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6
中國製造的雙發活塞式發動機支線運輸機
運-6(中國代號:Y-6)運輸機,是中國以蘇聯伊爾-14M飛機為原型進行仿製改進的雙發活塞式發動機支線運輸機。
1965年5月中國第三機械工業部(簡稱:三機部)洪都飛機製造廠開始研製中國第一代中型螺旋槳旅客機,該機以蘇聯伊爾-14M為原形放大設計,命名為運-6。在投入一千萬研製經費和兩年時間后,國家決定放棄研製運-6。在建國早期,伊爾14是中國能夠獲得的最先進運輸機型。1965年,中國計劃在伊爾-14基礎上進行放大研發,生產中國首款運輸機-運6。相比伊爾-14,運6機身加長1米,艙內座位數由伊爾-14的24個增至32個,機艙也由非增壓改為增壓。最終因運-6整體技術落後,尤其是其搭載的活塞-8甲發動機已遠遠落後於時代,最終運-6下馬。
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空軍面對的是美國這個強大的對手,於是戰鬥機的需求被排到第一位。航空工業也將力量集中到戰鬥機的研製和製造方面。
當時的中國航空工業並不具備生產大型飛機的條件,同時空軍對於大型運輸機的需求也並不迫切。於是雙方選擇了比較容易製造的機型進行研製,這就是運五。作為運輸機運五確實太小了,有效載重只有1.5噸。只能運十幾個人,運力還比不上一輛卡車,20世紀60年代中期,我國完成了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工農業生產全面高漲,整個國民經濟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國家提出必須大力發展交通運輸事業。特別是迅速改變航空運輸事業的落後狀態。
蘇聯伊爾-14客機
運-6方案
1967年3月,有人在三機部機關內貼出大字報,主張仿製安-24飛機,反對仿製伊爾-14М飛機,三機部領導將大字報的意見上報國防工辦,轉報軍委,經軍委6月27日第77次會議批准,停止仿製伊爾-14М。經中央軍委1976年6月27日批准,停止運-6飛機的研製工作。研製工作結束時一些零部件已製成,也訂了不少成品。
運-6飛機方案三視圖
參考數據:
乘員 | 機組5名,載員32名 |
機長 | 23.3米 |
機高 | 7.8米 |
翼展 | 31.7米 |
機翼面積 | 100平方米 |
空重 | 12,500千克 |
最大起飛重量 | 18,000千克 |
最大著陸重量 | 17,500千克 |
最大載重 | 2,500千克 |
動力裝置 | 2台活塞8甲發動機,單台功率1900馬力,配2副4葉金屬螺旋槳,直徑3.8米 |
最大平飛速度 | 416千米/小時(高度2400米) |
巡航速度 | 268千米/小時 |
實用升限 | 7,500米 |
最大航程 | 2,090千米 |
續航時間 | 7小時40分鐘 |
起飛滑跑距離 | 470米 |
著陸滑跑距離 | 430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