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埠口鄉

河南新鄉市原陽縣的下轄鄉

原陽縣葛埠口鄉位於黃河北岸平原地帶,地處新鄉地區原陽縣新城區,東鄰城關鄉、靳堂鄉,南鄰官廠鄉,西同原武鎮、師寨鎮接壤,北與福寧集鄉、新鄉縣七里營鄉交界,葛埠口鄉境內交通四通八達,有京珠高速公路、107國道、310省道三條主幹線從境內通過,為該鄉經濟插上騰飛的翅膀。

概況


葛埠口鄉位於原陽縣中部,距縣城4千米。地處黃河北岸平原地帶、原陽縣新城區,東鄰城關鄉、靳堂鄉,南鄰官廠鄉,西同原武鎮、師寨鎮接壤,北與福寧集鄉、新鄉縣七里營鄉交界。人口4.1萬人(2005年)。轄葛埠口、白廟、白堤口、張庄、楊庄、大張寨、婁庄、李庄、曹庄、胡沙窩、朱柳園、丁庄、尹圪壋、婁彩店、安庄、劉秀王莊、邱廟、魏店、樊庄、小王莊、小庄、范堤口、胡庄、李學彥庄、婁月庄、靳庄、棘針墳、葛庄、小李庄、熊庄、南村、白寨、北村、楊灣、李盤石、李聰寨、范寨、后盧寨、姬庄、徐庄、下馬頭41個行政村。京珠高速公路、107國道、鄭(州)滑(縣)公路過境。
[代碼]410725200:~201葛埠口村 ~202白廟村 ~203白堤口村 ~204張庄村 ~205楊庄村 ~206大張寨村 ~207婁庄村 ~208李庄村 ~209曹庄村 ~210胡沙窩村 ~211朱柳園村 ~212丁庄村 ~213尹圪壋村 ~214婁彩店村 ~215安庄村 ~216劉秀王莊村 ~217邱廟村 ~218魏店村 ~219樊庄村 ~220小王莊村 ~221小庄村 ~222范堤口村 ~223胡庄村 ~224李學彥庄村 ~225婁月庄村 ~226靳庄村 ~227棘針墳村 ~228葛庄村 ~229小李庄村 ~230熊庄村 ~231南村 ~232白寨村 ~233北村 ~236楊灣村 ~237李盤石村 ~238李聰寨村 ~239范寨村 ~241后盧寨村 ~242姬庄村 ~243徐庄村 ~245下馬頭村

沿革


1955年建葛埠口中心鄉,1956年改鄉,1958年改公社,同年併入城關公社,1963年重建葛埠口公社,1983年復改鄉。1997年,面積51.8平方千米,人口2.7萬,轄張庄、小庄、丁庄、胡沙窩、婁月庄、楊庄、胡庄、魏店、尹圪當、大張寨、范堤口、曹庄、樊庄、李庄、熊庄、棘針墳、葛埠口、東白廟、葛庄、婁彩店、白堤口、婁庄、西白廟、小王莊、李學彥庄、安庄、靳庄、朱柳園、小李庄29個行政村。2005年,撤銷黑洋山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葛埠口鄉管轄。2006年,將毛灘、西李寨、東李寨、任庄4建制村劃歸新鄉縣七里營鎮管轄,調整后,葛埠口鄉轄39個建制村。
附:黑洋山鄉位於原陽縣西北部,地處黃河故道,距縣城10千米。 [沿革]1973年建黑洋山公社,1983年改鄉。1997年,面積37.2平方千米,人口2萬,轄南隊、北隊、姬庄、李盤石、西李寨、白寨、李聰寨、北任庄、范寨、毛灘、后盧寨、下馬頭、楊灣、徐庄、東李寨15個行政村。

鄉鎮概況


葛埠口鄉
葛埠口鄉
全鄉共有葛埠口村、白廟村、白堤口村、張庄村、楊庄村、大張寨村、婁庄村、李庄村、曹庄村、胡沙窩 村、朱柳園村、丁庄村、尹圪壋村、婁彩店村、安庄村、劉秀王莊村、邱廟村、魏店村、樊庄村、小王莊村、小庄村、范堤口村、胡庄村、李學彥庄村、婁月庄村、靳庄村、棘針墳村、葛庄村、小李庄村、熊庄村、南村、白寨村、北村、楊灣村、李盤石村、李聰寨村、范寨村、后盧寨村、姬庄村、徐庄村、下馬頭村41個自然村,39個行政村,總人口41000多人,總耕地面積71000萬餘畝,農作物種植以小麥、水稻、玉米、花生為主。

經濟發展


近葛埠口鄉緊緊圍繞全縣工作思路和目標,充分結合本鄉實際,堅持以服務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科學發展統領全局,以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經濟領域中取得了可喜成效。2005年,鄉鎮企業產值達25993萬元,民營企業產值13118萬元,第三產業產值達4315萬元。一些科技含量高、無污染無公害的大項目落戶於葛埠口鄉,如投資3000萬元的食用菌廠,投資3.14億元的萬向集團鑄造廠,投資650萬元的金龍磷銅合金及清洗劑廠,以及投資3000萬元的佐今明製藥廠等。在農業方面,葛埠口鄉致力於發展高效農業,調整種養結構。該鄉成立了以加工黑色食品為主的白廟黑王食品廠、葛埠口村小辣椒協會和胡沙窩“綠色反季節蔬菜”協會,帶動農民群眾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目前,以新理念、新技術為支撐的“新”農業已代替了該鄉的傳統農業。

民俗文化


葛埠口鄉有較濃厚的文化底蘊,民風樸實,有“寧為餓死,不做盜賊”的傳統。近年來,全鄉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葛埠口鄉人民文化生活也越來越豐富多彩,除了傳統民間武術秧歌高蹺外,又成立了多個民間盤鼓隊、腰鼓隊。該鄉每年“五一”期間組織舉辦大型文化藝術節活動,白廟等村也在每年的正月組織文化藝術活動,群眾參與,自娛自樂。

發展前景


今天的葛埠口鄉人滿懷信心,求真務實,奮發圖強,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滿腔熱情投入到建設具有“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事業中,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不斷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