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淡水石斑的結果 展開
- 脊索動物門慈鯛科動物
- 鱸形目麗魚科動物
淡水石斑
脊索動物門慈鯛科動物
淡水石斑,為原產於中美洲尼加拉瓜的慈鯛科魚類。俗稱花老虎。1988年引入台灣,是台灣南部地區普遍的淡水養殖品種,1996年廣東、江西一些養殖單位從台灣引入。近年來,淡水石斑魚的養殖技術的研究已引起國內水產工作者的重視,淡水石斑魚的養殖規模也越來越大,可望成為一種淡水養殖新品種。
淡水石斑魚 Cichlasoma managuense為原產於中美洲尼加拉瓜的慈綢科魚類。1988年被引入我國台灣省試養,后成為台灣南部地區的淡水魚養殖主要品種之一。1996年被廣東、江西等一些養殖單位從台灣引進養殖,該品種在廣東、江西一帶養殖非常成功,而且市場價格較高。淡水石斑魚的養殖技術,經國內各地水產工作者不斷研究,日臻成熟,淡水石斑魚的養殖規模也越來越大,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淡水養殖新品種。
淡水石斑
淡水石斑
淡水石斑魚為偏肉食性,魚苗階段,肉食性的特性相當強烈,主要以浮遊動物為主,個體相差懸殊的魚苗會互相殘殺,故養殖時要注意分級分塘管理。繁殖后的小苗要及時拉出,以免被親魚吞食。從魚苗開始馴食,會攝食人工配合飼料,可用浮水性鱧科魚類飼料投喂。
淡水石斑魚剛孵化的仔魚全長為0.58-0.6厘米,群集在池底不停地運動,在水溫26-28℃間,孵化后第6天卵黃囊消失,仔魚游至中上水層,不再群集在池底,卵黃消失后的魚苗,可投喂輪蟲、枝角類等小型浮遊動物,稍大后可投喂水蚯蚓,然後再以團狀的鰻飼料馴餌,經過1個月的培育,體長達10厘米左右即可下塘養成。在台灣地區,夏季期間放養體長約10厘米的魚苗下塘,經過6-8個月的養殖即可達到500克。其最大體重可達1200克。我院名優水產養殖實驗基地1999年6月24日引進體長約10厘米魚苗進行養殖試驗,1999年12月24日測定,最大個體為375克,平均體重216克;在生長速度上,雄魚的生長速度顯著大於雌魚,在混養方式上,混養量少(20尾/畝)的生長速度顯著大於混養量多(150尾/畝);經測定,混養量少的體重平均315克,混養量多的體重平均為175克,相差近1倍。
淡水石斑魚一冬齡就可產卵。產卵習性與羅非魚一樣會在池塘底部挖許多產卵的巢穴。產卵一般在下午,產卵後主要由雌魚守衛受精卵。雄魚也會協同守衛,但隨著胚胎髮育,守衛行為愈來愈弱。卵為橢圓形,卵色呈黃暗綠色,不透明,粘性卵,卵分散排列在池底上,很少有重疊現象。體重140克的雌魚每次產卵約為3000-4000粒,在水溫26-29℃下受精卵經48小時可孵化出仔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