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竹簾
梁平竹簾
梁平竹簾,又稱梁山竹簾,中國民間手工藝品,竹簾畫的一種。是流傳千年的歷史文化遺產,已被錄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而梁平竹簾的工藝製作歷史已逾千年。史料記載,早在北宋年間,就被列為皇家貢品,飲譽天下,素有"天下第一簾"之稱。
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梁平竹簾工藝的製作歷史已上千年,據《梁山縣誌》 記載,早在北宋太宗年間,有一位名叫燕洪順的人,用手工破竹取絲,以針縫線連的方法將竹絲編織成薄如羅絹,潔凈透明的在造紙過程中用來舀紙(過濾紙漿)的工具,以提高造紙的功效和質量。后官府發現此物工藝精巧,用此作幕則可以近觀遠,以暗觀明,反之則朦朧模糊,以此物做門簾、窗帘、轎簾等非常的文雅素凈,獨具品位,於是將燕姓匠人買至官府,專造竹簾,此為現代梁平竹簾雛形。后逐步發展成為門簾、轎簾、窗帘等日常生活用品,並將竹簾列為皇家貢品,飲譽四方,人稱“天下第一簾”。
它採用當地盛產的慈竹為原料,運用傳統工藝,結合書畫、刺繡、植絨等表現手法,製作各種形式的掛簾、屏風、裝飾畫及實用工藝品,工藝精細,外觀典雅,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地方特點和民族風味,《辭海》記載:"竹簾畫,在細竹絲編織的帘子上加上畫的工藝品,產於四川省梁山縣(今重慶市梁平區)"。
梁平竹簾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 年),梁山知縣方和齋創辦“遷所”,任命當時赫赫有名的民間藝人方炳南為負責人,他開始運用具有傳統的國畫技法,在細絲竹簾上畫出山水、花鳥、人物等畫,也可以寫上書法作品,並成為陳設,又做成多種樣式,如:中堂、琴挑(細長)、斗方、橫幅、四條屏、屏風畫等等。
民國時期,梁平竹簾有了進一步發展。民國十四年(1925 年),梁山實業所所長唐安章和技師李光雲,借用織布的原理編織竹簾,使竹簾工藝得到了進一步的改進,產量提高,產值大增。民國十九年(1930 年),竹簾製作負責人曹有光採用在簾面上塗上牛膠的方法,避免了竹簾久掛后竹絲下坐、簾面斷裂的缺點。同時,他還改進了送竹絲的方法,使工效再次得以提高。這段時間,刺繡藝術也被加入到了竹簾的製作中。
竹簾畫掛在窗戶上,既無礙通風通氣,又便於外窺,而在外面還不能看見室內活動。有的畫藍天白雲,意境甚高遠。
《梁平縣誌》記載:“竹,栩毛之屬,必他處所無及,征諸宋史,則嘗貢錦”。由此可見,曾作為“貢錦”奉獻皇帝的竹簾,它的製作歷史早於宋代。光緒年間發展了油漆彩繪的畫簾,這種畫簾,是用光滑纖細的竹絲作緯線,蠶絲作經線編織而成,然後在帘子的幅面上畫山水、人物等國畫,成為精美的壁飾和窗帘。抗戰期間,美蘇盟國均有駐梁山(即梁平)軍用機場的空勤人員,他們對竹簾工藝品大為欣賞,紛紛帶回本國饋贈親友,使梁山竹簾遠渡重洋。
到 1949 年臨近解放時,百業凋零,全縣織簾藝人僅存 7 人,竹簾畫的年產量只有 300 多尺,瀕臨滅絕。
1954年,國家把藝人組織起來,建立了竹簾生產小組。1956年,改生產小組為生產合作社,四川省投資 8 萬元,更新廠房,建立原料基地,培養技工。
梁平竹簾熊貓圖
六十年代中期,特別是“文革”期間,受“破四舊”的影響,竹簾生產處於舉步維艱的尷尬狀況。直到1975年,鄧小平出席聯合國大會,又將竹簾作為禮品,攜往大洋彼岸。1980年,梁平工藝竹簾廠再次為北京人民大會堂承製了五幅大型竹絲窗帘裝飾品,中外人士流連於此,均讚不絕口。2006年10月下旬在福建省武夷山市舉行的第四屆中國竹文化節,代表重慶參加全國竹文化節的梁平竹簾畫《十二金釵》、刺繡竹簾畫《熊貓圖》在1000多件竹工藝品中脫穎而出,雙雙榮獲金獎。
2008 年 6月 7 日,“梁平竹簾“被列入全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隨著市場的需要,生產工藝不斷改進,花色品種不斷翻新。並將刺繡與繪畫有機結合,製作出高檔精美的竹簾工藝品,使竹簾工藝這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
梁平竹簾.素簾
所用的蠶絲,為”五七絲“,即五到七個蠶紡成的絲,約為0.12mm。目前,仍使用的是蠶絲,因為普通的絲線不如蠶絲細,且蠶絲有很好的彈力。
製作竹簾,加工工序包括:選竹、劈絲、編織、繪畫、成品修整等。
竹絲製備
1. 選竹,選用生長一年的梁平本地的慈竹,且所選竹子要色澤泛青、無乾花、竹節細長。
