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有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

李山有,男,漢族,1965年11月生,河北磁縣人,1986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0年7月參加工作,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學位,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一級地震安全性評價工程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現任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1980.09-1983.07河北省磁縣第一中學讀高中
1983.09-1987.07長春地質學院(現併入吉林大學)應用地球物理專業讀本科,獲工學學士學位
1987.09-1990.07長春地質學院應用地球物理專業讀研究生,獲工學碩士學位
1996.09-2000.10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專業脫產讀研究生,獲工學博士學位
2001.03-2003.06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學習

工作經歷

1990.07-1993.06吉林省地震局任助理工程師
1993.07-1994.11吉林省地震局任工程師
1994.12-2001.03吉林省地震局任工程地震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
2001.03-2004.03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任強震觀測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高級工程師
2004.03-2005.02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任工程地震與強震動觀測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2005.02-2010.03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任科技發展部主任、外事辦公室主任(兼),研究員
2010.03-2012.03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副所長、紀委書記
2012.03-2021.03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二級崗位(2018.10)
2021.03-至今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
學術兼職:
吉林大學兼職教授
國家地震安全性評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全國地震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
中國地震局·中國鐵路總公司高速鐵路地震安全技術研發組首席科學家
中國地震局強震動觀測學科組組長
中國地震局地震災害評估技術協調組組長
中國地震學會常務理事、強震動觀測技術與應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災害防禦協會地震安全性評價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地震工程聯合會理事、副秘書長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防震減災工程技術推廣委員會委員
黑龍江省減災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黑龍江省低溫能學會副理事長
核心期刊《自然災害學報》編委會副主任、《世界地震工程》編委會副主任兼主編
核心期刊《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和《防災減災工程學報》編委
國家科學工程《國家地震社會服務工程—地震預警示範系統建設》首席科學家
國家科學工程《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副總設計師、

主要成就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強震動觀測、地震預警與地震緊急處置、地震區劃與工程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場地地震效應、近場地震動模擬等研究。

主持項目

國家973計劃課題:近場強地震動的破壞作用及其空間分佈規律,2007-2011年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地震預警技術實用化與示範應用,2014-2016年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地震預警系統技術標準研究,2014-2016年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關鍵技術研究,2009-2012年
國家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中國地震災害損失評估系統(HAZ-China)建設技術研究,2011-2013年
國家社會公益研究專項:城市與重大工程地震預警關鍵科學問題研究,2004-2006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城市與重大工程地震預警和震害快速評估方法研究,2004-2006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斷層對地震動影響的斜入射研究,2002-2004年
鐵道部科技研究開發計劃重點課題:高速鐵路地震監測預警系統研究,2012-2014年
科技開發項目:京滬高速鐵路沿線地震動參數區劃,2004-2006年

科研成果

已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代表論著有:
LiShanyou,ZhuHaiyanandGaoShufang.Timedomainmethodforcalculatingfreefieldmotionofalayeredhalf-spacesubjectedtoobliquelyincidentbodywaves,EARTHQUAKEENGINEERINGANDENGINEERINGVIBRATION,Vol.6,No.2,191-196,2007.(SCI和EI檢索)
LIShan-you,MAQiang,WEIQing-hai.Seismicresponseanalysisoffaultstepsubjectedtoobliquelyincidentbodywaves.地震研究,29卷英文增刊,39-44,2006。
李山有、金星、馬強、宋晉東,地震預警系統與智能應急控制系統研究,世界地震工程,20卷4期,21-26,2004。
李山有、王學良、周正華,地震波斜入射情形下水平成層半空間自由場的時域計算,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33卷3期,372-376,2003。
李山有、馬強、武東坡、楊柏坡,斷層場地地震反應特徵研究,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3卷5期,32-37,2003。
李山有、廖振鵬,地震體波斜入射情形下台階地形引起的波型轉換,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2卷4期,9-15,2002。
李山有、金星、陳先、馬強,地震動強度與地震烈度速報研究,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2卷6期,1-7,2002。
李山有、廖振鵬、周正華,大型結構地震反應分析數值模擬中的波動輸入,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1卷2期,1-5,2001。
LiweiandLiShanyou.GenerationMethodologyofisolinesofearthquakegroundmotion,EARTHQUAKEENGINEERINGANDENGINEERINGVIBRATION,Vol.9,No.4,473-480,2010.(SCI和EI檢索)
SongJindong,LiShanyou.Animprovedmagnitudeestimationmethodsusingcombinationofpredominantperiodandpeakamplitudeforearthquakeearlywarning.APPLIEDMECHANICSANDMATERIALS,Vol.256-259,2012,2775-2780.
LuJianqi,LiShanyou,LiWei1andTangLihua.AhybridinversionmethodofdampedleastsquareswithsimulatedannealingusedforRayleighwavedispersioncurveinversion.EARTHQUAKEENGINEERINGANDENGINEERINGVIBRATION,Vol.13,No.1,13-21,2014.(SCI&EI檢索)
馮繼威、李山有、王振明,四川盆地地區地震動衰減關係,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34卷4期,73-78,2014.
馬強、李水龍、李山有、陶冬旺,不同地震動參數與地震烈度的相關性分析.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34卷4期,83-92,2014.
宋晉東、李山有、馬強,高速鐵路高架橋破壞與地震動參數的關係:以日本311地震為例,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34卷增刊,7-11,2014.
李山有(主編),《2007-2009年強震動固定台站觀測未校正加速度記錄》,中國強震記錄彙報,第15集第1卷,地震出版社,2011年4月.
李山有和於海英主編,《2010-2011年強震動固定台站觀測未校正加速度記錄》,中國強震記錄彙報,第16集第1卷,地震出版社,2012年6月.
李山有、於海英主編,《蘆山7.0級地震及餘震未校正加速度記錄》(中國強震記錄彙報,第17集第1卷),地震出版社,2014年4月.
郭恩棟、苗崇剛主編(李山有副主編之一),《生命線工程震害圖集》,地震出版社,2014年6月.

科技獎勵

區域數字地震台網實時速報系統研究與應用,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二等獎,第5獲獎者,2008年11月。
非發震斷層對地震動影響分析方法的研究,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二等獎,第2獲獎者,2006年12月。
新的強震數據處理與管理系統研究,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三等獎,第5獲獎者,2003年10月。
近場波動數值模擬及其應用,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一等獎,第5獲獎者,2002年10月。
吉化煉油廠30萬噸乙烯工程五套裝置區工程地震研究,吉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第6獲獎者,1995年10月。
研究成果獲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和三等獎2項;主編《數字強震動加速度計》地震行業標準,參編《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等4部國家標準;參編《中國防震減災百科全書·地震工程學》。

標準編寫

國家標準《中國地震烈度表(GB/T17742-2008)》,編委
國家標準《地震現場工作第3部分:調查規範(GB/T18208.3-2011)》,編委
國家標準《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T17742-2015)》,編委
國家標準《地震災害預測及其信息管理系統技術規範(GB/T19428-2014)》,編委
地震行業標準《數字強震動加速度計》(DB/T10),主編,修訂中

人才培養

2002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2005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已培養畢業博士研究生3名、碩士研究生20名,現指導博士研究生5名、碩士研究生9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