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2008年霍建起執導電影

《愚公移山》是根據太原鋼鐵廠老工人李雙良先進事迹改編而成的電影,由霍建起執導,王慶祥、郭曉冬、董潔等領銜主演。該片講述了工人李雙良在退休后,開始對給城市環境造成污染,給百姓健康帶來危害的廢渣山進行治理,通過十年辛勤的工作,將曾經的廢渣場變成了美麗的花園。影片於2008年12月12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劇情簡介


太鋼(太原鋼鐵集團)產生的廢渣堆成了一座座渣山,不僅影響了生產,而且給城市環境造成污染,侵田佔地,污染環境,給百姓健康帶來危害。
1983年,太鋼老工人李雙良退休了。經過認真調查研究,他果斷地向公司領導提出承包治理渣山的要求:不要國家投資,個人不多要報酬,只要一個治渣權,保證在七年內搬走太鋼的渣山。當時,太原鋼鐵公司上上下下都懷著一種驚異的目光看待他這種舉動。因為鋼鐵廢渣的產生速度快,而處理這些廢渣是每個鋼鐵企業的頭痛事。廠方認可了這個方案,和李雙良簽訂了承包合同,放權給李雙良。
李雙良僱用大批農民工清除廢渣、並以廢渣中可回收鋼渣賣的錢支付農民工勞務的治理方案,既有效率,又無需額外投入,甚至還有盈利。在他的帶領下,渣場職工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把堆積了約半個多世紀的高23米、佔地2.3平方公里、總量達1000萬立方米的渣山搬掉,累計回收廢鋼鐵130.9萬噸,還自創設備,生產各種廢渣延伸產品,創造經濟價值3.3億元。十幾年的治渣行為,為李雙良個人積累了高達兩千萬人民幣的財富,但李雙良當年簽承包合同時只想做事,並無賺錢之心,最終分文未取,把這筆巨額財富全部留給了企業。
1986年,廢渣治理工作已取得較好成效,這時李雙良決定修建圍牆以阻止渣灰的擴散。13米高,20米寬,2500米長的圍牆建成以後,加上噴水系統的配合使用,渣灰擴散的問題得到很大的緩解,接著,李雙良又帶領職工在原地建成了綠樹成蔭的大花園。
1993年,十年過去了,曾經的廢渣場變成了美麗的花園,它使人們想起李雙良,想起他平凡的人生和他不平凡的事迹。

演員表


角色名演員名配音備註
李雙良(老年)王慶祥
王有燈(老年)郭書星簡介 李雙良妻子
李雙良(青年)郭曉冬
王有燈(青年)董潔
女主持人袁鳴簡介 特邀出演
老倔頭孫祺鵬
馬蓮父親趙連生
老孫頭張國榮
大兒子梁金山
大林徐箭
李虎森邵磊
大兒媳孫小娟
二兒媳郝文婷
三兒媳蘆潔
大女兒胡彩虹
小女兒劉慧

職員表


出品人陳川平、楊波、王欣、閻曉明
總導演霍建起
副導演韓玉紅、智愚
監製李力、郝本廉、劉向東、楊竹青、李堂鎖、吳亞廉
美術設計武明
造型設計何莤
編劇思蕪
服裝設計趙霞
攝影趙鐳
錄音晁君
配樂劉思軍
剪輯孔勁蕾
場記徐珊珊
道具張曉雲
布景師康維強
燈光師吳長雁

角色介紹


  • 李雙良

    李雙良

    演員王慶祥

    太鋼工人,退休后領導一群工人將太鋼產生的一座渣山挖走,並建立了一座花園。他為國家創造了經濟價值約3.3億元,並將這筆財富全部留給了企業。

  • 王有燈

    王有燈

    演員郭書星

    李雙良的妻子,從小與李雙良是娃娃親,婚後一直支持李的工作。在李退休后,支持他治理渣山。

  • 女主持人

    女主持人

    演員袁鳴飾

    女主持人,在電視台演播室里向李雙良提問,回顧著這段治渣歷史。兩人的交談內容是對本片一些細節的補充。

幕後製作


幕後花絮

• 真人事迹改編
電影《愚公移山》由山西省委宣傳部、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和太鋼集團聯合出品,影片是根據原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500佳”金獎獲得者、太鋼退休老工人李雙良的事迹編寫而成。
• 董潔邁出轉型第一步
銀幕上的董潔似乎永遠是一個樣子,很少給觀眾帶來驚喜。塑造的角色被定型,令董潔也有困惑的時候,她常常會思考怎麼去突破自我。此次與霍建起導演合作了電影《李雙良》,董潔飾演李雙良妻子的年輕時代。她是地道的農村女孩,結婚後成了5個孩子的媽。起初董潔特別擔心自己的外形不像,“但後來融入戲中,就忘了這些顧慮,結果看回放時效果還不錯。”就這樣,董潔實現了角色上的一次改變。
愚公移山劇照
愚公移山劇照
• 郭曉冬高溫拍戲
郭曉冬拍得最苦的一場戲就是主人公搶修出了故障的高溫爐。為拍好這場戲,他曾經幾次經受高溫考驗。據郭曉冬自述,“我們拍攝的時候是在一個廢棄的一個大熔爐里,不是我真的就爬上去了,但是我們要確確實實地站在就是攝氏1000多度的這個鐵漿里。”為保證安全,郭曉冬先套上幾層塑料紙,再用保鮮膜將全身上下裹得嚴嚴實實,接下來還得當頭淋上幾桶水。
工人進爐前會淋濕全身,進爐后立即全身冒蒸汽。為模仿熔爐內的高溫環境,拍攝時用化學物品來充當蒸氣,由於化學“蒸汽”嗆鼻且有害,每次拍之前,郭曉冬就沾一塊濕毛巾先捂著鼻子,先爬到爐子里,爬到爐子里之後,開拍時把濕毛巾馬上扔掉,屏住呼吸爬出來。

