋找到思想源頭。舒馬赫提出的“中間技術”思想、“小的是美好的”等基礎觀念,為經濟學帶來全新的思考方向。

作者簡介


E.F.舒馬赫(E.F.Schumacher,1911—1977),英國經濟學家,被後人稱為“可持續發展的先知”。舒馬赫是英籍德國人,1933年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曾擔任記者、政府機構顧問等職。他十分關注現代化大工業給人類社會造成的危害,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踐中積極倡導發展中間技術,其理論傾向與增長極限論有相似之處。他對國際經濟學和發展經常學有較深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出口政策與充分就業》(1945)、《經濟的根源》(1962)、《經濟學有沒有用?》(1973)、《小的是美好的》(197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