2. 砍竹,順“竹頭”(由根部起)第一竹節處下刀。
3. 剃竹,沿著竹枝長勢,向上剔除竹竿上的其他枝丫,使竹竿光華、筆直。
4. 鋸竹,避開竹節約0.5cm處將竹竿鋸成竹筒,去掉竹節。
5. 派篾,將竹筒分為不同寬度的竹片。
6.起蔑,將最外層的青皮刮掉,將最裡面的黃篾也去掉,只留頭層青備用。
7. 刮篾,使竹片兩頭變薄,有時還要連接竹篾,用以抽取較長的竹絲,製作幅面較寬的竹簾。
8. 沖篾,又叫破絲,將竹片的一頭在沖篾刀上破絲,分成直徑約為0.3mm 的細絲,長約為 2cm ─ 3cm,尾部相連。
9. 揉篾,揉篾,使破絲的裂口加長,分成無數根細竹絲。
10. 槽光,槽光又分為抽絲和槽絲。抽絲,是將已經得到的竹絲,穿過抽絲板的小孔,得到直徑約為 0.15mm的細竹絲。槽絲,先將竹絲放在石上如洗衣狀搓揉,再將竹絲握在雙手中搓揉,使竹絲變 得更加光華、柔順。經過此道工序的竹絲直徑約為 0.22mm 。
11. 晾絲,將竹絲的水分晾乾。
12. 選絲、倒絲成筒,將篩選好的竹絲,整齊排裝在織簾機送絲竹筒里,預備織簾。
蠶絲準備
1. 倒絲,使用紡車將蠶絲纏繞到梭錠上,以防纏繞,方便牽絲。
2. 牽絲,將蠶絲牽引到釘耙形的牽絲架上,架上釘有密集的鋼釘,以固定梭錠,梳理竹簾經線的數量,使之間隔相等。
3.提綜
(1)制綜:選取與簾寬等長的長條形木塊,裱糊白紙,並纏繞白色棉線,不能太緊,棉線間須留有與 牽絲數量相對應的等寬距離;同理纏繞第二根,每纏繞一圈都與第一根木條上的棉線圈單雙對應,環 環 相扣。纏好之後,將綜提起,從側面看,兩圈棉線形成X形。這樣的綜,一共需要製作三套。
(2)將作為經線的蠶絲分單雙數,分別穿入前後兩個綜,織簾的時候,綜每上提和下降一次,蠶絲則 交叉一次,將竹絲纏繞,起到固定緯線(竹絲)的作用。
4. 插扣,將穿綜后的蠶絲按照一定的距離分別插入紡織機上的扣,其作用有二 a. 梳理蠶絲,固定蠶絲 之間的距離,以防發生纏繞;b. 織簾時,每織入一根竹絲,均需使用這一部件使竹絲緊密,使織出來 的竹簾更加結實平整。
5. 梳羊角,將牽出的蠶絲理順后纏繞到羊角中間的橫柱上,主要是將作為經線的蠶絲理順。
竹簾編織
1. 織簾,使用傳統手工織布機,以蠶絲為經線,竹絲為緯線進行織造。
2.上油,竹簾織出后一般會刷上一層桐油,這一工序在竹簾製作過程中俗稱上油,主要為防腐、防蟲、易於定型,易於書畫。現在,因為熬制桐油比較麻煩,所以用清油代替。
3.掛簾平整成型
4.修邊:沿竹簾最外沿經線約 0.5mm處,剪去多餘竹絲進行外邊修整。
織布機織竹簾
竹簾畫主要分為繪簾(國畫繪畫)、綉簾(刺繡)、植簾(靜電植絨)三類。繪簾,即採用傳統的國畫繪畫方式,在竹簾上作畫,但是因為竹子的吸水性與宣紙有很大差異,再加之塗抹了清油,對畫家的畫工是一個比較大的考驗,在竹簾上作畫主要是點、鋪、蘸。梁平竹畫第五代傳人牟寅初在展示植絨的竹簾畫時,介紹說,因為絨粉對人身體有害,對健康不好,所以現在一般都沒有做了。
梁平竹簾,在新中國成立后,有了很大發展,不僅受到國內外廣大群眾珍愛,被人民大會堂採用做為裝飾;而且還常常被選為國家禮品贈送給外國友人和政府首腦,為國增光。
竹簾生產的各道工序,竹簾生產以民間手工技術為主,藉助簡單而巧妙的木結構機械,經過傳統的織造手段,精心選材,精工製作而成,一件完整的竹簾畫製品,從收取竹子到成品包裝入庫,要經過八十餘道工序的流水作業,需要優秀的操作技術和密切的配合銜接來完成。據了解,因竹絲製作工藝不同,產品分為嘈絲竹簾、抽絲竹簾、筆卷竹簾、窗帘竹簾等門類,尤以抽絲竹簾製作難度最大,工藝水準最高。它的每一根竹絲都要通過三個細如針尖的小孔來整理。
目前,在重慶市梁平區,梁平竹簾國家級傳承人僅有牟秉衡一人,重慶市級傳承人也屈指可數。
“薄如蟬翼淡如煙,萬縷千絲總相連。借得七仙靈巧手,換來天下第一簾”,梁平竹簾是流傳千年的歷史文化遺產,極其精美的手工藝品,既實用,又是重要裝飾品。曾多次作為劉少奇、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的禮品,北京人民大會堂、釣魚台國賓館等處都有珍藏。
梁平竹簾色澤典雅,工藝精細,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自然風韻,蘇葆楨、黃胄等著名畫家都曾來梁揮毫潑墨,創作了大量竹簾畫作品。梁平竹簾也多次榮獲中國竹業協會、中國竹業博覽會等國家級金獎,是室內裝飾和饋贈親友的佳品。梁平竹簾,還因其小巧輕便,"怡靜雅麗、堪以舒懷、且可卷折,攜帶、寄送均極便利,誠為饋贈佳品,非一般塑料或其他原料製品所能比擬。"已被錄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