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藥大學

省屬公辦高等學院

北京中醫藥大學(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簡稱“北中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一所以中醫藥學科為特色的全國重點大學,由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北京市共同建設,是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高校,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世界一流中醫藥大學建設聯盟、北京卓越醫學人才培養高校聯盟創始成員 ,入選國家“111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北京中醫藥大學始建於1956年,前身為北京中醫學院,是國務院批准最早創辦的高等中醫藥院校。1960年,學校被中央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1971年,學校與中國中醫研究院合併;1977年,兩院分開,分別恢復獨立辦學;1993年,學校更名為北京中醫藥大學;1996年,入選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2000年,學校與北京針灸骨傷學院合併,組建新的北京中醫藥大學。截至2019年12月,學校有和平街校區、望京校區和良鄉校區3個校區,佔地面積108.30萬平方米;下設14個教學單位,12個本科專業;有8所直屬附屬醫院,4所非直屬附屬醫院,5所非直屬臨床醫學院,8所教學醫院;教職工5120人;全日制在校生12602人,其中研究生4504人,本科生7536人,留學生562人。

歷史沿革


北京中醫學院
1956年,學校於北京市海運倉成立,隸屬於原衛生部,是國務院批准最早創辦的高等中醫藥院校之一。
1960年9月,學校被確定為六十四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為五所全國重點醫學院校之一。
1971年7月至1977年11月,與原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合併,保留學院名稱和建制。
1978年,再次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
1981年,成為全國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
1993年,學校更名為北京中醫藥大學。
1996年,學校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北京中醫藥大學
1986年,北京針灸學院創建,由中國中醫研究院代管。
1987年,北京針灸學院更名為北京針灸骨傷學院。
1992年,中國中醫研究院(衛生學校)併入北京針灸骨傷學院,改建為北京針灸骨傷學院(附屬中醫藥學校)。
1993年,學校更名為北京中醫藥大學。
1996年,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1997年,中國中醫研究院骨傷科研究所、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併入北京針灸骨傷學院。
2000年,與原北京針灸骨傷學院合併組成新的北京中醫藥大學,直屬教育部。北京針灸骨傷學院附屬中醫藥學校併入北京中醫藥大學。
2006年,北京冶金醫院併入北京中醫藥大學,成為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2008年,入選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立項學校。
2011年,成為“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高校。6月,北京二七機車廠醫院、北京通州區中醫院併入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2012年,首批入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高校。7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來華留學示範基地。
2014年10月,棗莊市中醫醫院掛牌成為北京中醫藥大學棗莊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第四臨床醫學院。
2015年4月,學校入選國家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10月,北京中醫藥大學良鄉校區揭牌。12月,學校成為創建世界一流中醫藥大學合作聯盟創始成員。
2016年9月27日,北京中醫藥大學與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簽署《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市人民政府合作辦學備忘錄》。
2016年1月,北京中醫藥大學巴塞羅那分校成立。10月,龍崗區中醫院掛牌成為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五臨床醫學院。12月,大連市政府、瓦房店市政府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共同簽署北京中醫藥大學大連校區項目合作協議。
2017年9月,北京中醫藥大學入選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1月,北京中醫藥大學獲全國第二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12月,廈門市中醫院掛牌成為北京中醫藥大學第八臨床醫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廈門醫院。
2018年6月,房山區中醫醫院正式由北京中醫藥大學託管,成立北京中醫藥大學第六臨床醫學院,即北京中醫藥大學房山醫院。
2019年12月,北京中醫藥大學等6所醫學院校發起成立北京卓越醫學人才培養高校聯盟。同月,北京中醫藥大學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2020年7月,入選第二批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建設名單。9月27日,加入健康扶貧聯盟。10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教育部確定為2020年度國家知識產權試點高校。
北京中醫藥大學
北京中醫藥大學

科學研究


科研機構

截至2018年10月,學校有省部級以上科研基地48個,其中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1個,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實驗室14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10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台灣中醫藥研究基地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6個,北京市教委工程研究中心1個,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6個,北京中醫藥文化研究基地1個,建有北京中醫藥研究院和國家體質與治未病研究院2個研究院所。

