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牛墟

北港牛墟

北港牛墟位於台灣省雲林縣北港鎮北港大橋右側,是昔日台灣規模最大的牛隻交易場所,已有三百年歷史。

目錄

正文


北港牛墟
北港牛墟
北港牛墟已有三百年歷史,早期農業社會中,不管是耕種、載貨、交通都要依賴牛隻,各地開始有買賣交易的市場。北港位在農產集散地,又靠近港口,牛墟規模也最大。
在早期的農業社會中,牛是農民依賴最大的勞動力。過去台灣鄉間常見的牛是水牛黃牛。從下田拉犁、拖車載貨、拉磨,到曬乾的糞便當燃料,牛與農家的生活關係息息相關。過去農民對牛都呵護備至,宛如對待親人一般。因此,牛的買進與賣出,便成了農民們重要的大事,而牛墟就是昔日牛隻交易的重要場所。
北港牛墟位於北港大橋右側,是昔日台灣規模最大的牛市集。每月3、6、9日的一大清早開市,到中午才散去,在70年代的鼎盛時期,牛隻交易量曾高達1000頭以上。
昔日牛墟的交易過程十分有趣,一頭牛被看中后,須經過摸壽、試步、考車及試犁四項考核,以測知牛的健康、性情及勤勞程度,再經過牛販子和農人之間的討價還價,雙方滿意后才會成交,過程高潮迭起,極富鄉土氣息。完成買賣的牛隻,墟長在牛角蓋上戳記,併發給牛票,作為買賣證明,據說如此一來可杜絕私下交易,嚴防盜竊牛隻的事情發生。
隨著科技的進步,農業高度機械化,牛幾乎成了鄉間的稀有動物,牛墟甚至徒有“墟”名,不見牛影了。目前牛墟市場里,多為各種小吃及雜貨攤位,很難想象當年萬“牛”涌動的盛況。但是還有幾處攤子販賣牛的配件,如掛在牛嘴上、防止牛偷吃作物的“牛嘴籠”;穿過牛鼻之間、用以牽引牛隻的“牛鼻環”;俗稱“牛擔”、置放在牛肩上方便拉車或拖犁耙的“牛軛”;或者藤條尾端綁了條繩索、好鞭策牛隻加快腳步的“牛摔仔”等,足以勾起記憶中那份充滿“牛”情味的鄉土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