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管理技術
數據管理技術
數據管理技術是指對數據進行分類、編碼、存儲、檢索和維護,它是數據處理的中心問題。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應用需求的推動下,在計算機硬體、軟體發展的基礎上數據管理技術經歷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統、資料庫系統3個階段。
數據管理技術具體就是指人們對數據進行收集、組織、存儲、加工、傳播和利用的一系列活動的總和,經歷了人工管理、文件管理、資料庫管理三個階段。每一階段的發展以數據存儲冗餘不斷減小、數據獨立性不斷增強、數據操作更加方便和簡單為標誌,各有各的特點。
人工管理階段
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期,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計算。當時沒有磁碟等直接存取設備,只有紙帶、卡片、磁帶等外存,也沒有操作系統和管理數據的專門軟體。數據處理的方式是批處理。該階段管理數據的特點是:
(1)數據不保存。因為當時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計算,對於數據保存的需求尚不迫切。
(2 )系統沒有專用的軟體對數據進行管理,每個應用程序都要包括數據的存儲結構、存取方法和輸入方法等。程序員編寫應用程序是,還要安排數據的物理存儲,因此程序員負擔很重。
(3) 數據不共享。數據是面向程序的,一組數據只能對應一個程序。
(4)數據不具有獨立性。程序依賴於數據,如果數據的類型、格式或輸入/輸出方式等邏輯結構或物理結構發生變化,則必須對應用程序做出相應的修改。
文件系統階段
20世紀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中期,隨著計算機硬體和軟體的發展,磁碟、磁鼓等直接存取設備開始普及,這一時期的數據處理系統是把計算機中的數據組織成相互獨立的被命名的數據文件,並可按文件的名字來進行訪問,對文件中的記錄進行存取的數據管理技術。數據可以長期保存在計算機外存上,可以對數據進行反覆處理,並支持文件的查詢、修改、插入和刪除等操作,這就是文件系統。文件系統數據管理示意如下圖所示。文件系統實現了記錄內的結構化,但從文件的整體來看卻是無結構的。其數據面向特定的應用程序,因此數據共享性、獨立性差,且冗餘度大,管理和維護的代價也很大。
資料庫系統階段
20世紀60年代後期以來,計算機性能得到進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出現了大容量磁碟,存儲容量大大增加且價格下降。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克服文件系統管理數據時的不足,而滿足和解決實際應用中多個用戶、多個應用程序共享數據的要求,從而使數據能為儘可能多的應用程序服務,這就出現了資料庫這樣的數據管理技術。資料庫的特點是數據不再只針對某一個特定的應用,而是面向全組織,具有整體的結構性,共享性高,冗餘度減小,具有一定的程序與數據之間的獨立性,並且對數據進行統一的控制。
此階段的特點:
(1)數據結構化。在描述數據時不僅要描述數據本身,還要描述數據之間的聯繫。數據結構化是資料庫的主要特徵之一,也是資料庫系統與文件系統的本質區別。
(2)數據共享性高、冗餘少且易擴充。數據不再針對某一個應用,而是面向整個系統,數據可被多個用戶和多個應用共享使用,而且容易增加新的應用,所以數據的共享性高且易擴充。數據共享可大大減少數據冗餘。
(3)數據獨立性高。
(4)數據由DBMS統一管理和控制。資料庫為多個用戶和應用程序所共享,對數據的存取往往是併發的,即多個用戶可以同時存取資料庫中的數據,甚至可以同時存放資料庫中的同一個數據,為確保資料庫數據的正確有效和資料庫系統的有效運行,資料庫管理系統提供以下4方面的數據控制功能。
數據安全性控制:防止因不合法使用數據而造成數據的泄露和破壞,保證數據的安全和機密。
數據的完整性控制:系統通過設置一些完整性規則,以確保數據的正確性、有效性和相容性。
併發控制:多用戶同時存取或修改資料庫時,防止相互干擾而給用戶提供不正確的數據,並使資料庫受到破壞。
數據恢復:當資料庫被破壞或數據不可靠時,系統有能力將資料庫從錯誤狀態恢復到最近某一時刻的正確狀態。
資料庫管理系統
資料庫管理系統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