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暨南大學二級學院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可追溯到1928年在上海成立的暨南大學新聞類課程,1946年在上海正式創立新聞學系;2001年,暨南大學新聞學系擴建為新聞與傳播學院。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有華語媒體“黃埔軍校”美譽。
2019年9月,獲得“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1928年,暨南大學在上海開設了新聞類課程。
1946年,暨南大學新聞學系在上海創立。
1949年,暨大新聞系併入復旦大學新聞學系。
1958年,國家在廣州重建了暨南大學,中文繫於1960年復辦新聞學專業。1970年,新聞學專業隨中文系一道併入華南師範大學。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1978年,復校后的暨南大學再次成立了新聞學系。
1986年,開始招收碩士生。
2001年,新聞學系擴建為新聞與傳播學院,獲准建立傳播學碩士學位授予點。
2003年,暨南大學新聞學同時成為廣東省高校名牌專業與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重點學科。
2005年,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成功申報新聞學博士點,同年,“新聞事業經營管理”課程被批准為廣東省精品課程。
2006年,新聞學被確定為廣東省重點學科。
2007年,獲新聞傳播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2021年4月,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入選2021年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狀評選對象。
暨南大學新聞學系第一任系主任馮烈山,第二任主任詹文滸,以後歷任系主任有杜導正、周冷、馬戎、馬彥珣、吳文虎、馬秋楓、蔡銘澤等。2001年升格為學院后,首任院長為蔡銘澤教授,現任院長為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原董事長范以錦。
新時期以來,暨南大學新聞學系不僅擴大了辦學規模,先後開辦廣告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國際新聞學3個本科專業;而且提升了辦學層次,早在1986年即成為我國第三批新聞學碩士學位授予點之一,2001年又獲准建立傳播學碩士學位授予點。新聞學系也在2001年升格為新聞與傳播學院。2003年,暨南大學新聞學同時成為廣東省高校名牌專業與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重點學科。2005年,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成功申報新聞學博士點,同年,“新聞事業經營管理”課程被批准為廣東省精品課程。2006年,新聞學被確定為廣東省重點學科,2007年獲新聞傳播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同年,與中文系合作建成廣東省重點人文社科基地:海外華文文學與漢語傳媒研究中心。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已建成本-碩-博的人才培養體系,形成了新聞傳播史論、新聞傳播業務、傳媒經營管理、海外華文傳媒、廣告公關與營銷傳播等幾個主要研究方向,在廣東以及華南地區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辦學六十年,暨南新聞係為社會培養了五千多名優秀畢業生。他們之中,有些人已擔任我國(包括港澳台地區)和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新聞傳播媒介的高層領導和業務骨幹,有些人更成為其他行業的領軍者。
但是新時期以來,“暨南牌”畢業生中就湧現出一批傳媒精英:南方報業“三巨頭”社長范以錦、總編輯楊興鋒、總經理鍾廣明;羊城晚報社首屆“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杜星,廣州日報社“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關雅文……
“母校帶給我的是信念、自由觀和獨立性”。現任職於《生活》雜誌的令狐磊這樣形容暨大的影響。令狐磊被稱為傳奇式傳媒人物,這位暨大新聞系的2001屆畢業生,從大二起獨立製作網路雜誌《磊周刊》,引起媒體關注。
在國內較早開始培養海外傳媒人才,是暨大新聞專業的另一顯著特色。暨南大學副校長、新聞學院博導林如鵬教授告訴筆者,任職於香港傳媒的暨大畢業生有300人以上,澳門新聞媒介從業人員,有80%出身於暨大新聞門第。在香港,暨大校友還成立了“暨大香港傳媒同學會”。
當前暨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有本科生1200人,其中境外學生占本科生總數的七成以上。
本科教育 | 聞學、廣告學、廣播電視新聞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國際新聞(全英)、網路與新媒體 |
研究生教育 | 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等4個科學學位碩士專業,新聞與傳播、廣播電視(藝術學),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傳媒經濟學 |
截至2019年12月,學院下設新聞學系、廣告學系、廣播電視學系、網路與新媒體系、口語傳播系和計算新聞傳播研究中心。設有廣州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廣州市輿情大數據研究中心。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院和文化遺產創意產業研究院掛靠新聞與傳播學院。
● 本科教育
設有新聞學、廣告學、廣播電視新聞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國際新聞(全英)、網路與新媒體6個專業。其中,新聞學專業為廣東省名牌專業、國家級特色專業;廣告學專業為廣東省特色專業。新聞學、廣告學專業2017年12月接受了教育部評估中心和俄羅斯公共認證中心組織的中俄聯合國際認證。本科教育以國家級教材和課程建設、各類專業訓練營、大型暑期社會實踐為特色。
● 研究生教育
設有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等4個科學學位碩士專業,新聞與傳播、廣播電視(藝術學)2個專業學位碩士專業,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傳媒經濟學等5個博士專業方向。研究生教育以與傳媒聯合培養和開放共享為主要特色。學院建有華南新聞傳媒聯合培養研究生示範基地、華南新聞傳媒協同育人中心。
