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王鳴岐的結果 展開
- 中國植物保護專家
- 民革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 重慶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肺科教授
王鳴岐
中國植物保護專家
徠王鳴岐(1906—1995)名鳳崗,號濟熙,男,河南省滑縣人。著名的微生物學家、植物病理、植物病毒學家。他首次發現粟黑粉菌異宗配合,並突破在人工培養基上完成其生活史的技術。他是中國糧食作物病毒病研究的先驅,對糧食作物病毒的鑒定、診斷和防治的研究上取得了許多開創性成果。晚年,他從事病毒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的研究,許多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此外,對糧食安全貯藏和糧食微生物學的研究,他也做出重要貢獻。
1906年2月17日 出生於河南省滑縣。
1928—1932年 就讀河南大學農學院森林系,獲學士學位。
1932—1934年 任河南大學農學院助教。
1934—1937年 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生院學習,獲碩士和博士學位。
1937—1939年 任河南大學農學院教授。
1939—1946年 任河南大學農學院農學系主任。
1946—1949年 任河南大學農學院院長。
1949—1951年 任東吳大學、江南大學教授。
1951年 至今任復旦大學教授,兼生物系主任、病毒研究室主任。
河南省
1937年11月王鳴岐回國后,應河南大學農學院院長之邀任教授,1939年任農學系主任,1946年任農學院院長。在抗日戰爭時期,因戰爭威脅,河南大學多次搬遷,儘管他家裡東西丟失殆盡,但他的圖書資料和儀器設備隨身攜帶,以便隨時隨地為學生上課和從事科研工作。1939年河南大學遷往豫西潭頭鎮,王鳴岐為了認識和開發伏牛山區動植物資源,與其他教授一起3次深入山區考察。在考察中發現了豐富的食用和藥用菌類以及大面積的原始森林;同時也發現許多急待解決的農作物病害問題。為此,他租用了近百畝耕地和千餘畝山地,以便進行田間試驗。1942年當地發生大旱,王鳴岐生活和工作遇到很大困難,他把從美國帶回來的照相機等僅有的一些值錢物品變賣,以維持研究工作。1944年中英科學合作館館長李約瑟博士代表英國文教界慰問河南大學時,高度讚賞王鳴岐等在如此艱苦條件下所取得的科研成就。
王鳴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王鳴岐任東吳大學教授、江南大學教授。1951年受聘於復旦大學,先後任教授、生物系主任等職。在擔任行政工作的同時,積極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一直活躍於國內外植物病理學術界上。1960年他以教育部專家代表名義赴民主德國參加歐洲真菌菌根學術會議;1979年代表中國農業部赴美國參加小麥、玉米檢疫病害學術會議;1984年赴日本參加第六屆國際病毒學術會議;1989年參加在中國南京市舉行的國際食用菌學術會議。為中國植物保護事業躋身於世界科學之林作出了貢獻。
粟
糧食微生物
玉米
王鳴岐還發現小麥黃化卷葉病是由類立克氏體引起的病害;鑒定出為害大麥、小麥、玉米、穀子、水稻等作物病毒主要有大麥黃化花葉病毒、條紋花病毒、黑條矮縮病毒等8種。這些病毒是通過真菌、昆蟲和種子傳毒。這些成果都是國內外首次報道。
提出採用生態控制植物病毒病的方法王鳴岐通過對糧食作物病毒病防治工作的大量研究,發現了在改變農業生態體系時,病毒及傳毒媒介也發生變化的規律。他運用這個規律,提出了用改變生態條件來控制植物病毒病的方法。在華東及其他地區採用這個方法,有效地控制了某些病毒的流行。如在甘肅省河西走廊地區,改冬麥為春麥,錯過糜子、小麥生長期,有效地控制了小麥黃矮病和糜瘋病的流行;南方稻區改變耕作制度和控制傳毒媒介,有效地控制了水稻病毒病的流行。這種用改進生態條件的方法來控制病毒病的危害,不僅開闢了防治病毒病的新途徑,也促進了糧食作物的增產。
王鳴岐還根據植物與病毒相剋相生的辯證關係,創造性地把植物生長調節物質和表面活性物質結合起來,把促進植物生長發育和控制植物病毒病統一起來,研製出TA(TS)劑,在華東、西北、華北、中南等地區應用於防治作物病毒病取得良好效果。1989年在國際第二屆農業化學助劑大會上報告后,受到與會專家們的讚許,並獲得協作試驗推廣榮譽。
1 王鳴岐.河南植物病害名錄.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編譯委員會出版:研究專刊,1950(2):1—32.
2 趙同芳,王鳴岐.稻穀貯藏期間的安全水分.植物學報,1955,4(4):347—360.
3 王鳴岐等.稻穀含水量與稻穀安全貯藏.復旦學報(自然科學),1956(2):227—252.
4 王鳴岐.種子微生物及種子生理的現狀與展望.復旦學報(自然科學)1959(2):197—205.
5 王鳴岐.種子微生物及種子生理的現狀與展望(續).復旦學報(自然科學),1960(1):(缺頁).
6 王鳴岐.真菌生理生化進展現狀.微生物學專題報告集,科學出版社.1964,157—169.
《植物病理學》
9 吳友呂,王鳴岐等.水稻黃矮病毒與雜交水稻黃矮病流行初析.復旦學報(自然科學),1980,19(4):379—389.
