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腹皮

大腹皮

大徠腹皮是棕櫚科植物檳榔的果皮。大腹皮藥性微溫,味道辛。歸大腸、小腸、脾、胃經。大腹皮的化學成分包括生物鹼、萜類、鞣質、甾體等,萜類是主要發揮作用的成分。

簡介


● 正名:大腹皮
● 英文名:Dafupi
● 拉丁名:Arecae Pericarpium
● 別稱:大腹毛、茯毛、檳榔殼、豬檳榔、檳榔毛、檳榔皮、大腹絨、檳榔衣

功效與作用


● 大腹皮具有行氣寬中、行水消腫的功效。
● 現代研究表明,大腹皮具有促進胃腸動力的作用。
● 大腹皮可以用於治療濕阻氣滯、脘腹脹滿、水腫脹滿、小便不利、大便不爽、腳氣浮腫等。

用藥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如果您有大腹皮過敏史,那麼禁止使用。
● 氣虛體弱者,請謹慎使用大腹皮。
● 如果您正在硫酸亞鐵、螺內酯、維生素C等藥物,請務必告知醫生。
● 孕婦服用大腹皮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 哺乳期女性服用大腹皮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如何使用大腹皮


● 大腹皮煎汁內服時,要按照醫生的囑咐用藥。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
● 煎汁內服時,大腹皮的每日常規用量為5~10克。
● 大腹皮煎水外洗患處,可以治療肛腸疾病。
● 大腹皮可以泡酒飲用。
● ● 靈脾肉桂酒:和淫羊藿、陳皮等藥物配伍泡酒飲用,有健脾利濕、溫補腎陽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脘腹冷痛、腰酸腿軟、食欲不振等。
● ● 活血導滯酒:和三棱、莪術等藥物配伍泡酒飲用,有宣導積滯、活血化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休息痢。

服藥期間我應該避免什麼


● 生冷、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及茶類,可能會降低藥效,食用前請諮詢醫生。
● 避免同時服用硫酸亞鐵、螺內酯、維生素C等藥物。

藥物毒性與不良反應


● 目前,沒有文獻報道大腹皮有毒性作用。但如果長期服用大腹皮,請諮詢專業醫生或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 過量服用大腹皮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如果出現以下情況,請立即停用,並立即送往醫院急救。
● ● 過敏性休克
● ● 全身皮膚髮熱
● ● 蕁麻疹
● ● 腹痛
● ● 腹瀉

我該如何選購大腹皮


● 大腹皮多產於印度、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及我國海南等地區。
● 大腹皮一般為黑色或深棕色的長卵形瓢狀或橢圓形,表面有隆起的橫向紋路和不規則的縱向皺紋,底部有殘存的萼片和果梗,頂端有花柱的殘痕。內果皮為深棕色或褐色,向內凹陷,內表面光滑,為硬殼狀。大腹皮重量輕,質地硬,縱向撕拉可以看到果皮纖維。氣味清淡,品嘗時口內有微微發澀的感覺。
● 大腹毛一般為瓢狀或橢圓形。外果皮大多已經脫落,或僅有部分殘存;中果皮一般為淡棕色或黃白色,為棕毛狀,質地疏鬆柔軟;內果皮一般為棕色或黃棕色,為硬殼狀,內表面大多光滑,部分可見縱向破裂。大腹毛氣味清淡,品嘗時味道也很淡。
● 放在乾燥的地方儲存。

含大腹皮的中成藥有哪些


● 養血調經膏:具有暖宮止痛、調經養血的作用,可以治療經血不足、子宮虛寒引起的經行腹痛、腰酸腿軟、經期不準、宮寒帶下等。
● 腎炎解熱片:具有宣肺利水、疏風解熱的功效,可以治療惡寒發熱、咽喉干痛、肢體酸痛、小便短赤、頭面浮腫等,也可用於急性腎炎的治療。
● 藿香正氣水:具有理氣和中、解表化濕的功效,可以治療脘腹脹痛、胸膈痞悶、嘔吐泄瀉、頭痛昏重等,也可用於治療胃腸型感冒。
● 暑濕感冒顆粒:具有芳香化濁、祛濕消暑的作用,可以治療腹瀉、便溏、發熱、胸悶嘔吐等。
● 四正丸:具有解表祛濕、化濕止瀉的功效,可以治療外感風寒、惡寒發熱、噁心嘔吐、腹脹泄瀉、食欲不振等。

大腹皮和檳榔功效一樣嗎


● 大腹皮和檳榔都來源於棕櫚科植物檳榔,兩者功效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 ● 大腹皮和檳榔都有行氣利水、消腫、截虐的功效,都可以治療水腫、腳氣腫痛、瘧疾、大便不爽等。
● ● 大腹皮還有行氣寬中的作用,可用於胃腸氣滯證的治療。檳榔還有殺蟲消積的作用,可用於腸道寄生蟲病、食積的治療。

用藥誤區


● 誤區:大腹皮可以治療腸道寄生蟲病
● ● 檳榔有殺蟲消積的作用,可以用於治療腸道寄生蟲病。大腹皮是檳榔的果皮,具有行水消腫、行氣寬中的作用,多用於治療腸胃氣滯證、水腫、腳氣腫滿等,卻不能治療腸道寄生蟲病。

其他注意事項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以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

參考文獻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飲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7.
● [2]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3]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冊。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 [4] 朱建華。中西藥物相互作用。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 [5] 羅興洪,趙霞,蔡寶昌。古今藥酒大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