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二大屋
光二大屋
光二徠大屋位於廣東郁南縣連灘鎮西壩石橋頭村,當地村民稱其為“清朝古堡”。這座“古堡”事實上既非貴族城堡又非軍事要塞,而是供紅塵小民繁衍生息的普通大宅。
徠光二大屋的屋主姓邱,排行第二,因其禿頂,被稱為光二。他和5個兒子耗時10年建成此屋。始建屋於清嘉慶年間,至今已有近200年歷史。整座大屋呈四方形,佔地10畝,有房136間。屋頂最高處約20米,外邊用厚一米的圍牆圈起來,圍牆最高處有13米。
大屋為青灰色堡壘,內部結構五進五入,共有房136間(據說每一間就是一個家庭),人丁最旺的時候,這裡曾經居住過700多人。除了家丁,全部都是邱氏子孫。這裡有曬場、廳堂、倉庫和起居房屋,關起門來幾個月,大約裡面的人也可以自給自足,儼然一個小小的王國。大屋在建築結構上,充分考慮了防火、防盜、防洪功能,是國內絕無僅有的集此三項功能於一身的大圍屋。
光二大屋立在南江畔的灘塗之上,每年南江水漲總免不了要被淹一 回,大屋裡的人要生存,避免背井離鄉的命運,必須要防洪;除此之外,亂世常有山匪來吃大戶,大屋要考慮防盜;整個建築是磚木結構,萬一敵人火攻怎麼辦,因此還需要考慮防火。基於這三點,邱氏家族在建這個“堡壘”的時候,在牆、門、內部排水系統上做足了文章。因此,光二大屋的牆、門、和內部排水系統上充分體現了民間的生存智慧,保證了它在兩百年間穩穩佇立。被專家稱為會呼吸的牆,九豎五橫的木製防盜門,門上的水槽等等,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探秘。光二大屋位於郁南縣連灘鎮西壩石橋頭村。始建於清朝嘉慶十五年(1811年),歷時十年建成。大屋創建者邱員清,字澤徽,號潤芳,因其頭頂光禿,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人們便稱他為“光二”,稱該屋為“光二大屋”,又稱“清朝古堡”、“光儀大屋”。
光二大屋坐東北向西南,用羅盤測量是“坐艮向坤兼丑未”。整體建築呈四方形,前低后高,內部結構共分五進,每進有天井相隔,各座和兩側前後廳房有巷道相通,最後一進頂屋為值班房,為全屋最高點,可監視大屋周圍動靜,前座朝西南正中為前門,東西兩側各有一偏門。大屋共有大小房間136間,內有水井一口,還有倉庫、磨房、舂米房、密室、曬場等。據了解,邱氏家族人口最繁盛的時候,這裡曾住進700多人。
這座清朝古堡的最大特色,是遵循堪輿學原則進行選址和確定建築坐向,在布局上模仿宮殿建築,大屋中央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前門和主體建築坐落在中軸線上,在中軸線兩側對稱地分佈著其他房間,結構緊湊,主次分明。
在防禦功能方面,該大屋的建造者吸收客家圍屋的建造經驗,並加以創新。光二大屋 的門可插三層木板,木板之間可灌泥夯實,木板、水、泥土共同作用抵擋洪水壓力綽綽有餘。此外,對付盜賊還有九豎五橫的木製防盜門。假如盜賊用火燒門,木門也可安然無恙,因為可以通過門頂上的圓洞灌水滅火。
如果出現連日陰雨內澇,在大屋多個樓梯處,設有木製抽水車裝置,可將屋裡的積水及時抽到外面。在出現外洪內澇時,人們便從一樓搬到二樓居住,二樓房與房相通,並設置了許多鐵環,拴上備用的小船,這些小船成了大屋內人們互相聯絡的交通工具。據介紹,離光二大屋僅80多米的南江河在上世紀60年代洪水暴發時,西壩石橋頭村的村民都到大屋避災。
除了大門有防盜功能外,在大屋圍牆頂上,有環繞四周的通道,有瞭望台,在圍牆上還有16個槍眼。據說抗日戰爭時一支日軍小分隊逃竄到西壩石橋頭村,看見光二大屋機關重重,都不敢貿然進攻。
光二大屋
對於光二大屋的風水格局,有人稱其為“鱷魚上海”,邱氏後人稱其為“鰲魚上海”,意思是說大屋有如南江邊一條鱷魚或鰲魚,大門如魚口正對南江,大屋後面最高一座樓有如魚尾,大屋如一條大魚俯首張口,有盡吞南江之財的氣勢。筆者認為,將光二大屋的風水格局形容為“鰲魚上海”更恰當,因為鰲魚在古代是象徵考試中舉的吉祥物。光二大屋中門前貼著一副對聯:“天教龍虎山雙枕,地界東西水一衿”,這副對聯很恰當地概括了光二大屋的地理環境和風水格局,在大屋後面,東有虎岩山,西有龍岩山,這兩座山是大屋的“靠山”,在大屋前面,南江河自南方婉轉流來,環繞大屋左邊向北方屈曲流去,河水把一塊完整的灘地分成東西兩大塊,形成一條自然的東西地界,這正是“收水上堂”的格局,“山管人丁水管財”,光二大屋背山面水,既旺人丁又旺財。
光二大屋結構獨特,裝飾精美,屋內的灰雕、木雕、壁畫等美輪美奐,就連正座天井地磚的設計也別出心裁,如第二進天井地磚排列成“工”字紋,寓意在外要努力工作;第三進天井地磚排列成“回”字棋盤紋,寓意在外工作不要忘了回家;第四進天井地磚排列成“人”字紋,寓意族人和睦共存,人丁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