鶗鴂

鶗鴂

鶗鴂,鳥名,即杜鵑。皎然《顧渚行寄悲方舟》:“鶗鴂鳴時芳草死,山家漸欲收茶子。”

又借指歲月。唐柳宗元《奉和楊尚書郴州追和故李中書夏日登北樓十韻之作依本詩韻次用》: “驊騮當遠步,鴂鴂莫相侵。” ○鴂鴂鳴。

解釋


亦作“鶗鴃”。即杜鵑鳥。
鶗鴂
鶗鴂

出處


《離騷》:“恐鶗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

示例


①唐白居易 《東南行一百韻寄通州元九侍御等》:“殘芳悲鶗鴂,暮節感茱萸。”
②清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鶗鴃驚秋不住啼,章台回首柳萋萋。”
③清秋瑾 《滿江紅·鵑》詞:“鶗鴃聲哀,恨此際芳菲都歇。”
④《後漢書·張衡傳》:“恃己知而華予兮,鶗鴂鳴而不芳。”李善註:“《臨海異物志》曰:鶗‘鴂,一名杜鵑,至三月鳴,晝夜不止,夏末乃止。’”
⑤宋張先《千秋歲》:“數聲鶗鴂,又報芳菲歇,惜春更把殘紅折。”

成語


鶗鴂雕卉:比喻讒言傷害正直的人。出自《後漢書·張衡傳》:“恃己知而華予兮,鶗鴂鳴而不芳。”李賢註:“鶗鴂,鳥名,喻讒人也。”后遂以“鶗鴂雕卉”比喻讒言傷害正直的人。唐 沉傳師 《序》:“蓋謂似信而詐,似忠而非,便便可以動心,捷捷可以亂德,豈止鶗鴂雕卉,薏苡惑珠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