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一葉蘭
蘭科獨蒜蘭屬的植物
台灣一葉蘭原產於台灣,喜生長於海拔1500~2500米高山,屬球根類蘭花,由日本人在阿里山首次發現,並於1911年命名為Pleione Formosalla Hayata.到1920年台灣一葉蘭已揚名海外,到1975年,已先後6次在英國皇家園藝協會獲獎,成為了一葉蘭屬中最亮麗的明星。
是台灣特有種中高海拔樹蘭亞科植物,俗名台灣慈姑蘭、山慈姑,於阿里山、溪頭地區有相當數量的野生族群分佈,也是知名的觀賞植物。花期主要為春夏兩季,入秋之後以球莖冬眠。
台灣一葉蘭是中海拔地區的原生蘭花,多年生附生性草本植物,半附生或附生草本,屬於蘭科(Orchidaceae),雌雄同株,喜歡在鋪滿苔蘚類的植物上生長,它那圓錐形的假球莖在初春抽出花軸,在花藥形成后才伸展出葉片,每株一葉蘭都是只有一片葉子,所以叫做台灣一葉蘭。
【整體】假鱗莖壓扁的卵形或卵球形,上端漸狹成明顯的頸,全長1.3—4厘米,直徑1.7—3.7厘米,綠色或暗紫色,頂端具1枚葉。
【具體介紹】
葉在花期尚幼嫩,長成后橢圓形或倒披針形,紙質,長10—30厘米,寬3—7厘米,先端急尖或鈍,為倒披針形,有平行脈,基部漸狹成柄;葉柄長3—4厘米;
花葶從無葉的老假鱗莖基部發出,直立,長7—16厘米,基部有2—3枚膜質的圓筒狀鞘,頂端通常具1花,偶見2花;
花苞片線狀披針形至狹橢圓形,長2.2—4厘米,寬達7毫米,明顯長於花梗和子房,先端急尖;花梗和子房長1.5—2.7厘米;
花朵為單花或少數幾朵成總狀花序,花白色至粉紅色,唇瓣色澤常略淺於花瓣,上面具有黃色、紅色或褐色斑,有時略芳香;中萼片狹橢圓狀倒披針形或匙狀倒披針形,長4.2—5.7厘米,寬9—15毫米,先端急尖;側萼片狹橢圓狀倒披針形,多少偏斜,長4—5.5厘米,寬10—15毫米,先端急尖或近急尖;
花瓣線狀倒披針形,長4.2—6厘米,寬10—15毫米,稍長於中萼片,先端近急尖;唇瓣寬卵狀橢圓形至近圓形,長4—5.5厘米,寬3—4.6厘米,不明顯3裂,淡粉紅至白色,先端微缺,邊緣有鬚毛,上部邊緣撕裂狀,上面具2—5條褶片,中央1條褶片短或不存在;褶片常有間斷,全緣或嚙蝕狀;蕊柱長2.8—4.2厘米,具有四個花藥,頂部多少膨大並具齒;蒴果紡錘狀,長4厘米,黑褐色;種子細小,量多。花期3—4月。
性喜溫暖濕潤、半陰環境、較耐寒、極耐陰。生長適溫為10~25℃,而能夠生長溫度範圍為7~30℃,越冬溫度為0~3℃。
一葉蘭為亞洲的特有植物,生長海拔高度介於 600~4200公 尺之間,原產於海拔 1,500~2,500 公尺森林蒼鬱山區的潮濕岩壁或樹榦上。原生地一葉蘭著生於陡直岩壁或稀疏光可透入之林地,球莖埋於水苔或腐葉內,或著生於倒伏樹榦上,三~四月開花,每朵花壽命 1~2 星期,花期約一個月。
【國內分佈】福建、江西、台灣、浙江。一葉蘭為亞洲的特有植物,分佈範圍西從尼泊爾中部起,向東延伸至台灣,北由中國中部起,向南延伸至緬甸西南、泰國北部及寮國,遍及夏季季風地帶,而雲南是分佈的中心。
台灣一葉蘭為山原生蘭之一,北自桃園插天山,南達屏東大武山,均有他們的蹤跡。台灣阿里山、溪頭與梅峰等地,皆辟有保護區可供欣賞。
屬於中海拔地區的原生蘭,其唇瓣捲成喇叭狀包住上方的蕊柱,並且露出內側的黃斑,極具特色,觀賞性高。
繁殖能力強,除可依靠球莖進行無性繁殖外,亦可透過開花結果的方式,以種子進行傳播。
病蟲害防治
炭疽病:6—10月是炭疽病發病高峰期,它特別好發於高溫多濕的環境。炭疽病常從葉尖或葉緣的受傷組織侵入,形成近圓形淡褐色或黑褐色病斑,病斑外緣具有黃暈,病斑內則常見黑褐色的同心輪紋。種球一旦感染便會形成近圓形深褐色的斑點凹陷。防治方法應在種球貯藏前及定植前,用50%撲克拉1000倍浸漬消毒30分鐘,或在生育期間以每月噴1次50%撲克拉錳可濕性粉劑4000倍、24.9%待克利乳劑3000倍,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疫病:疫病常見的病徵為葉片的水浸狀斑,周圍有黃色暈環,然後逐漸擴大成為水浸狀。病斑會向上下部位擴展,造成葉片黃化脫落與全株凋萎。病原菌主要靠雨水傳播,尤其是夏季降雨,通風又不良的環境下更易發生。防治方法可在定植的介質中,每盤混拌2~5克5%滅達樂粒劑;或每月定期噴施1000ppm亞磷酸2—3次用以預防。若已發病,可於初期施用66.5%普拔克1000倍、33.5%快得寧1500倍及25%依得利1000倍。
象鼻蟲:台灣一葉蘭最大的害蟲是象鼻蟲,雌蟲在產卵前,通過口器在球莖上刺一個管狀洞,將卵產在內,使種球表面形成大小不一的蟲孔;幼蟲頭部發達,能在球莖中蛀食,有的甚至在根內鑽洞為害;到成蟲后,會泌絲質與寄主植物的纖維相伴,作繭化蛹,使種球失去商品價值。防治時可採用益達銨、培丹或加保扶粒劑灑播。田間象鼻蟲多來自萎縮的母球,因此採收后應及時集中燒毀母球,避免母球的田間傳播。
【植物價值】台灣一葉蘭那柔弱的身軀加上亮麗的花朵,讓人見了無不為之驚艷,可惜的是,由於它的花形漂亮,加上身為蘭科的一員,成為一些破壞自然者採集的對象,所以除了少數的保護區外,目前已經幾乎不可能在野外看到它了。它在台灣不知生長了幾千幾萬年,卻在漢人來台四百年後,差點要與福爾摩莎告別,身為台灣的一份子,我們不禁要懷疑,我們對自然的虧欠還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