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人之子

1957年朱文順、廣佈道爾基聯合執導的電影

電影《牧人之子》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於1957年出品。該片由朱文順廣佈道爾基聯合執導,王心剛、格根塔娜、朝魯、樹海、馬占華、李頡等領銜主演。影片講述了描寫複員軍人德力格爾回鄉帶領牧民修水渠,並與官僚主義者和本位主義者作鬥爭的故事。

故事梗概


《牧人之子》
《牧人之子》
在內蒙古某地一個小村,銀河村分佈在銀河兩岸,河東的幾個小組佔有豐美的牧場,河西的幾個小組卻嚴重缺乏牧場,過去,他們趕著部分牲畜到河東“敖特爾”(放牧)。解放后,政府實行牧業經濟政策以來,牧民的生活有了顯著的提高,牲畜的頭數也發展了幾倍,牧場逐漸不夠用了。生產的發展需要擴大牧場,又受到遠景教育的鼓舞,於是,他們積極響應興修水利、擴大牧場的號召,強烈要求將現有的銀河引向銀河故道,以便擴大缺乏水源的巴彥塔拉天然大牧場。複員軍人德力格爾被任命為銀河村的村長,銀河村是他的故鄉,這裡有他的親人、朋友和未婚妻格根濤婭。德力格爾代表群眾要求,請示區長批准他們將銀河引向故道。官僚主義的區長卻怕負責任,不敢批准。但在德力格爾的耐心說服下,最後還是同意了。於是,一場向自然鬥爭的新興事業就在這個村開始了。參加這個新事業的成員是很複雜的:有正確執行黨的政策、為群眾利益而奮不顧身的老民間藝人、村黨支部書記特戈希老漢;也有急躁偏狹的青年胡和巴日;在目前佔有好牧場,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集體長遠利益的富裕戶阿爾斯郎和吉爾嘎拉;也有品質惡劣,為了達到個人目的而不擇手段的副村長阿木嘎……這些人對待這一新興事業在發展過程中所必然產生的困難,各自採取了不同的態度。富裕戶阿爾斯郎等人,由於怕修成河以後搬至巴彥塔拉大家一起使用牧場,害怕自己吃虧,所以不顧羞恥,抓住了阿木嘎在愛情上的弱點,利用了他的副村長的職務,使阿木嘎成了反對修河的先鋒。他們這種反集體的活動也暫時掀起了部分群眾對修河的不滿和動搖,對德力格爾和特戈希等人的積極性給了相當嚴重的打擊,更嚴重的是挑起了幹部之間的矛盾。德力格爾因對群眾的估計過高而受到挫折,工作上遇到了意外的困難,愛情上也產生了誤會,一時抬不起頭垮了下去。但他終於在黨支部書記特戈希老漢的批評鼓勵之下,跌倒了又爬起來,這也使他終身受益。這時他們又遇到了天災,修好的河壩被暴風雨引起的山洪衝破。官僚主義者卜仁區長以簡單粗暴的態度撤換了德力格爾的村長職務。德力格爾代表著群眾的願望,仍要求堅持重修河壩,因為它是關係著銀河村牲畜發展的大問題。怕負責任的卜仁,片面聽信阿木嘎的話,堅決不批准。曾一度因誤會與德力格爾產生隔閡的格根濤婭來找德力格爾,他倆重新和好,這給了德力格爾一股力量。村黨支部書記特戈希又來找他,在他工作上給了很大的支持。在黨的支持和教育下,德力格爾請示了上級旗委,旗委對修河一事很重視,並給予了精神和物質的支持。德力格爾重新帶領大家終於修成了河。銀河村的村民,跟隨著銀河的水走上了新的牧場。

影片簡介


《牧人之子》
《牧人之子》
電影《牧人之子》是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以後拍攝的第三部以蒙古族題材為表現內容的影片。編劇兼導演的廣佈道爾基是新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蒙古族導演,《牧人之子》是他執導的第一部影片,從而開創了由內蒙古自己的民族導演拍攝自己民族電影的先河。影片描寫的是銀河村的人們為使本村的牧業經濟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而興修水利、引河入場的故事。

影片欣賞


《牧人之子》插入了很多蒙古族歌曲,像《見了姑娘就輕鬆》、《蔚藍的天上飄著白雲》等。這些民族傳統歌曲在敘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渲染性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影片的民族特色。

導演簡介


廣佈道爾基(1926—2002),新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蒙古族導演。1926年生於內蒙古哲里木盟科左中旗。蒙古族。藝名廣道。1946年在內蒙古軍區政治部文工團任演員,1947年畢業於東北軍政大學政治系,後任內蒙古文工團演員、導演,曾經在電影《內蒙人民的勝利》中成功飾演蒙古族戰士孟和巴特爾。1955年調入長春電影製片廠,1957年,廣道在朱文順導演的影片《寂靜的山林》中擔任副導演。同年,他開始與朱文順聯合導演影片《牧人之子》,從此開啟了他的電影導演生涯。1962年,廣道調入內蒙古電影製片廠任導演,1966年,又調入內蒙古歌舞團任話劇導演,1977年,他重回長春電影製片廠工作,2002年,病逝於長春。
從“長影”副廠長宋江波和“長影”集團藝術中心送的輓聯中,我們能夠窺出廣道生前的的創作情況。輓聯曰:“乘《東風》赴《前哨》問《牧人之子》《客從何來》,答曰《我們是一代人》共創輝煌,除《暗礁》喊《哈啰》看《家務清官》《父女情》深,同歌《刑場上的婚禮》繼往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