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良

中國科學院院士、無機化學家

李玉良,男,1949年10月出生於山東省青島市,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擔任Scientific Reports,無機化學等雜誌編委以及環太平洋化學大會的分會主席。

1975年畢業於北京化工學院二系。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山東大學講席教授,擔任山東大學前沿交叉科學青島研究院物質創製與能量轉換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李玉良主要從事以無機化學為基礎的交叉科學研究。在全球首次成功合成石墨炔,開闢碳材料研究新領域。

人物經歷


黑龍江大學特聘教授
黑龍江大學特聘教授
1972.4-1975.11北京化工學院基本有機合成專業學習
1975.111992.12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92.12-1996.12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1988.3-1989.10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有機化學實驗室訪問學者
1998.10-1999.3香港大學化學系配位化學,訪問教授
1999.9-2000.2美國聖母大學放射化學實驗室光化學和物理實驗室,訪問教授
1996.12-至今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2015年12月7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6.9—至今,黑龍江大學特聘教授

個人作品


出版圖書石墨炔:從發現到應用

獲得榮譽


時間所獲榮譽
2015年7月31日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2015年12月7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7年05月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
2017年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21年6月進入2021年度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候選者建議名單
2021年8月16日
入選2022年度陳嘉庚科學獎有效候選項目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有效候選人名單

主要成就


研究方向

有機和無機/有機雜化超分子聚集態結構,富勒烯化學;有機納米結構和材料,主要是設計、合成具有光電活性的有機及有機高聚物材料、無機/有機聚集態結構材料及共軛高聚物材料等。

學術貢獻

在全球首次成功合成石墨炔,開闢碳材料研究新領域。從事以無機化學為基礎的交叉科學研究,開展了分子基材料及其聚集態結構、異質結構和性質研究,發展了具有光電活性的碳及富碳材料多維、高有序、大尺寸納米結構生長方法學;建立了碳材料化學合成系統方法,在銅表面上合成了具有本徵帶隙sp和sp2雜化的二維碳石墨炔,實現了人工化學合成全碳材料。建立了無機/有機半導體異質結共生長新方法,解決了納米科學中異質結構相容生長的關鍵問題,成為國際上生長低維異質結構的經典方法;考慮結構和能量的匹配原則,提出了分子基材料低維結構自組裝方法學,實現了大面積、高有序低維聚集態結構的可控制備。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主要從事以無機化學為基礎的交叉科學研究。首次合成了具有本徵帶隙sp雜化的二維碳石墨炔,為碳材料家族貢獻了一個重要的新成員,發現電學、催化、能源、力學等方面優異性能;建立了無機/有機半導體異質結共生長方法學,解決了納米科學中異質結構相容生長的關鍵問題,成為國際上生長低維異質結構的經典方法;率先在國際上建立了富勒烯低維結構生長方法學,實現了大面積、高有序富勒烯納米管的製備,開闢了富勒烯研究的新途徑等。在全球首次成功合成石墨炔,開闢碳材料研究新領域。 。
● 科研成果
2002年,2005和2014年三次分別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兩次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
一次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1999年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2004年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
● 學術論著
在Acc.Chem.Res.,Chem.Soc.Rev.,J.Am.Chem.Soc.,Angew.Chem.Int.Ed.,Nat.Commun.,Adv.Mater.,PNAS等國際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600餘篇。

社會任職


中國科學院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大研究計劃指導專家組成員。
科技部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973”項目首席科學家(2006-2015)

人物事件


成長經歷

李玉良:分子式里的人生
1949年10月,李玉良出生於山東青島。雖然家裡生活並不寬裕,但父親喜歡讀書,會買世界名著,還有一些中國近代小說。李玉良從小就跟著父親看書。
高中過後,李玉良在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經歷了一段記憶深刻的知青歲月。在科研道路上,李玉良曾遇到過無數挫折、瓶頸,但面對困難的勇氣和耐力,從青年時代就已深深儲藏在心裡。
在李玉良的眼中,分子結構中的六邊形蘊藏著神奇的力量。
2004年,石墨烯的發現,對李玉良觸動很大。國際上,碳材料領域競爭非常激烈,中國如果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碳材料肯定不行。
2010年,李玉良合成出石墨炔這種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質,這種只存在於理論中的物質第一次真實地呈現人類面前。
石墨炔的發現全球科學界產生了重大反響,國外很多科學家到這個領域裡進行研究。
為了抓住這些納米尺度的小六邊形,多少次實驗室里的疲勞和深夜的思考,無數次的失敗與再試一次的勇氣,最後都凝聚在石墨炔上面。
工業革命的過程時刻伴隨著基礎設備的提升,而新材料則是形成這一切的基石。人類處在第三次與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交匯點,新的“超級材料”不斷問世,以滿足工業發展的需要,石墨炔的誕生蘊藏著無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