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山鄉
隴山鄉
隴山鄉位於通渭縣東北部,處於東經 101°25′—101°35′,北緯35°17′—35°22′之間。東北接隴山鄉,南鄰雞川鄉,西南於隴陽鄉毗連,鄉政府駐地黃家窯,距縣城約31公里。全鄉東西長19.48公里,南北寬13.29公里,總面積118平方公里。
隴山鄉地處黃土高原南部邊緣地帶,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勢西高東低,山樑起伏,溝壑縱橫,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類型,四季分明,乾旱少雨,光照資源充足。一月份最低平均氣溫在-7.3℃左右,七月份最高平均氣溫在19.6℃左右,年平均氣溫為7.3℃,溫差大。年降水量約450毫米,年均蒸發量為1360毫米。乾燥度大於1.3;無霜期150天左右;乾旱、冰雹、霜凍、低溫和連陰雨為主要災害天氣。水資源豐富,屬淡水區。全鄉總土地面積1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8400畝。
2006年以來,在新一屆鄉黨委、鄉政府的團結帶領下,全鄉人民發揚苦幹不苦熬,爭先創一流的精神,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和鄉黨委、鄉政府的工作思路,外引內聯爭資金,求真務實辦實事,使全鄉經濟工作和各項社會事業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2006年全鄉糧食總產量達7300多噸,人均產糧430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610元。
隴山鄉
隴山鄉共轄 16個村委會, 111 個村民小組, 2006 年末,全鄉人口為 17520 人,其中,非農業人口為532人,鄉政府駐地人口為 1988人。全鄉總土地面積1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8400畝。
鄉村從業人員8789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014人,初中文化程度1608人,小學文化程度5781人,文盲、半文盲386人。
1958年8月——9月,人民公社化後撤消區,全縣建14個人民公社,設隴山公社;1961年7月,全縣設8個區工委,隴山區工委轄隴川等4個公社;1964年5月撤消區工委,保留人民公社設置,1985年11月,改人民公社為隴山鄉至今。
隴山鄉
隴山鄉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迅速,集貿市場。
隴山鄉
2003年全鄉主要工作的總體思路是:突出一個重點(畜牧強鄉建設),抓好兩大建設(基礎設施和小城鎮建設),發揮三個優勢(高寒陰濕的地源優勢、穩產高產的產糧優勢、集市繁華的商貿流通優勢),突破四個難點(農民增收、財源建設、人口與計劃生育、個體私營經濟),辦好五件實事(梯田建設、退耕還林、道路建設、經濟作物和小雜糧種植、雨水集流節灌工程)。
鄉黨委、鄉政府認真貫徹縣委、縣政府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工作思路,結合全鄉實際,通過實施良種引進推廣,加大示範推廣力度,規模化種植,做了以下工作:
2007年全鄉共完成種植面積3.4萬畝,占任務的103%,其中6月16日雨後改補種0.42萬畝,佔總任務的12.7%,完成良種推廣面積2.3萬畝,占任務的100%,調運到位良種98噸,占任務的100%,完成示範片帶建設1000畝,占任務的100%,發展種植示範戶550戶,占任務的100%,完成機械種植250畝,占任務的125%,在任馬村建成貯藏庫1座,占任務的100%,新建專業市場1個,組建洋芋協會1個。
隴山鄉
通渭縣隴山鄉
為確保全鄉梯田建設的順利實施,鄉上成立了由鄉長為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農林水保站工作人員為組員的梯田建設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全年的梯田規劃、施工監督及丈量驗收等工作,確保梯田建設保質保量全面完成任務。鄉黨委、鄉政府高度重視梯田建設,確定人員成立梯田建設宣傳隊,通過召開群眾大會,散發宣傳單,送達梯田修建通知書,簽訂梯田修建協議書等多種形式,一邊深入村組廣泛開展宣傳,一邊及時發現排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妥善解決各種疑慮。對涉及梯田點內不同意修建梯田的農戶,通過開動員會、對比算帳、逐戶做工作的辦法,最終使群眾主動配合,自覺籌資。全鄉的規劃,由鄉水保員按照“等高線、沿山轉,寬適度、長不限,大灣就勢、小灣取直”的要求,打破地界、組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做到一次規劃,一步到位,整體推進。為確保高質量、高標準完成機修梯田任務,各村村委會與農戶簽訂了梯田修建協議書,確保了梯田任務面積,鄉上分別與機主簽訂了合同,對工程進度、質量做了明確的要求,努力做到修一塊,驗一塊,農戶滿意一塊。為確保資金到位,各村成立了村民理事會,由村民理事會採取“一事一議”的辦法,發動群眾通過自籌、聯繫協調貸款、勞務輸出等多種渠道籌措資金,為全鄉梯田建設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加快了梯田建設進度。為靠實各級幹部責任,明確任務,鄉黨委、鄉政府討論制定了《隴山鄉梯田建設獎罰辦法》,對各級幹部的責任和所應完成的任務進行了細化,明確了責任,對完不成任務的責任人要嚴肅兌現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