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辛安鎮的結果 展開

辛安鎮

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下轄鎮

辛安鎮,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下轄鎮,位於黃島區中部,其東與黃島鎮接壤,瀕膠州灣內之黃島前灣。

歷史沿革


辛安鎮在明、清時期均屬膠州沾化鄉。
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膠州按自治規劃精神改6鄉製為13區制。沾化鄉分為龍泉區和朱仲區,辛安屬朱仲區。下轄8個社,91個村。即西花林社:獨垛子村、劉家莊、小王家莊、阿陀、台上、寨里、插旗崖、北庄、大夼、小夼、宋家塋。(其中5個村今屬膠南縣)。東花林社:窩洛子、花林、柳花泊、小南庄、大南庄、木廠口、青石灣、和尚庄。西辛安社:黃泥崖、唐家埠、冷家溝、泥溝泊、台頭、蜊汊泊、下庄、上庄、豆磨后(即洞門后)、王家莊、大橋、黃埠嶺、舍埠林。東辛安社:南辛安、策立溝(即德利溝)、小庄、龍嚴寺、下庄河北、辛安西街、陳家莊、殷家莊(即殷家河)、於家莊、惠家、小辛庄。安林社:辛安集、王家大庄(即劉王大庄)、山陳家、和樂埠、高家溝、管家大村、郭家檯子、龍灣子崖、張戈庄、孫家溝、辛庄、十字路園、徐戈庄、小石頭、東鹽灘、管家樓、馬家樓、可洛石、李家泊子、宋家泊子、薛家泊子(其中10個村屬今膠南縣)。北港頭社:港頭臧、港頭陳、港頭劉、港頭李、西於家河、東於家河、臧家營(其中1個村屬今膠南縣)。南港頭社:武家莊、車家嶺、扒山、荒里、八里庄、戴戈庄、岔河、周家夼、高家台、王家港、西埠奄、張家灣(即張寶灣)(其中10個村屬今膠南縣)。西辛林社:辛庄、寺里庄、亂固墩(即紅衛)、孫家溝、焦家莊、官廳(其中1個村屬今膠南縣)。
公元1930年1月,朱仲區與龍泉區重新合併為膠縣第5區。區公所先駐窩洛子村,后移辛安。共轄村莊234個。
1937年抗日戰爭暴發,第5區淪陷。據偽膠州辦事處有關檔案記載,偽第5區共轄8個鄉,188個行政村(部分自然村合併為行政村)。
1945年解放,珠山縣民主政府成立。原第5區南半部建辛安區。共轄88個行政村:岳家、大荒、小荒、周家莊、韓家寨、插旗崖、徐村、東埠后、中埠后、西埠后、三角灣、可洛石、辛庄、扒山、武家莊、荒里、臧家塋、橋溝、韓家台(以上14村屬膠南縣)、木廠口、獨垛子、劉家莊、阿陀、西山子、大南庄、小南庄、青石灣、北庄、柳花泊、大夼、小夼、宋家塋、花林、窩洛子、黃泥崖、唐家埠、冷家溝、東洞門、西洞門、大橋、王家莊、安子溝、舍埠林、黃埠嶺、趙家河、德利溝、東小庄、東南辛安、西南辛安、趙家嶺、上庄、北下庄、南下庄、泥溝泊、惠家、於家、劉王大庄、殷家河、山陳家、陳家莊、北山薛、東南庄、辛安、港頭陳、港頭臧、港頭劉、港頭李、蜊漢泊、台頭、牛王廟、李家泊子、徐戈庄、十字路園、小石頭、東鹽灘、馬家樓、管家樓、前灣、后灣、鹽灘、柳溝、卧鵬、東於家河、西於家河、車家嶺。11月,珠山縣政府撤銷,辛安區歸屬膠縣。12月,歸屬青島市海西辦事處。
1946年2月,復歸膠縣。同年9月,劃歸新成立之膠南縣。同時,將扒山、武家莊、荒里、臧家塋、橋溝(以上屬今膠南縣)、東於家河、西於家河、車家嶺划屬薛家島區。
1947年初,又將岳家、大荒、小荒、周家莊、韓家寨、徐村、東埠后、中埠后、西埠后三角灣10個村劃歸膠南縣之寶山區。
1949年,將木廠口、獨垛子、劉家莊、阿陀、韓家台、插旗崖、大夼7個村劃歸膠南縣之王台區。將徐戈庄、十字路園、可洛石、辛庄4個村劃歸膠南縣之紅石崖區。7月,辛安區更名為第九區。
