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無霸漢堡包指數

巨無霸漢堡包指數

巨無霸漢堡包指數又稱巨無霸指數(Big Mac index),是國際經濟學最古老的理論之一,它是一個非正式的經濟指數,用以測量兩種貨幣的匯率理論上是否合理。這種測量方法假定購買力平價理論成立,匯率由同一組商品的相對價格決定。

簡介


巨無霸漢堡包指數
巨無霸漢堡包指數:英國《經濟學家》雜誌編製的一個不是很嚴謹的指數。該雜誌比較麥當勞巨無霸漢堡包(Bid Mac)在世界各地的價格,作為各國幣值是否被低估或高估的指南。其假設是相似的食品無論在哪裡銷售,其價格應當是相同的,價格有差別意味著幣值出現異常情況。例如,一個巨無霸漢堡包在華盛頓的價格為1美元,而在魯利坦尼亞(Ruritania,假想國)為20比索,那麼,美元兌比索應是1美元等於20比索。如果匯率偏離這一水平,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比索的幣值要麼偏低,要麼偏高。購買力平價理論認為,匯率應變動至令相同的商品組合價格一致的水平。批評者認為,巨無霸漢堡包指數忽略了不同國家的稅收、利潤水平和原材料價格等因素的影響。
中國和美國的漢堡指數比較
2008年3月,用12.5元人民幣就可以在中國的麥當勞里買到一個巨無霸漢堡包,約合1.78美元。而在美國的麥當勞,要買一個相同的巨無霸漢堡包要4美元左右。
這就是常被美國國會議員拿來說事的所謂“漢堡包指數”。由英國雜誌《經濟學人》創造的這個經濟遊戲,將世界各國麥當勞里的巨無霸漢堡包價格,根據當時匯率摺合成美元,再對比美國麥當勞里的售價,來測量兩種貨幣在理論上的合理匯率,從而得出這種貨幣被“高估”或“低估”的結論。
儘管自2005年中國匯改至今的兩年多里,人民幣兌美元已經升值了近15%——2005年時,11元人民幣就能買到一個巨無霸——但如果以《經濟學人》2007年公布的指數調查,人民幣仍然被低估了50%以上。這正是美國國會要求人民幣至少要升值五成的依據。
《經濟學人》之所以選擇巨無霸漢堡包,因為它在多個國家均有供應,而且在各地的製作規格基本相同,讓這個指數可以簡便且相對比較準確的反映各地貨幣的實際購買力。最新一期的“巨無霸指數”發佈於2007年7月5日,結果顯示,巨無霸漢堡包在中國的售價最低。該指數顯示,幾乎所有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都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貨幣被高估的則大多是歐盟的邊緣國家,比如冰島、挪威和瑞士。
《經濟學人》的“漢堡包指數”雖然得出人民幣仍需大幅升值的結論,但他們同時也表示,其實這個指數用來對比經濟發展階段相同的國家時,更能說明問題。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低收入家庭可能會一周幾次在麥當勞進餐,但在中國和一些亞洲國家,低收入者可能從來就不會去吃巨無霸。
類似的指數還有“ipodnano指數”和“中杯拿鐵咖啡指數”。澳洲一家證券部門以蘋果公司2GB的iPodNano的美元售價作為指標,他們認為iPod主要產地在中國,因此全球市場的iPod成本幾乎相同,所以能夠提供較精確的評估。而《經濟學人》對比同樣一杯“星巴克中杯拿鐵咖啡”價格的結果顯示,人民幣與美元的購買力幾乎相同,似乎並沒被低估。
看來,無論巨無霸、星巴克咖啡或蘋果iPod,都無法給人民幣實際價格一個清晰有力的解。

概念由來


巨無霸漢堡包指數是由《經濟學人》於1986年9月推出,此後 該報每年出版一次新的指數。該指數在英語國家裡衍生了Burgernomics(漢堡包經濟)一詞。
用漢堡包測量購買力平價是有其限制的;比方說,當地稅收、商業競爭力及漢堡包材料的進口稅可能無法代表該國的整體經濟狀況。在許多國家,像在麥當勞這樣的國際快餐店進餐要比在當地餐館貴,而且不同國家對巨無霸的需求也不一樣。例如在美國,低收入的家庭可能會一周幾次在麥當勞進餐,但在馬來西亞,低收入者可能從來就不會去吃巨無霸。儘管如此,巨無霸指數廣為經濟學家引述。
自首次公布以來,該指數已經成為經濟學家最愛吃的一道“食品”,這是因為麥當勞在全球120個國家和地區開有分店,大漢堡的組成原料和工序在世界各地基本沒有變化,可以保證同質同量。而且大漢堡雖只是一件商品,卻包含了多種原料和勞動,如麵包、肉類、調料和人工製作,因此也可以把它的價格看作一種綜合指數。

