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子堂
百子堂
百子堂,正面匾額上書有“百子廳堂”四字。廳堂門前石階旁,有石獸兩隻,雖身形瘦小,但面目猙獰,令人生畏。整個廳堂北為大廳,南為廂房,堂頂為飛檐,頗有氣勢。
百子堂位於荊門東寶區栗溪古鎮大、小河的交匯處
站在堂前,可以清楚地看到穿過栗溪鎮的兩條小河,在百子堂后交匯於一處。因水源充足,堂前堂后樹木繁茂。在臨河的亭角處憑欄遠眺,春風拂面,天藍藍,雲似錦,又見田野遠山,小河潺潺流淌,令人心曠神怡。
百子堂始建於明朝末年,迄今已有400餘年的歷史。據傳,當年栗溪街上一楊姓秀才,看到山區無學堂,學童要到百里之外去讀書,遂萌生了建起學堂,改變山區教育落後面貌的想法,這秀才在家人的支持下將其建起,並且招收了100名學童,故而取名“百子堂”。
相傳在革命戰爭時期,百子堂曾改名為“立達小學”,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地下聯絡點。1939年冬,共產黨人張葆仁先生認為此堂是個私塾,又在山區,便於開展地下活動,遂在當地的民主進步人士劉文軒先生的資助下,將我黨設在子陵鎮南橋集鎮的荊北聯絡站——立達小學遷來,使百子堂成為了我黨一個隱蔽的聯絡中心。根據革命需要,共產黨員劉真、張清華、黃柏青、柳元一、馬雲、周芳琳先後來到這裡,以教書作掩護,從事革命宣傳和黨的地下聯絡工作,並且培養了章惠民、胡傳漢、葉雲、王展等一大批革命骨幹。后因革命形勢的變化,百子堂又先後成為中共鄂西北區委的聯絡處及中共荊(門)當(陽)遠(安)中心縣委、荊(門)鍾(祥)京(山)中心縣委、荊(門)南(漳)宜(城)工委的地下活動中心。許多重要會議,都是在百子堂秘密舉行的。中共鄂西北區委的各項指令,也都是從此堂傳往鍾祥、京山、遠安、南漳及荊門各地的地下黨組織。
1985年9月,該堂因年久失修已破損嚴重。栗溪鎮委、鎮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資助下將其依原貌重修,除了再現“百子堂”雕樑畫棟、古杉參天的古風古韻外,更使其成為了黨史教育的重要基地。1990年4月5日,曾在該堂從事過革命工作的老同志陳明、謝威、胡恆山專程趕來參加廖學道烈士(廖學道同志參加過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1947年,在栗溪木馬嶺遭敵包圍犧牲)陵墓揭墓儀式后,特意前來觀瞻。原省政協副主席謝威欣然為該堂題寫了“百子堂亭”堂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