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

地理名詞

日本暖流,又叫“黑潮”,是北太平洋西部流勢最強的暖流,為北赤道暖流在菲律賓群島東岸向北轉向而成。主流沿中國台灣島東岸、琉球群島西側向北流,直達日本群島東南岸。在台灣島東面外海寬約100—200公里,深400米;流速最大時每晝夜60一90公里。水面溫度夏季達29℃,冬季20℃,均向北遞減。至北緯40º。附近與千島寒流相遇,在盛行西風吹送下,再折向東成為北太平洋暖流。

釋義


日本暖流又叫“黑潮”。北太平洋西部流勢最強的暖流。為北赤道暖流在菲律賓群島東岸向北轉向而成。主流沿中國台灣島東岸、琉球群島西側往北流。

分佈


日本暖流又叫“黑潮”。是太平洋北赤道暖流遇大陸后的向北分支,是太平洋暖流的一環,為全球第二大暖流,只居於墨西哥灣暖流之後。起源於菲律賓群島的呂宋島以東海區,流經我國台灣一帶,東到日本以東與北太平洋暖流相接。為世界著名的暖流。其特點是:高溫、高鹽、水色高、透明度大。

原因


其形成有三方面的因素:一、北赤道暖流遇大陸而偏轉北上。二、夏季海洋風的吹拂和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形成的西南風的吹拂。三、地轉偏向力的影響。
日本暖流是北赤道暖流在菲律賓群島東部向北偏轉而形成的。它的主流沿台灣島的東岸、琉球群島的西側向北、直達日本群島的東岸,在北緯40°附近與千島寒流相遇,在西風吹送下,再折向東,成為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是北太平洋西部流勢最強大的一股暖流,它在台灣島東面的外海處,其寬度約有100—200公里,深200米,最大流速每晝夜可達60—90公里,平均流量每秒約2200萬立方米。由於日本暖流來源於北赤道曖流,因此水溫和鹽度均較高。水溫夏季達29℃,冬季為20℃,二者向北逐漸降低;鹽度在150—200米層達到最大值,為34.8—35。

影響


日本暖流是整個東中國海環流的主幹,對該海區的水文氣象條件有重大影響
黑潮是太平洋暖流的一環,為全球第二大暖流,只居於墨西哥灣暖流之後。自菲律賓開始,穿過台灣東部海域,沿著日本往東北向流,在與親潮相遇后匯入東向的北太平洋暖流。黑潮將來自熱帶的溫暖海水帶往寒冷的北極海域,將冰冷的極地海水溫暖成適合生命生存的溫度。黑潮得名於其較其他正常海水的顏色深,這是由於黑潮內所含的雜質較少,陽光穿透過水的表面后,較少被反射回水面。黑潮的流速相當的快,就像搭上高速公路般,可提供洄流性魚類一個快速便捷的路徑,向北方前進,故黑潮流域中可捕捉到為數可觀的洄遊性魚類,及其他受這些魚類所吸引過來覓食的大型魚類。
黑潮的速度約為100至200厘米每秒,厚度約在500到1000米,寬度約200多公里。於日本四國島的潮岬外海測得海水流量達6500萬立方米/秒,約是世界流量最大的亞馬遜河流量之360倍。黑潮年平均水溫約攝氏24至26攝氏度,冬季約為18至24攝氏度,夏季可達22至30攝氏度。黑潮也較鄰近的黃海高7至10攝氏度,冬季更可高出20攝氏度。黑潮的主流並非沿著東亞大陸邊緣流動,而是沿著東亞島弧流動,因此,黑潮對島弧的影響也較大陸顯著。然而黑潮的支流延伸進入東亞大陸的邊緣海,也對大陸區域造成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