獲得榮譽


2008年,《愚公移山》入圍廣電總局舉辦的第十二屆“北京放映”中國電影對外推廣活動,並於9月25日在“北京放映”的活動中展映。
“華影國產片推介儀式”《愚公移山》主創
“華影國產片推介儀式”《愚公移山》主創
2008年10月下旬,第21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周”期間,《愚公移 山》等8部中國電影在東京參展。
2008年11月,本片在全國主流電影院線舉辦的“優秀國產新片展映”活動中入圍。
2008年12月6日,由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的“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10部國產影片發行推介儀式”在北京星美國際影城舉行。《愚公移山》等10部國產新片在此次活動中被推介發行。
2009年4月6日,為紀念中美建交30周年舉辦的中國電影節在好萊塢開幕,中國電影節分別在華盛頓和洛杉磯舉辦,並在當地主流影院展映14部優秀中國影片,其中包括《梅蘭芳》、《葉問》、《愚公移山》、《集結號》、《衚衕里的陽光》等。
2009年8月16日,第13屆中國電影華表獎提名名單公布,《愚公移山》獲得優秀故事片獎提名。(僅提名並未獲獎)
2009年9月,《教育部辦公廳、廣電總局辦公廳下發的通知觀看第23批向全國中小學生推薦優秀影片片目》發布,本片入選為“供中學生選看的影片”。

播出信息


製作單位

聯合出品: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山西文化產業信息中心,北京八吉祥影視策劃諮詢有限公司,電影頻道節目中心
策劃:山西省委宣傳部
後期製作:北京聲動康德影視科技有限公司
拷貝加工洗印:北京華柯電影洗印有限公司
聯合攝製:山西省委宣傳部,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廣播電影電視管理幹部學院,電影頻道節目中心

作品評價


影片《愚公移山》整體上遵循著上述“英模傳記片”的基本敘事方式,但霍建起導演也顯然有著自己獨特的構想,其最突出的藝術處理手法,是一個新穎的、獨具匠心的三層交叉敘事結構。
第一層,是影片的主體,也就是必須重點展現的、李雙良的英模事迹。這一層敘事從1984年李雙良退休開始講起,一直講到90年代他基本完成廢渣治理,並拒絕了自己應得的兩千萬治渣分紅結束。這層敘事非常注重歷史情境的真實性,從80年代到90年代,場景的美工、布景、服裝、化裝、背景環境聲等都非常到位。最關鍵的是,影片還得到了太原鋼鐵集團的大力支持,很多歷史感強烈的戲,都能在太原鋼鐵集團下屬的工廠找到相應的場景,使影像在還原治渣歷史方面,做得非常準確、到位。當巨大的渣場和煙霧繚繞的鋼廠呈現在觀眾面前時,觀眾在震驚之餘,必然能夠迅速地進入那個歷史情境。該層敘事作為影片主體,比較完整和詳細地表現了李雙良整個治渣的過程,以及他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克服了諸多的困難、麻煩和誘惑,為我們呈現了一個能力突出的、甘於奉獻的、具有偉大人格的英模形象。這其實就是此種類型的常規敘事結構,絕大部分英模傳記片,也就到此為止,基本能夠把人物和故事交待清楚,並完成主題昭示。
愚公移山劇照
愚公移山劇照
影片的第二層敘事,可以稱之為“李雙良的青年時代”,這層敘事採取了倒推敘事,從60年代,李雙良作為一個爐內爆破能手為廠里做出突出貢獻講起,一直講到1949年解放前後,李雙良從一個給官僚資本家鋼廠打工的農村青年,變成了國家的主人、工廠的主人,翻身得解放的經歷。影片通過前史的倒推敘事,逐步向觀眾揭示了李雙良的心靈成長史。因為社會主義新中國,真的給貧苦工人李雙良帶來了生活的希望、帶來了自我價值的實現、帶來了幸福和快樂。這種主人翁的幸福感伴隨了李雙良的一生,廠子不是別人的,廠子就是自己的,自己理應為廠子付出、理應為廠子負責。這一層敘事通過對李雙良成長史的追溯,恰到好處地找到了李雙良行為的心理依據。第二層敘事和第一層敘事中突出的影像寫實性不同。在這一層敘事中,霍建起導演更加重視抒情和詩意的視覺效果。
第三層敘事,是穿插在前兩層敘事中的一次虛構的人物訪談。在電視台演播室里,李雙良和女主持人輕鬆地聊著天、回顧著這段治渣歷史,並不時回答著女主持人提出的疑問。因為有了這個當下時空的訪談,李雙良的一生成為一次大型的閃回,使整部影片,尤其是作為故事主體的治渣事迹,也具有了一種濃濃的歷史感。不管創作者有意還是無意,客觀上這層敘事所賦予故事主體的歷史感,拉開了英模事迹與觀眾現實生活的距離,使之成為一種“彼處的再現”,迴避了觀眾在現實認同上所可能遭遇的障礙。
《愚公移山》這部影片,其歷史感的營造既適合於這個題材,又是一種機智的創作策略,更重要的,還是作者嚴肅的創作態度的表現。(《電影藝術》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