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熒

作家,代表作《人的花朵》

呂熒(1915.11.25—1969.3.5),原名何佶,安徽天長人;1935年考入北京大學,抗日戰爭期間在西南聯大復學。

民國29年,開始以呂熒的筆名發表譯作和文藝理論文章。代表作品有《新中國的火炬》《人的花朵》《文學的傾向》等。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915年11月25日出生於一地主家庭。

教育經歷

7歲起在家讀私塾,民國17年去南京,在南京讀完小學和中學。
1935年考入北京大學
民國28年去西南聯大復讀。

工作經歷

民國31年至民國34年在四川教中學。
民國35年春,任貴州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民國36年,輾轉至台灣師範學校任教授。
1950年應邀至山東大學任中文系教授。
擔任《人民日報》社文藝部顧問至1956年。

寫作經歷

呂熒先生像
呂熒先生像
中學期間,愛好文學,開始學習寫作詩歌和散文。
閱讀了魯迅等人作品和蘇聯小說。
大學期間寫詩,又寫文藝評論文章,是北京大學進步文藝團體“浪花社”的主要成員之一。
胡風還在《七月》雜誌為他發表短篇小說《新中國的火炬》。
民國29年,開始以呂熒的筆名發表譯作和文藝理論文章。
自民國30年大學畢業到民國38年全國解放前夕,發表大量譯著和論著,他的主要研究方面是:翻譯俄國普希金等人的作品,評價蘇聯文學,研究國內革命文學等。
民國32年譯著《普希金論》(盧那察爾斯基著)由遠方書店出版。
民國33年重慶之圍書屋出版他翻譯的普希金詩體小說《葉普益尼·奧涅金》。
民國34年,和夫人潘俊德以“泥土社”的名義,自費出版論文集《人的花朵》。
民國36年,出版譯著《普希金傳》(吉爾波丁著)、《敘述與描寫》(匈·盧卡契著)。
1952年3月完成文藝論文集《關於工人文藝》和譯著《列寧論作家》。
翻譯出版了《列寧與文學問題》、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普列漢諾夫的《論西歐文學》,並以主要精力從事美學研究。
1953年7月完成美學論文《美學問題——兼評蔡儀教授的〈新美學〉》。
1957年12月3日,《人民日報》發表他的著名美學論文《美是什麼》
1962年發表了《關於“美”與“好”》的美學研究論文。

個人生活


情感生活

與潘俊德結婚。

健康狀況

在長時間的隔離審查中,呂熒精神上遭受嚴重摧殘,導致嚴重的精神分裂症。
1969年3月5日,於凍餓中逝世於北京清河農場,終年55歲。

個人作品


作品名稱出版時間出版社
人的花朵1944重慶泥土社
火的雲霞1949上海書報聯合發行所
文學的傾向1950上海書報聯合發行所
關於工人文藝1952新文藝
藝術的理解1958作家
美學書懷1959作家
呂熒文藝與美學論集1984上海文藝

翻譯書目

作品名稱出版時間出版社
普式庚論(蘇聯·盧那卡爾斯基著)1943遠方書店
葉甫蓋尼.奧涅金(俄國·普希金著)1944雲圍書屋
普式庚傳(蘇聯·吉爾波丁著)1946國際文化服務社
敘述與描寫(匈牙利·盧卡契著)1947新新出版社
列寧論作家1952新文藝
列寧與文學問題(蘇聯·米雅斯尼科夫等著)1953國際文化服務社
仲夏夜之夢(英國·莎士比亞著)1954作家
論西歐文學(蘇聯·普列漢諾夫著)1957

主要成就


呂熒先生的美學研究,奠定了山東大學美學研究的精神傳統;呂熒先生在山大教書時的學生,後來在美學研究上卓有成績的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周來祥先生曾深情地回憶起呂熒先生給他授課時的情景;周先生承認,他對於美學的興趣和愛好,正得之於呂先生的啟蒙和指導。周先生認為,呂先生對於真理的探求精神,治學的嚴格與嚴謹態度,尤其是對於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的介紹,都對自己後來的治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可以說,山東大學的美學研究之所以在全國舉足輕重,呂熒先生有開啟之功。
“美是觀念”的主張,在當時許多“唯物論”者看來,頗有些“唯心論”的嫌疑,這當然得不到多少人的贊同。但呂熒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對真理的探求,反而極力為自己的主張辯護。這種“獨戰眾數”的精神,凸現出呂熒的人格和追求,這也為他後來在胡風落難時敢於力排眾議,在大會上公開為朋友辯護埋下了註腳。

社會活動


民國27年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並結識了胡風等文藝界知名人士。
民國35年與一些進步教授創辦《時代周刊》,進行爭取民主、和平,反對內戰、獨裁的宣傳。
1949年,為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呂熒離開台灣經香港至北京,擺脫了國民黨的統治;7月出席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
1951年11月,《文藝報》發表文章,以“左”的觀點,點名批評呂熒所謂在文藝理論教學中的脫離實際和教條主義傾向。
1954年3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1955年5月25日,全國文聯主席團和作協主席團舉行聯席擴大會議,決定開除胡風中國作家協會會籍,撤銷其中國作協理事等職務。直到1957年12月3日,《人民日報》發表他的著名美學論文《美是什麼》(毛澤東親自校閱了該文的“編者按”),才公開為其平反,恢復聲譽。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呂熒再遭迫害,作為“胡風分子”被投進勞改農場。
1979年公安部為其平反。

後世紀念


1984年,由其學生李希凡等發起,上海文藝出版社編輯出版《呂熒文藝與美學論集》,以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