學院現有專任教師60多人,其中有:全國模範教師、國家特支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教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廣東特支計劃宣傳思想文化領軍人才和青年文化英才、廣東省青年珠江學者、廣東省教學名師、全國廣播電視十佳百優理論人才、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廣東省宣傳思想文化領軍人才、廣東省青年文化英才、廣東高校優秀青年教師培養對象、廣東新聞終身榮譽獎獲得者、廣東省“金鐘獎”獲得者、中國新聞獎獲得者等。學院現有兼任教師和專業學位研究生兼職導師80多人。
擁有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建有新聞傳播學博士后流動站。擁有國務院僑辦重點學科(新聞學,2003)、廣東省重點學科(新聞學,2006)、廣東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新聞傳播學,2013)。優勢學科方向為:新聞傳播理論、新聞傳播史、新聞傳播實務、傳媒經營管理、數字營銷傳播、海外華文媒體等。
廣州市輿情與社會管理研究基地多次入選廣州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60多年來,學院貫徹面向港澳台、面向海外的辦學方針,為國家以及海外華人華僑地區培養了5000多名畢業生,不少畢業生已成為各級黨政部門重要負責人、新聞媒體負責人、著名企業家。學院設有1個博士點、兩個碩士點和4個本科專業,學院共有全日制研究生155人,本科生1100多人。本科生中海外生佔在讀學生75%。學院與馬來西亞、澳門等國家和地區有關高校院系有著良好的合作辦學關係。
目前,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已建成本-碩-博-博士后的人才培養體系,形成了新聞傳播史論、媒介批評、新聞傳播業務、傳媒經營管理、海外華文傳媒、文化產業、廣告公關與品牌傳播、輿情研究與社會調查等幾個主要研究方向。“十一五”期間,學院教師承擔各類科研項目60多項,出版專著、教材40部,發表學術論文近600篇,獲教育部及廣東省人文社科成果獎6項,在華南地區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自2008年起,暨南大學於每年7月舉辦一期“傳媒領袖講習班”,面向全國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學員,在海內外引起了熱烈反響。
學院建有暨南大學-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暨南大學-廣東省廣告股份有限公司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暨南大學-廣東廣播電視台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媒體實驗中心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十二五”期間,學院教師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等各類課題80多項,出版專著、教材50部,發表中文學術論文近600篇、SSCI論文8篇,獲教育部人文社科二、三等獎及廣東省哲學社科成果獎8項、吳玉章獎1項。
《新編中外廣告通史》、《廣播電視學概論》、《媒介管理》、《新聞事業經營管理》入選“十一五”或“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新聞事業經營管理》入選國家級精品課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微博:微寫與博識》入選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
學院獲第五、第六、第七屆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學生獲全國大學生“挑戰杯”二三等獎、上海世博會志願者主口號入選獎、中國大學生廣告藝術節學院獎金獎、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一等獎、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全國“夏青杯”朗誦大賽一等獎、珠江小姐總決賽冠軍等各類榮譽。
學院是全國首批“部校共建”單位,在延安、井岡山設立了2個馬克思主義新聞人才培訓基地。學院是中國新聞獎報送單位,推選的作品獲得了中國新聞獎一二三等獎。學院是中宣部輿情信息直報點,系教育部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新聞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新聞史學會視聽傳播研究委員會會長、廣東省新聞傳播學類本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所在單位。
學院與美國、英國、瑞典、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台灣地區等地多所高校有著良好的科研和人才培養合作關係。
1946年以來,暨南大學新聞傳播教育貫徹面向港澳台、面向海外的辦學方針,為海內外培養了6000多名優秀畢業生,不少畢業生已成為各級黨政部門重要負責人、新聞媒體負責人、著名企業家,以及中國新聞獎、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戛納廣告節金獎獲得者。
職務 | 名單 |
名譽院長 | 范以錦 |
院長 | 支庭榮 |
書記 | 劉濤 |
副院長 | 劉濤(兼)、張晉陞 |
副書記 | 姚淑蘭 |
院長助理 | 湯景泰、谷虹 |
教學科研辦公室主任 | 許秀娟 |
研究生管理辦公室主任 | 林少嫻 |
華南第一
作為我國新聞院系中開辦最早的系科之一,暨大新聞系較早時期就開始了研究生教育,對海外傳媒人才的培養和輸送在中國傳媒教育史上也是開風氣之先的。
學院已形成了本、碩、博的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暨大新聞已成為一個品牌,這不僅是廣東省的第一,而且是整個華南地區的第一。
“自第一任系主任馮烈山以來的十位暨南新聞掌舵人嘔心瀝血,使暨大新聞成為南中國一個響亮的傳媒教育品牌。”一位傳媒教育史專家細說起暨大傳媒教育品牌的艱難累積。
廣州記者多出自暨南
現供職於《羊城晚報》的康記者聊起了這樣的片段:
“正式當記者的頭天採訪,我就幸運地碰到一次重大事件的采寫,由於新接線,自然比較緊張,做了好多準備工作。但當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到達現場的時候,交談中竟發現,采寫本次事件的多位大報記者都是咱們暨大校友!”
在暨大新聞人較為集中的廣州,往往一個新聞發布會,數十位到場記者中,“打照面多是暨南人”的有趣現象常常發生。
香港《大公報》駐廣州記者小黎也親歷過暨南傳媒人在一個場合會面的熱鬧場景。這位在香港有多年媒體從業經驗的記者說,在香港、澳門等地,暨大新聞人也較為活躍,這些地區的“暨大傳媒同學會”,更是使得暨南新聞人的業務技能和新聞理想相互影響,傳承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