科研平台

截至2019年12月,學校現有省部級以上科研基地50個。其中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2個,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實驗室14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10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台灣中醫藥研究基地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6個,北京市教委工程研究中心1個,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6個,北京中醫藥文化研究基地1個。
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國際合作研究基地、中醫藥防治疑難疾病國際合作研究基地
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中醫藥防治糖尿病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醫內科實驗室、中醫藥抗病毒實驗室、中醫養生學實驗室
教育部工程中心:中藥製藥與新葯開發工程中心、中藥材規範化生產工程中心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中西醫結合學科創新引智基地、中醫學與中藥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實驗室:中藥藥理實驗室、神經細胞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細胞生物化學實驗室、神經免疫實驗室、病理實驗室、中藥鑒定實驗室、中藥藥理實驗室、細胞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中藥製劑實驗室、針灸生物學實驗室、細胞分子技術實驗室、微生物與免疫實驗室、中藥分析實驗室、中藥化學實驗室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心脈病證益氣活血研究室、糖尿病腎病微型症瘕研究室、證候規範化方法研究室、中醫體質辨識研究室、針灸特色療法評價研究室、中藥信息工程研究室、方劑配伍效應評價研究室、腦病中醫證治研究室、中藥經典名方有效物質發現研究室
北京市教委工程中心:中藥質量控制技術工程中心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北京中醫藥文化研究基地
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中醫藥防治糖尿病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中醫藥防治免疫性疾病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基於老年痴獃防治的中醫藥慢病研究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肝病動物模型與新葯研發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中西醫結合腫瘤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神經變性病中醫藥防治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中醫內科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中藥基礎與新葯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證候與方劑基礎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中醫養生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中藥生產過程式控制制與質量評價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中藥品質評價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中醫內科實驗室中醫藥抗病毒實驗室中醫養生學實驗室
教育部工程中心
中藥製藥與新葯開發工程中心中藥材規範化生產工程中心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
中西醫結合學科創新引智基地中醫學與中藥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
心脈病證益氣活血研究室糖尿病腎病微型症瘕研究室證候規範化方法研究室中醫體質辨識研究室
針灸特色療法評價研究室中藥信息工程研究室方劑配伍效應評價研究室腦病中醫證治研究室
中藥經典名方有效物質發現研究室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三級實驗室
中藥藥理實驗室神經細胞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細胞生物化學實驗室神經免疫實驗室病理實驗室
中藥鑒定實驗室中藥藥理實驗室細胞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中藥製劑實驗室針灸生物學實驗室
細胞分子技術實驗室微生物與免疫實驗室中藥分析實驗室中藥化學實驗室
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中醫藥防治糖尿病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中醫藥防治免疫性疾病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基於老年痴獃防治的中醫藥慢病研究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肝病動物模型與新葯研發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中西醫結合腫瘤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神經變性病中醫藥防治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科研成就

