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2條詞條名為荒野的結果 展開
荒野
生態批評術語
“荒野”概念的意義在西方經直到十九世紀中期的英國小說《呼嘯山莊》中,荒野還是野蠻的、惡的命運象徵,但同時包孕著強烈、盲目的自然力量。哈代初版於1878年的小說《還鄉》,歷了一個由否定到肯定的變化過程。
“荒野”概念的意義在西方經歷了一個由否定到肯定的變化過程。最初的“荒野”是荒涼、可怕的所在,人們對此充滿恐懼、敬畏。一直到十九世紀中期的英國小說《呼嘯山莊》中,荒野還是野蠻的、惡的命運象徵,但同時包孕著強烈、盲目的自然力量。哈代初版於1878年的小說《還鄉》,在第一章就專門描繪埃格敦荒原,它既是人的命運的背景,似乎也顯示出走向精神主體的位置。晚年的哈代修改《還鄉》,把原來有些模糊的地理位置交待得更加具體、真實,這是旨在以小說保存工業文明影響下正在或即將消失的古老的自然面貌。
“荒野”也即原生自然,在美國自然主義思想家那裡,卻是個帶有美國特性的概念。愛默生於1936年發表了《自然》,提出自然是人類想象力的源泉,而且還反映人類精神的觀點。梭羅正是受其超驗主義思想影響,拿著一把斧頭在康科德以南的瓦爾登湖畔搭起森林小屋,獨自在那兒生活了26個月,帶回一本深刻影響人 類對自然思考的書——《瓦爾登湖》。梭羅置身於自然中,直接與滲透於自然界萬物中的上帝交流,反觀人類的精神。於是,對“荒野”概念的領悟進入了一個新的 境界。強烈主張保護“荒野”必要性的學者繆爾認為,不僅是動植物,就是岩石、水等自然物質也有神靈之光;這充分體現在《第一個峰巒之夏》等著作中,這對此後的自然保護運動產生了很大影響。當生態主義者們從傳統的人類可利用才有其價值的觀念轉向探索自然的“內在價值”,以改變人對自然、壓迫掠奪的暴虐行為,特別是利奧波德提出“大地倫理學”,從而奠定了環境思想中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基礎。利奧波德認為,按歷來的倫理運轉著的共同體應包括土壤、水、植物、動物,也就是說應擴大到集結了上述物質的“大地”。由此,“荒野保護”理論基本確立,並已包含了保護生物多樣性,重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平等依存關係等重要的生態文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