10 郭惠民,王鳴岐等.長葉車前花葉病毒上海分離株外殼蛋白功能的研究.實驗生物學報,1981,14(3):309—312.
11 郁操國,王鳴岐等.長葉車前花葉病毒上海分離株外殼蛋白賴氨酸殊基的修飾對感染及重組的影響.實驗生物學報,1981.14(4):331—336.
12 朱培坤,王鳴岐等.用酶標試紙檢測青菜葉片內的長葉車前花葉病毒.科學通報,1982(4):242—243.
13 孫光榮,王鳴岐等.從美人蕉上分離的黃瓜花葉病毒.自然雜誌,1982,5(10):799—800.
14 朱培坤,王鳴岐等.長葉車前花葉病毒蛋白亞基不同聚集形態對抗原專化的作用.科學通報,1982(24):1525—1528.
15 吳小潔,王鳴岐等.大麥條紋花葉病毒在大麥植株內運轉的研究.中國科學B輯(中文、外文),1983(1):41—46.
16 郭惠民,王鳴岐等.煙草花葉病毒幾個分離物的比較研究.實驗生物學報,1983,16(1):31—35.
17 徐來升,王鳴岐等.蕪菁花葉病毒——崇明大白菜分離株的鑒定.植物病理學報,1983,13(2):21—29.
18 朱培坤,王鳴岐等.長葉車前花葉病毒在青菜葉片葉柄內的免疫酶標定位.植物病理學報,1983,13(1):41—44.
19 朱培坤,王鳴岐等.血清凝膠組織封埋法檢測植物葉片內的病毒.植物病理學報,1983,13(3):45—47.
20 張翰文,王鳴岐等.葡萄縮葉病病原物研究.復旦學報(自然科學),1983,22(2):230—235.
21 吳小潔,王鳴岐等.類立克次氏體的鑒定及其在系統感染小麥植株中的胞間轉移.中國科學B輯(中文、外文),1983(8):707—712.
22 黃素珍,王鳴岐等.番茄“烏心果”病毒病原的鑒定.復旦學報(自然科學),1983,22(3):333—338.
23 孫光榮,王鳴岐等.建蘭環斑病毒和建蘭花葉病毒鑒定.自然雜誌,1983,6(10):789—799.
24 孫光榮,王鳴岐等.從菊花上分離出番茄無籽病毒.自然雜誌,1983,6(11):874—875.
25 朱培坤,王鳴岐等.蕪菁花葉病毒在上海市郊縣蔬菜等植物上分佈範圍的血清學測定.植物病理學報,1984,14(2):101—106.
26 朱培坤,王鳴岐等.長葉車前花葉病毒在上海市郊縣蔬菜等植物上分佈範圍的血清學測定.植物病理學報,1984,14(1):59—60.
27 朱培坤,王鳴岐等.膠膜炭末凝集反應測定植物病毒.植物病理學報,1984,14(3):188—189.
28 吳爾福,王鳴岐.玉米紅葉病鑒定診斷及其化學防治.自然雜誌,1984,7(2):84—87.
29 王鳴岐等.大麥黃矮病在甘肅河西地區的流行與生態防治.中國農業科學,1984(3):65—70.
30 朱培坤,王鳴岐等.長葉車前花葉病毒雞蛋蛋黃免疫球蛋白的製備及其某些性質.科學通報,1984(21):1344—1345.
31 孫光榮,王鳴岐等.從翠菊黃化病株中觀察到類菌原體.自然雜誌1984,7(10):798—799.
32 朱培坤,王鳴岐等.蟾蜍長葉車前花葉病毒抗血清的製備.上海農業學報,1985,1(1):87—88.
33 吳小潔,王鳴岐等.大蔥黃矮病毒的分離純化及其初步鑒定.科學通報,1985(1):64—68.
34 朱培坤,王鳴岐等.通過特殊嫁接技術自發傳導外源遺傳物質獲得遠緣無性雜種的研究——甘蘭目間無性雜種當代的鑒定.上海農業學報,1985,1(1):43—51.
35 朱培坤,王鳴岐等.酶標醋酸纖維膜免疫電泳技術定量檢測青菜病毒.科學通報,1985(4):318.
36 孫光榮,王鳴岐等.泡桐環斑病毒的鑒定.自然雜誌,1985,(1):76.
37 於善謙,王鳴岐等.黃瓜花葉病毒單克隆抗體的製備及其對株系特異性的研究.中國科學B輯(中文、外文),1986(12):1266—1270
38 於善謙,王鳴岐等.發生在中國的小麥黃花葉病毒病.植物保護學報,1986,13(4):217—220.
39 吳小潔,王鳴岐等.類病毒侵染后寄主小麥的細胞學病變.病毒學報,1987,3(2):173—176.
40 郭惠民,王鳴岐等.青菜原生質體三砱酸腺苷酶的特性及在病毒感染后的變化.病毒學報,1987,3(2):203—206.
41 繆剛,王鳴岐.植物基因工程的新突破——植物RNA病毒作為基因工程載體系統的現狀與展望.自然雜誌,1987,10(5):323—328.
42 王鳴岐.菌根理論與研究進展.世界科學,1985(2):13—16.
43 吳紹騤,王鳴徠岐譯.遺傳及其變異.商務印書館,1950,(缺頁).
44 王鳴岐.基礎微生物學專題選.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1—196.
45 馮德培,王鳴岐等主編.簡明生物學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