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鄉
瑞安市下轄鄉
大南鄉,隸屬於瑞安市,面積28.2平方公里,轄18個村委會,人口1.3萬,境內有聖井石殿。
瑞安市轄鄉。1949年建大南鄉,1956年南陽鄉併入大南鄉,1961年建公社,1984年復置鄉。位於市境南部。鄉府駐許峰村。面積28.2平方公里,人口1.3萬。轄許峰、呈佛、楊角井、上思田、嶺坪、后坪、押頭、聖井、西安、陳新、新華、中洋、下徐、中坦、蛟池、林白坑、南陽、南新18個村委會。全境群山綿亘、峰巒起伏、主峰為聖井山。農業以蕃薯、稻穀種植為主,作物有松木、毛竹、茶葉、柑橘等。境內有建於南宋年間的聖井石殿。
大南,有悠久的歷史,有豐富的傳說故事。
不用往遠追溯,就從清世祖順治入東北,中原人過來開荒斬草,到現在也有三百多年了。其間這地方上的名人軼事、傳聞佳話就很不少。
“大南”是怎麼來的呢?
據說,很早以前,大南屯叫大安屯,其根據是大南屯故址原有一座保安寺,寺上有一匾,匾上標明當地叫大安屯。這種說法是毫無疑問的。
但是,大安為什麼要改稱大南,又究竟於什麼年代改的?翻查《伊通縣誌》,記載大南屯保安寺的建造年代是清雍正年,這可以斷定從雍正年往前,當地叫大安是確定無疑的了。又查幾本清代以手抄本傳世的有關吉林地方的志書,其中有多處提到大南屯,標出的方位也正是我們這兒的大南屯。這幾本志書成書的年代不同,最早的是嘉慶年間。這又進一步使我們能夠斷定從嘉慶以後稱大南是沒問題的。
可是,從雍正繼位到嘉慶做皇帝,其間就有七十多年,究竟是哪年改的鄉名,僅據現有的資料就無法考證了。
大安是舊尺牘里常用的祝賀之詞,用以命鄉名,表達了鄉民求安思治的美好願望。大南與大安在讀音上是相近的,至於在地理位置上還找不到什麼根據。有人說是因為大南在長春的最南部,這只是今人的推測而已,因為長春立城市較晚,就是更早的長春廳也沒有大南命名為早。
大南,這裡的山雖說沒有長白山那麼巍峨,這裡的河雖不似松花江那麼有氣魄,僅是小小的彈丸之地,但也確實是個可愛的地方。如果在盛夏登上卸甲山或大頂山之巔,往南遠眺,全鄉的景物可盡收眼底:那綠綠的秧田一望無邊;那一簇簇的村屯掩映在綠洲之間;那一條條、一塊塊白的是溪流,是水潭;那蜿蜒曲折的鄉路,就像條條黃龍;那莽蒼蒼的防風林帶,已經交織成網……大南的自然,過去就很美好,又經多少代人的改造,現在更是如畫一般。在今天,我們可以自豪地說,大南是富庶之地,是溫柔之鄉。
東北是滿清王朝的發祥地。清代統治者如康熙、乾隆等都曾出巡到過東北。在民間,也曾有過乾隆皇帝到過大南的傳說。
《吉林外記》是吉林較早的地方志,裡邊曾記載著皇帝的御制詩很多首。其中有一首題為《入伊屯邊門》的詩,是乾隆皇帝御筆所作,全詩為:
入伊屯邊門
部落行將遍,吉林望不遙。
迎人山色近,礙路漲痕消。
樹野經楓葉,邊牆近柳條。
初來原故土,所遇匪新招。
瞻就心何切,勤勞意豈驕。
省方逢大吉,寶穡報豐饒。
伊屯邊門就是伊通河邊門,舊時為大南屬地。這首詩可能是乾隆十九年作。乾隆皇帝到過大南的伊通邊門,在這裡算是找到根據了。再聯繫大南東邊有個地方叫御駕橋——也是與乾隆皇帝巡幸過此有關的,也可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