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李藹的結果 展開

李藹

抗日烈士

李藹(1907—1937年)字藹椿,廣東梅縣人。

人物簡介


初就讀於鬆口公學,后赴廣州南武中學學習。畢業后考入廣州光華醫科大學深造,被推選為學生會長,參與創設平民學校,倡辦夜學,以收容清貧學生。
1928年,李藹離開光華大學,轉習軍事於廣州第一軍軍官教導隊學生班,翌年結業。后歷任六十一師副連長,十九路軍連長、參謀副官等職。
1932年春,上海發生震驚中外的“一·二八”事變,日軍尋釁。在十九路軍任職的李藹,率一連官兵,奮不顧身,投入戰鬥,英勇殺敵。是年冬,隨李濟深、蔡廷鍇等抗日將領在福建組織人民政府,反對蔣介石,要求與紅軍共同抗日。“閩變”失敗后,回廣東潮、梅等地,先後任自衛中隊長、大隊附,廣東省保安處政訓室少校股長、第三軍司令部少校參謀等職。1936年夏,考入中央軍校(廣州)第四分校校官班。畢業時正值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抗日戰爭爆發,日本侵略軍大舉進犯上海、蘇州,李藹殺敵志切,特向校方提出赴抗日前線的申請,他表示“萬一不幸成仁而死,亦無所憾。”學校嘉其志,旋即委為第十五集團軍十四師八十團中校團附,後任八十三團二營中校營長。同年10月25日,日本侵略軍進犯南翔之洛陽橋、平馬弄一帶,李藹奉命率部抗擊數千日軍。他身先士卒,奮勇拼殺,激戰中不幸被炮彈擊傷要害,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壯烈殉國,時年30歲,骨骸葬於廣州沙河十九路軍墳場。

人物生平


李藹,1907年6月25日出生於廣東梅縣鬆口鎮盤龍村。他的父親李柏存是早期同盟會成員、僑領。李柏存(1881-1961),名緣慶,字柏存,是清末善士李九香之孫,南洋鉅賈李均山的宗子,先後就讀於兩廣警察學堂、日本早稻田大學,民國期間,歷任廣東都督府教育司科長,廣東遂溪、文昌、新興、連平等縣縣長,廣東省參議會一、二、三屆省議員等職,北京旅遊,1961年在台灣逝世。李柏存育有三子三女,李藹排行第五。他對李藹疼愛有加,同時也對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李藹早年就讀廣東梅縣鬆口公學(即此刻鬆口中學的前身),后赴廣州南武中學學習,1928年考入廣州光彩醫科大學深造,1931年棄醫從戎,轉學軍事於廣州十一軍軍官教導隊學生班,以優異的後果結業后,插手十九路軍,天津旅遊,歷任十九路軍連長、照料副官等職。
1932年1月28日晚,為了轉移國際視線,並迫使南京百姓當局屈服,日本侵略者忽然向上海閘北的百姓黨第十九路軍提倡了打擊,十九路軍隨即起而應戰,發作了“一·二八事變”。新婚僅半年且妻子懷有5個月身孕的李藹,毅然走向前線。李藹率領十九路軍一連官兵,奮掉臂身,英勇殺敵。后迫於日本壓力,蔣介石政權簽署中日《淞滬協定》,十九路軍被調離上海,開赴福建剿共。
1933年11月20日,李藹跟隨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人在福建福州動員抗日反蔣事變,並於事變后創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當局,要求與赤軍聯合抗日。
身先士卒,年方三十壯烈殉國
1936年夏,李藹考入中央學校(廣州)第四分校校官班,正值結業之際,1937年“七七事變”發作,抗日戰爭全面打響,日本侵略者放蕩進犯上海、蘇州等地,李藹報國殺敵心切,向校方提出赴抗日前線的申請,並暗示“萬一不幸成仁而死,亦無所憾”。學校被其誠心打動,誇獎其志向,任其為第十五團體軍十四師八十四團中校團副。同年10月25日,日寇進犯上海南翔的洛陽橋、平馬弄一帶,李藹銜命率部抗擊數千日軍。戰鬥異常慘烈,李藹身先士卒,奮勇殺敵,鏖戰中不幸被炮彈擊中,壯烈殉國,年僅30歲。
原本,李藹可以在家享受充足的糊口,再不濟可以遠走外洋,香港、南洋那裡有故友,有家屬財富。原本,李藹是指揮官,可選擇相對安詳的處所,但他選擇了沖在最前面!
緬懷英雄,鬆口建懷念橋亭
噩耗傳抵故鄉,1938年1月14日,鬆口萬人空巷,萬餘公眾舉行會議,隆重追悼英雄李藹。處所各界人士為懷念他,特在鬆口公園內建懷念橋亭,並以李藹犧牲的處所“洛陽橋”命名。懷念亭柱上刻有春聯:“敢雲肝膽過人,竊有愚公毅力;惟祝橋亭無恙,長留烈士英名。”另有一聯是李藹之父李柏存寫的:“天若有情,應同感血痕淚跡;人誰不死,只長留孝子忠臣。”
1938年5月在廣州沙河十九路軍烈士陵園建有李藹的衣冠冢;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百姓政部為李藹特發抗日戰爭革命烈士慶幸證書。
李藹犧牲時,妻子溫豪子(鬆口籍留學日本的同盟會成員溫靖侯之女)才27歲,她在故鄉圖書館做打點員,以其微薄的人為及鄉親的輔佐,把三個後世供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