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地老虎
八字地老虎
八字地老虎在中國內各地都有發生和分佈,以東北和西南發生較多。成蟲具趨光性。幼蟲在春、秋兩季為害。
成蟲:體長11~13 mm,翅展29~36 mm。頭、胸灰褐色,足黑色有白環。前翅灰褐色略帶紫色;基線雙線黑色,外緣翅褶處黑褐色;內橫線雙線黑色,微波形;環紋具淡褐色黑邊;腎紋褐色,外緣黑色;前方有2黑點;中室黑色,前緣起有1淡褐色三角形斑,頂角直達中室后緣中部;外橫線雙線鋸齒形外彎,各脈有小黑點;亞緣線灰色,前端有1黑斑;端區各脈間有中黑點。后翅淡黃色,外緣淡灰褐色。幼蟲:老熟幼蟲體長33~37 mm,頭黃褐色,有1對“八”字形黑褐色斑紋。顱側區具暗褐色不規則網紋。后唇基等邊三角形,顱中溝的長度約等於后唇基的高。體黃色至褐色,背、側面滿布褐色不規則花紋,體表較光滑,無顆粒。背線灰色,亞背線由不連續的黑褐色斑組成,從背面看呈倒八字形,愈後端愈顯。從側面看,亞背線上的斑紋和氣門上線的黑斑紋則組成正八字形。臀板中央部分及兩角邊緣顏色常較深。
蛹:體長約19 mm,黃褐色。腹部第4~7節背、腹面前緣具5~7排圓形和半圓形凹紋,中間密些,兩側稀少。腹端生1對紅色粗曲刺。背面及兩側生2對淡黃色細鉤刺。
在中國北方一年發生2代,以老熟幼蟲在土中越冬。在西藏林芝老熟幼蟲在翌年2月上旬開始活動,3月下旬幼蟲開始化蛹,4月上中旬進入化蛹高峰期。越冬代蛾在5月上中旬盛發。第一代盛卵期在5月中旬。6月下旬進入田間幼蟲為害盛期,至7月下旬與8月上旬為止。7月上旬幼蟲開始化蛹,8月中下旬為化蛹盛期。第一代成蟲在8月中旬始見,9月中下旬有兩個高峰,10月下終見。第二代卵在8月下旬始見,幼蟲在9月中旬到10月下旬為害,11月中旬以後陸續越冬。
卵期在11.4 ℃時8~12 d;非越冬代幼蟲期53 d;蛹期28~31 d;成蟲壽命7~18 d。
拉丁名:Xestia c-nigrum (Linnaeus,1758)
保護級別:未列入
瀕危等級:數據缺乏
可信度:2級可信度
野生馴化:野生
水生陸生:陸生
重慶特有種:否
重慶模式種:否
市外分佈:全國
保護及保存現狀:自然野生 (萬州王二包);(長壽)
開發利用現狀:野生未開發利用
保護建議:不詳
遺傳多樣性:不詳
別名:八字切根蟲。
異名Anmthes c—nigram(Linnaeus)。
為害特點:幼蟲在三齡前晝夜為害,四齡后晝伏夜出為害根際,幼蟲咬斷地表處根莖部致整株枯死。
八字地老虎的防治應根據各地為害時期,因地制宜。採取以農業防治和藥劑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
農業防治
除草滅蟲。雜草是地老虎產卵的場所,也是幼蟲向作物轉移為害的橋樑。因此,春耕前進行精耕細作,或在初齡幼蟲期剷除雜草,可消滅部分蟲、卵。
物理防治
1、誘殺成蟲。結合黏蟲用糖、醋、酒誘殺液或甘薯、胡蘿蔔等發酵液誘殺成蟲。
2、誘捕幼蟲。用泡桐葉或萵苣葉誘捕幼蟲,於每日清晨到田間捕捉;對高齡幼蟲也可在清晨到田間檢查,入如果發現有斷苗,撥開附近的土塊,進行捕殺。
化學防治
對不同齡期的幼蟲,應採用不同的施藥方法。幼蟲3齡前用噴霧,噴粉或撒毒土進行防治;3齡后,田間出現斷苗,可用毒餌或毒草誘殺。
防治指標各地不完全相同,下列指標可供參考。棉花、甘薯每平米有蟲(卵)0.5頭(粒);玉米、高粱有蟲(卵)1頭(粒)或百株有蟲2~3頭;大豆穴害率達10%。
②毒土或毒砂。可選用2.5%溴氰菊酯乳油90~100ml,或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異柳磷乳油500ml加水適量,噴拌細土50kg配成毒土,每公頃300~375kg順壟撒施於幼苗根標附近。
③毒餌或毒草。一般蟲齡較大是可採用毒餌誘殺。可選用90%晶體敵百蟲0.5kg或50%辛硫磷乳油500ml,加水2.5~5L,噴在50kg碾碎炒香的棉籽餅、豆餅或麥麩上,於傍晚在受害作物田間每隔一定距離撒一小堆,或在作物根際附近圍施,每公頃用75kg。毒草可用90%晶體敵百蟲0.5kg,拌砸碎的鮮草75~100kg,每公頃用225~300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