學校主辦有國家級學術期刊《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現代中醫臨床》《中醫教育》和《中醫科學雜誌》(英文),是中醫藥學術交流的重要園地,其中《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連續5次榮獲“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稱號。
2007~2009年北京中醫藥大學科研成果匯總
來源2007年2008年2009年合計中標經費(萬元)
國家973課題25292718
國家863課題1198
國家“十一五”支撐計劃4151734
國家“十一五”科技重大專項119208598
國家“十一五”中醫藥行業專項14161650
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項目22481259
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11213
國家自然基金傑出青年基金項目11200
國家自然基金項目面上項目302828862338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900
教育部重大、培育基金項目11280
教育部重點項目12328
教育部博士點基金課題3491696
教育部新教師基金課題8872383
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劃項目43310500
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項目11300
教育部人文社科課題115
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課題112
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啟動基金課題2241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課題2081341220
非教育系統留學回國人員項目115
其它部委課題2491586
北京市攻關項目1130
北京市教委項目466161020
北京市自然基金課題25613134
北京市哲學社科規劃課題11210
北京市教育規劃課題11136
自主課題中青年教師課題(-)(-)106106400
自主課題中研究生課題(-)(-)8888100
校級課題10617683365127
合作課題2855361192190
橫向課題292721773304
合計253346448104728245
國家科學技術獎
年度項目名稱等級
2006方劑組分活性跟蹤與配伍方法的建立與實踐二等獎
2007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的研究及其應用二等獎
2010經方現代應用的臨床與基礎研究二等獎
2010抑鬱症中醫證候學規律的研究二等獎
2011肝脾腎同治法辯證治療2型糖尿病臨床研究二等獎
2012補腎化痰法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及其應用技術二等獎
2012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製備方法與應用二等獎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至2018年8月,北京中醫藥大學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119.79萬冊(含過刊13.45萬冊),新增紙質圖書5.37萬冊;包庫電子圖書117.08萬冊,本地電子圖書51.85萬冊;中文紙質期刊558種,外文紙質期刊15種;中文全文電子期刊10846種,外文全文電子期刊2883種。“本校學位論文資料庫”由圖書館自主開發建設,收錄了學校1980年代至2018年6月的博士、碩士學位論文1.2萬餘篇。
圖書館館藏珍貴古籍包括明、清、民國、新中國時期(含日本、高麗)的木刻本、石印本、手鈔本、影印本線裝(含經折裝)近4000種、3.9125萬冊,其中,明版33種,清版925種,醫學古籍2600餘種、近2萬冊。館藏善本中已有8部中醫古籍進入《第一、二、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此外,藏有國家圖書館出版的《中華再造善本叢書》正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四庫全書》、《續修四庫全書》、民國張元濟主編原版《四部叢刊》(初、二、三編)、清光緒年間成都二仙庵木刻原版《重刊道藏輯要》、民國年間上海影印原版《影宋磧砂藏經》等大型叢書,卷帙完整、刊印清晰,內容涵蓋經史子集,包羅儒道佛藏。
學術期刊
截至2018年10月,學校主辦有國家級學術期刊《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現代中醫臨床》《中醫教育》和《中醫科學雜誌》(英文)。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屬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國內6大檢索系統10餘種檢索刊物的主要刊源,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首批收錄的315種期刊之一,中國科學技術信息所統計和分析用期刊,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等聯合開發的中國科學技術期刊文摘(CSTA)資料庫首批刊源,分別美國化學文摘(CA)、國際藥學文摘(IPA)、劍橋科學文摘(CSA)、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UlrichPD)、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中國文獻資料庫(JST)列為正式文摘刊源。2001年,成為國家新聞出版署推出的首批“中國期刊方陣”期刊。
《中醫教育》屬於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期刊,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資料庫統計源期刊,萬方數據資源系統數字期刊,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
《現代中醫臨床》被收錄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被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資料庫、中國生物醫學期刊引文資料庫、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科技論文在線、中郵閱讀網收錄。
《中醫科學雜誌》(英文)雜誌是中醫藥領域的同行評審雜誌,雜誌主要收錄原創研究類文章,內容覆蓋中醫、中藥、針灸領域,包括各種基礎和臨床研究,以及綜述、政策新聞和病例報告。