地區差異


據美國2009年第二季度發布的指數表明,“巨無霸”在美國平均售價為3.10美元,而在中國則售10.5元人民幣(約合1.31美元),由此算來,1美元基本等價於3.39元人民幣。《經濟學人》雜誌通過這一比較,計算出人民幣被低估了58%。58個國家和地區的巨無霸價格轉換為美元后,中國的售價最低,其次是馬來西亞,為1.52美元,泰國居第三。相反,歐元和英鎊兌美元分別被高估22%和18%,瑞士和瑞典的貨幣就高估得更厲害了,其中挪威的漢堡最貴,每個賣到7.05美元。另一方面,雖然日元近期有所升值,但仍被低估28%。同時,所有新興國家的貨幣均弱於美元。
這些數字錶明兩件事。首先,亞洲各國央行仍在買進美元。其次,該地區尚未克服的一個關鍵漏洞:對美國消費者依賴成癮。后一點意味著亞洲不能對此次危機自鳴得意。當然,巨無霸漢堡指數是一個晴雨表,其中一些將撤去。巨無霸指數用購買力平價表示全球麥當勞公司漢堡包的比較價格。這個想法是,美元應該購買所有國家同樣數額的貨幣,而且隨著時間推移,匯率應走向和一系列商品和服務均衡的價格水平。

影響


許多人認為亞洲巨大的儲蓄使其擁有相當大的超過美國優勢。現實中,亞洲的國債迷戀比其長處有更多的弱點。亞洲已經讓自己進入一個無法逃脫的安排之中。如果拋售國債,將失去數十億國有資金並毀壞美國任何的復甦。政治意願缺乏對經濟的重組,以使經濟擺脫出口轉向國內需求。如中國,向其經濟注入大約6000億美元,結果取得驚人的7.9%的增長速度。儘管如此,在刺激國內需求上做的很少。刺激國民經濟的不均衡性可能啟動日本式壞賬的階段。
日本的境況不十分光明。幾百億美元的支出僅僅提供短期修正。隨著中國和印度的崛起,這筆錢將一點也不會使日本接近解決穩步失去的競爭力或人口老齡化。這隻會給亞洲最大的經濟體增加本已艱巨的債務負擔。因此,決策者們堅持一個十多年來創造奇迹的原則:限制匯率。目前(2009年)是有利於美國。美國需要亞洲的資金以資助其歷史性的貸款飆升。這就是為什麼亞洲購買美元存在強大慣性。

風險


一個被低估的風險是,對沖基金經理已經投注多年的美元崩潰。這種情況將推動匯率,並在亞洲扮演可怕的逆風角色。對歐洲來說可能是一個更直接的問題。2009年的巨無霸指數顯示,挪威克朗被高估了72%,接下來是瑞士法郎(68%),丹麥克朗(55%)和瑞典克朗(38%)。同時,在許多情況下,亞洲的匯率低於雷曼崩潰前水平。對增長最快的地區來說,短期是積極的,但長期是消極的。證明無處不在——即使是在漢堡。

中國相關


中國一家基金公司天宏基金的報告認為,這些指數的偏離其實恰好反映了中國經濟結構的現狀:食品、紡織品、家電產品等生活必需品相對便宜;國際名牌服裝、皮具、化妝品、手錶、傢具、音響等奢侈品的價格則相對高昂。麥當勞在中國已經成為相對大眾化的食品,而星巴克、ipod仍然是“小資”、“新生代”的代名詞。因此,單一商品的價格並不能代表該貨幣真實的購買力。
如果要用食品來算,恩格爾係數倒相對更合理一些。發達國家的恩格爾係數基本在6%-15%之間。2006年,中國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43%,城鎮居民家庭為35.8%,這表明中國居民在消費支出中食品所佔比例仍相對較高。這說明中國依舊是“民以食為天”,當然,這“食”不是巨無霸,而是白米飯和大饅頭,要不然,豬肉價格上漲幾塊錢也不會成了大新聞。

觀點評論


用漢堡包來判定匯率,具有相當大的局限性
因為漢堡包是貿易商品 (exchanged goods)。比起非貿易商品而言(例如房子之類),在發展中國家貿易商品的發展要快得多。所以用漢堡包來衡量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匯率水平,顯然失之偏頗。另外,即使不考慮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發展差異,由於不同國家之間消費者對待商品的偏好是不一致的,這也會導致價格的“虛假”。對於非完全浮動匯率的國家,這種指數也是偏離實際均衡的。
漢堡指數可以反映出匯率的變動趨勢
也有不少經濟學家並不覺得巨無霸是一道美餐,每次《經濟學人》更新大漢堡指數時,總有人抱怨漢堡經濟學沒有去掉芥菜味。在他們看來,大漢堡指標其實非常片面,因為漢堡只是快餐中的一種食品,而快餐只是國民食物支出中的一小部分,而食物支出在發達國家僅占較少比重。小小漢堡並不能起到一葉知秋的作用。但如果某些國家的經濟水平、文化背景、消費習慣差別不太,大漢堡指數還是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反映出匯率的變動趨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