1950年共轄10個鄉,59個行政村:北庄鄉:西山子、青石灣、小南庄、大南庄、北庄、柳花泊。窩洛子鄉:大夼、宋家塋、花林、窩洛子、黃泥崖、唐家埠、冷家溝。洞門鄉:東洞門后、西洞門后、大橋、王家莊、安子溝、舍埠林、黃埠嶺、趙家河。景懷鄉:上庄、南下庄、北下庄。南辛鄉:東南辛安、西南辛安、趙家嶺、東小庄、泥溝泊、德利溝。北辛鄉:殷家溝、於家、惠家、陳家莊、山陳家、北山薛、辛安、劉王大庄、東南庄。港頭鄉:港頭陳、港頭臧、港頭劉、港頭李、台頭、蜊汊泊、牛王廟。泊子鄉:薛家泊子、李家泊子、宋家泊子、西泊子。鹽灘鄉:管家樓、馬家樓、東鹽灘、小石頭。黃島鄉:前灣、后灣、鹽灘、柳溝、卧鵬。
1955年9月,第九區復更名辛安區,同時,將港頭、泊子、鹽灘、黃島4個鄉共20個村劃歸新成立之黃島區。原屬王台區之草夼、石灰窯、沙溝、萊疃、岳家、徐村、韓家台(以上均屬膠南縣)、獨垛子8個鄉36個村划屬辛安區。時轄14個鄉,75個村。
1956年2月,黃島區撤銷,港頭陳、港頭臧、港頭李、台頭、牛王廟、蜊汊泊9個村划入辛安區。
1958年3月,膠南縣撤區並鄉。辛安區分為辛安鄉和北庄鄉。辛安鄉領38個村,北庄鄉領46個村。
1958年9月,辛安鄉和北庄鄉重新合併,成立五星人民公社。
1960年4月改名辛安人民公社。經局部調整后,下轄37個生產大隊(含65個行政村):岳家、周家莊、大荒、小荒、韓家台、韓家寨、中埠后、西埠后、三角灣、插旗崖、徐村、東埠后(以上今屬膠南縣)、木廠口、獨垛子、大夼、柳花泊、青石灣、大南庄、北庄、小夼、花林、宋家塋、唐家埠、冷家溝、南下庄、北下庄、上庄-、大橋、趙家河、安子溝、黃埠嶺、舍埠林、西南辛安、港頭李、東南庄、劉家莊、阿陀、陳家莊、山陳家、台頭、西山子、小南庄、港頭劉、東小庄、泥溝泊、窩洛子、黃泥崖、西於家河、北山薛、殷家河、東洞門后、西洞門后、德利溝、港頭臧、王家莊、東南辛安、劉王大庄、趙家嶺、辛安、蜊汊泊、港頭陳、東於家河。
1962年5月,辛安公社重新調整。將岳家、周家莊、大荒、小荒、韓家寨、徐村、東埠后、中埠后、西埠后、三角灣10個村劃歸膠南縣王台公社。將東於家河、西於家河2村劃歸膠南縣靈山衛公社。將原屬膠南縣紅石崖公社之宋家泊子、西泊子、薛家泊子、李家泊子、東鹽灘、管家樓、馬家樓7個村歸辛安公社。修水庫時,又將插旗崖遷移至水庫西劃歸王台公社。將阿陀和韓家台分為東阿陀和西阿陀、東韓家台和西韓家台。西韓家台亦劃歸王台公社。柳花泊一分為三,即柳東、柳西、柳北。泥溝泊一分為三,即南泥溝泊、北泥溝泊、西泥溝泊。
1972年黃島公社撤銷,原屬黃島公社的前灣、后灣、鹽灘、柳溝、卧鵬5村和原屬膠南縣紅石崖公社之小石頭村一起歸辛安公社。轄區增至72個生產大隊。
1975年又將前灣、后灣、鹽灘、柳溝、卧鵬、小石頭、東鹽灘7個村劃出,重新成立黃島公社,將原屬膠南縣靈山衛公社的東於家河、西於家河、車家嶺3個生產大隊劃歸辛安公社。至此,共轄68個生產大隊。
1967年10月,同黃島公社薛家島公社一起由膠南縣劃歸屬昌濰地區黃島革命委員會。
1979年1月,又隨黃島革命委員會劃歸青島市,為青島市黃島區辛安人民公社。
1984年機構改革,撤公社改鄉鎮。辛安公社一分為二,成立辛安鎮和柳花泊鄉。辛安鎮轄屬47個行政村:辛安、車家嶺、牛王廟、趙家嶺、東於家河、西於家河、台頭、港頭李、港頭劉、港凍陳、港頭臧、蜊汊泊、李家泊子、宋家泊子、薛家泊子、西泊子、上庄、南下庄、北下庄、東洞門、西洞門、東南辛安、西南辛安、東小庄、德利溝、管家樓、馬家樓、北山薛、劉王大庄、山陳家、陳家莊、於家、惠家、北泥溝泊、南泥溝泊、西泥溝泊、殷家埠、冷家溝、唐家埠、黃泥崖、王家莊、大橋、安子溝、黃埠嶺、舍埠林、趙家河、東南庄。辛安人民政府駐地辛安村

