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林石橋

杜林石橋

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滄縣杜林鎮滄(州)河(間)公路與滹沱河故道交匯處,原名登瀛橋,由石料砌成,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石橋造型為三孔拱橋,橋面兩側的護欄、欄柱上均雕有石像,有石猴、石獅、佛龕、佛像和花鳥禽獸等。

位置


登瀛橋坐落在杜林村中心,東西橫跨滹沱河上,距滄州市13.5公里。橋為三孔空腹石拱橋,橋長57.1米,寬7.7米,高9.2米。建於明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為滄縣河間往來必經之重要橋樑。

造型


杜林石橋造型美觀,結構別具一格,橋體分為三大拱、兩小拱。兩小拱懸卧於三大拱連接拱間處。下有大石墩,呈箭頭型,以利分水導流,中拱拱頂兩側各有一龍頭,探出橋體,張牙舞爪,有呼之欲出之狀,左右二拱,各有一石雕獅子頭,暴目裂眥,虎視眈眈。兩小拱拱頂,各有一搖頭擺尾的神水獸。橋頂兩側各裝有24根石欄柱和23塊石欄板,欄柱上雕有姿態各異的石猴4隻,廟宇10座,石獅子28隻及其他石雕。石欄板上畫面萬千,刻有花鳥禽獸、山水景物、神話傳說、佛門故事及傳統戲曲劇目的片斷。各種圖案,精雕細鏤,神態畢肖,栩栩如生,充分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技藝。

歷史


據古籍記載,杜林(舊名登瀛鎮),西接河間(舊稱瀛州),東臨滄州市(舊名長蘆),順河而北可達津京。自古以來客商往來應接不暇,尤其長蘆漁鹽,由此運往各地。平時河水蕩漾,阻礙交通,若遇陰雨,則波濤洶湧,漂物傷人之事年年發生,雖有渡船,但車馬行旅、客貨往來極為不便。
明朝萬曆年間,鄉民劉尚用目擊行人過河之艱難,建議創造石橋以便行旅並利鹽運。倡議一出,得到了各方面響應,官資民助,商旅行人積極支持此舉,就連僧侶也為建橋而四方化緣募捐。明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石橋造成,,耗用白銀兩萬兩。
杜林石橋為三孔空腹式結構,孔跨徑12.2米,拱圈用厚60厘米、長寬規格不一、各面鑽有細密紋的拱石交錯砌築而成。在中孔兩端拱與拱之間,為節省材料,減輕自重,提高過水能力,增添了兩個對稱的小腹拱(俗稱水門),使橋的整體顯得更加美觀。在橋的兩端分別用石塊砌築了長29米的台階式戧石墩,增加橋的穩定性。
杜林石橋無論在建築科學技術方面,還是在藝術造型方面都有一定的價值,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現已列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


針對杜林石橋的保護工作,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積極籌劃,加大對該文物的保護力度。2011年4月,開始對橋體進行搶險加固,當年8月份完成施工。2012年2月,省文物局專家驗收組對工程進行了詳細勘察和技術驗收。2013年5月,杜林石橋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國家級保護單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