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子鵬
梁子鵬
由於李小龍當時在街頭打鬥的需要,曾想放棄對太極拳的修鍊,因為太極是一門慢功夫。但遭到了李海泉的反對,因為李海泉知道李小龍的性子太烈,而通過練習太極拳,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剋制,但在李小龍逐漸放棄對太極拳的修鍊,他只得想辦法另闢途徑來彌補。他曾經指導過李海泉練習太極拳,故而李海泉認為以梁先生的博學多才與高超拳藝必能懾服李小龍。但事情並沒有李海泉想象的那麼順利,因為梁先生對李小龍在街頭上的打鬥劣跡早有耳聞,在當時保守的國術界,他還不想讓這個不良少年毀壞自己的名聲,但李海泉又是香港藝壇名人,故在不好推脫下,只好答應僅讓李小龍來聽他的理論課,事實上也僅是收他做一個挂名弟子。但梁先生深厚的武學修鍊基礎與拳理深深打動了李小龍,並由此明了太極拳等內家功夫的真正技擊涵義,而這一切有都是李海泉未曾講到的,而事實上李海泉教李小龍練習太極拳的目的亦並非讓他去打架,而是修身、養性、健身。
李海泉
內家拳
武當內家拳
《內家拳》中國著名傳統拳術名。相傳始於明初著名道士張三丰。內家拳將道教氣功煉養之旨融於拳法中,具有貴柔尚意的特點,以心息相依、運行勻緩、意到氣到、動靜自如、以柔克剛、靈活婉轉、莫測端倪為行拳要領。至今流行的八卦掌、太極拳、心意六合拳(形意拳)、大成拳等,皆從內家拳演繹發展而成。
鷹爪拳
鷹爪拳
鷹爪拳法的主要內容,在技擊方面包括腿擊法,擒拿法,摔打法三種要素。腿擊法中最主要的有八種:旋風腿、雙飛腿、單飛腿、掃堂腿、正踢腿、側踹腿、后蹬腿,虛點橫擊腿。八種腿法中,虛點橫擊腿虛實多變,極其神妙;當右腳尖提起即收到達對方小腹時,實然改變運動方向,髖關節迅速左轉,右腳由直線運動改為弧線運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用右腳背橫擊對方太陽穴,以虛帶實。此法使用常會使對方措手不及。
華岳心意六合八法拳
內家拳之十八力,錄之如下:
永力:動久不變,如張弓然。
反力:忽然全變,如弛弓然(柔中含剛)。
內家拳弟子
拒力:推之使遠,剛柔不入,如左手持弓然。
總力:能任辟重,如槓桿之倚點然。
折力:能分條段,如尖劈之斜面然。
轉力:互易不窮,如滑車然。
銳力:曲而能人,如螺絲然。
速力:往來飛疾,如鼓琴而顫然。
動力:阻制馳散,如遊絲之節動然。
擰力:兩短相違,如絞綱而成繩然。
超力:一瞬即過,如屈鋼條,而使躍然。
鉤力:逆深至隱,如弭釣魚,時擒時縱然。
激力:強異爭起,如風浪鼓,乍生乍滅然。
彈力:驟起擊壓,無堅不摧,如弩括髮矢,突矢貫扎然。
決力:臨機立斷,自殘不恤,如劍鋒直陷,劍身亦折然。
偏力:不低卻昂,不令相平,所以居已於重也,如錐杵然
平力:不低不昂,適劑其平,所以息物之爭也,如懸衡然。
停車問路 | 臨崖勒馬 | 閉門推月 | 撥雲見日 | 臨崖勒馬 | 摘星換斗 | 鴻雁雙飛 | 閉門推月 | 孤雁出群 | 野馬追風 |
川流不息 | 伏虎聽風 | 聲東擊西 | 青龍探爪 | 丹成九轉 | 撥雲見日 | 順水推舟 | 駑馬回頭 | 瓶花落硯 | 高山流水 |
兒童送書 | 樵夫擔柴 | 天官指星 | 五雲捧日 | 托天蓋地 | 燕子抄水 | 朝陽貫耳 | 截手雙推 | 薰風掃葉 | 燕子銜泥 |
靈猿摘果 | 猛虎回頭 | 旋轉乾坤 | 風擺荷葉 | 掩手沖拳 | 琵琶遮面 | 流星趕月 | 燕子斜飛 | 丹鳳朝陽 | 翻江攪海 |
倒騎龍背 | 狸貓撲蝶 | 抽梁換柱 | 風捲殘雲 | 蟄龍現身 | 烏龍擺尾 | 平分秋色 | 走馬觀花 | 魁星獻斗 | 燕子穿雲 |
提手七星 | 雁字橫斜 | 黃龍轉身 | 五聖朝天 | 葉底藏蓮 | 鳳凰展翅 | 白鶴啄食 | 月掛松梢 | 倒揭牛尾 | 童子抱琴 |
犀牛望月 | 鷂子穿林 | 赤龍攪水 | 風動浮萍 | 氣升崑崙 | 存氣開關 | 收式 |
1、三七步:即弓箭步,乃前七后三,前腳膝蓋與腳踝呈直線,不得超過腳踝和向前沖後腳拗微曲,體力前腳佔七成、後腳佔三成。2、四六步:即半馬步,乃前四后六,前腳膝蓋與骭骨成微斜狀約80度角之間,後腳膝部與腳面成垂直線,體力後腳佔六成,前腳佔四成。
3、出步時要用腳掌腳跟同時平出,不能單用腳跟踏出。
華岳心意六合八法名稱之內涵
六合為體 八法為用 內養心性 外修形體
開合升降 化象虛空 神形清靈 動定靜通
六合
體合於心 心合於意 意合於氣 氣合於神 神合於動 動合於空
八法
氣 行氣集神 骨 骨勁內斂 形 化象模仿 隨 圓通策應
提 頂懸虛空 還 往來還復 勒 定靜守虛 伏 隱現藏機
此拳,純以尚德不尚力,內養心性,外修體形,固能舒展筋骨,血液循環。
動作必須緩慢、柔和、圓滑、全體虛無自在,始終一貫,手肘保持略彎而墜,肩胯成垂直線,肘膝上下相對,手足相合,須有剛柔虛實。輕靈變化,勢勢須有意味,處處須圓滑無積,使呼吸逐漸深長細勻,內臟充實,積久則體力自然增加。
習此拳者,多犯二病:一、斷斷續續,上實下虛;二、流水行雲,斯文摸魚,失卻此拳內家精意之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