簡要概述


位置

辛安鎮位於黃島區中部。其東與黃島鎮接壤,瀕膠州灣內之黃島前灣。其西和東南部,分別與柳花泊鄉和薛家島鎮接壤,其北和西南部,則分別與膠南縣之紅石崖靈山衛鎮毗鄰。地理座標北緯35°58′至36°03′,東經120°06′至120°12′。總面積50平方公里。

地理

辛安鎮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其北有抓馬山、門樓山、龍雀山、其西有青珠山、元寶石、洞門后西山、洞門山、其南有瞅候山,鵓鴿山、小珠山、徐山等。其東部和中部近海處則形成了黃島區僅有的沖積平地。海邊為大片灘塗。山的岩石構成,多為鉀質白崗岩和花崗岩。而平地則為第四系海沖、殘坡積物。

河流

河流主要有辛安前河、辛安后河、台頭前河和鐮灣河等。這些河均因發源地距海較近,流域面積小,宜於疏瀉而為季節河。

土壤


土壤基本上分為棕壤土類和潮土土類。棕壤土類分為棕壤性土亞類、棕壤亞類和潮棕壤亞類。潮土土類又分為河潮土亞類和鹽化潮土亞類。

經濟

辛安鎮氣候濕潤,土質肥沃,居民均以農為主,兼營副業。雖近海而無捕撈。自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辛安鎮認真貫徹改革、開放、稿活的政策,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村辦企業,積極引導和支持個體農民發家致富,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至1987年,鎮辦工業企業主要有汽車配件廠、輕紡機械廠、五金廠、加彈廠、鑄鋼廠、制釘廠、糧油加工廠、印刷廠、毛紡廠、針織廠、服裝廠、橡膠廠、工藝品廠、塗料廠、磚瓦廠等。按不變價計算,工業總產值可達2322.9萬元,農業生產,計有糧田面積20237畝,耕地單產621公斤,全鎮社會總產值3959.5萬元,扣除各項提留,平均每人收入732元。

教育

辛安鎮擁有高級中學1處,初級中學4處,完全小學7處,初級小學15處,在校學生,大學18人,中專及高中166人,初中1556人,小學3366人,入學率達99.5%。

人口

村莊辛安鎮共轄47個行政村,53個自然村。1982年7月全國人口普查,計有居民7086戶,28602人。截至1987年底,共有居民7206戶,30584人。全部為漢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