學術交流

學校為94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2萬餘名中醫藥專門人才,並先後與31個國家和地區的118所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係;與英國密德薩斯大學合作,設立了中國第一個在國外高校獨立頒發醫學學士學位項目,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開設“中醫學-生物學”雙學士學位教育,與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醫學院合作開設獲歐盟認可的第一個中醫學碩士學位項目,開設中國首個全英文授課西醫生學習中醫的博士、碩士學位項目,首個全英文授課中醫學士學位項目。2019年與美國國家兒童醫院合作,在美國建設具有中醫特色的中西醫結合兒科門診,學校為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師資培訓中心(中醫藥學),被國家漢辦正式批准建設“漢語國際推廣中醫藥文化基地(北京)”。
北京中醫藥大學先後與89個國家和港、澳、台地區培養了14000餘名中醫藥專門人才,與27個國家和地區的92所大學及學術團體合作開辦了教學分院和醫療機構。同時成為了教育部首批來華留學示範基地,並成為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師資培訓中心(中醫藥學)。並被國家漢辦正式批准建設“漢語國際推廣中醫藥文化基地(北京)”。
建校伊始,學校就成為新中國最早接收外國留學生攻讀中醫學的高等中醫藥院校,到目前已為94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2萬餘名中醫藥專門人才,並先後與31個國家和地區的118所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係。1996年與英國密德薩斯大學合作設立了我國第一個在國外高校獨立頒發醫學學士學位項目。率先在世界50強高校中開辦中醫學專業本科教育,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合作開設“中醫學-生物學”雙學士學位教育。與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醫學院合作開設獲歐盟認可的第一個中醫學碩士學位項目。開設我國首個全英文授課西醫生學習中醫的博士學位項目、碩士學位項目,首個全英文授課中醫學士學位項目。2019年與美國國家兒童醫院合作,在美國建設具有中醫特色的中西醫結合兒科門診,持續推動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的融合與發展。
學校於1991年在德國建立北京中醫藥大學魁茨汀中醫醫院。2012年,與日本學校法人兵庫醫科大學合作建立了中醫藥孔子學院:日本學校法人兵庫醫科大學中醫藥孔子學院,先後建立北京中醫藥大學澳大利亞中醫中心、俄羅斯中醫中心、美國中醫中心、中國-德國中醫藥中心(魁茨汀)。
2020年4月15日,教育部印發通知,啟動實施全國高校與湖北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一幫一”行動:北京中醫藥大學支援湖北中醫藥大學。

辦學規模


院系設置

截至2019年12月,學校下設中醫學院、中藥學院、生命科學學院、針灸推拿學院、管理學院、護理學院、人文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國學院(中醫藥文化研究院)、國際學院、台港澳中醫學部、繼續教育學院、遠程教育學院、體育教學部等14個教學單位,有8所直屬附屬醫院和國醫堂中醫門診部,4所非直屬附屬醫院,5所非直屬臨床醫學院,8所教學醫院,設有12個本科專業,涵蓋醫學、理學、文學、管理學、法學5大學科門類。 
直屬附屬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第一臨床醫學院,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第二臨床醫學院,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第三臨床醫學院,三級甲等中西醫結合醫院) 、北京中醫藥大學棗莊醫院(第四臨床醫學院,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第五臨床醫學院,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房山醫院(第六臨床醫學院,三級甲等中醫醫院) 、北京中醫藥大學孫思邈醫院(第七臨床醫學院,三級甲等中醫醫院) 、北京中醫藥大學廈門醫院(第八臨床醫學院,三級甲等中醫醫院) 。
非直屬附屬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醫院(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山西省中醫院(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重慶市中醫院(三級甲等中醫醫院) 、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中西醫結合醫院(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三級甲等中西醫結合醫院) 。
非直屬臨床醫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中日友好臨床醫學院(中日友好醫院,三級甲等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廣安門臨床醫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西苑臨床醫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望京臨床醫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中醫臨床醫學院(北京中醫醫院,三級甲等中醫醫院)。
專業設置
學院專業及專業方向學制
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中醫學(岐黃國醫班)九年
中醫學(卓越中醫班)五年+三年
中醫學(卓越中醫京華班)五年+三年
中醫學(卓越中西醫班)五年+三年
中醫學(卓越中醫兒科班)五年+三年
中醫學五年
中醫學(實驗班)五年
中西醫臨床醫學五年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中藥學(中藥方向)四年
中藥學(中藥學與中藥分析方向)四年
中藥學(中藥資源與開發方向)四年
中藥學(臨床中藥方向)四年
製藥工程(中藥製藥方向)四年
製藥工程(生物製藥方向)四年
藥學四年
生物工程四年
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針灸推拿學五年
針灸推拿學(針刀方向)五年
針灸推拿學(康復方向)五年
中醫學(卓越針推)八年
中醫學(卓越針推對外)八年
康復治療學四年
北京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公共事業管理五年
工商管理四年
葯事管理四年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四年
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四年
北京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護理學四年
北京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法學(醫藥衛生)四年
英語(醫學、中醫藥國際傳播)四年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截至2019年12月,學校下設中醫學院、中藥學院、生命科學學院、針灸推拿學院、管理學院、護理學院、人文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國學院(中醫藥文化研究院)、國際學院、台港澳中醫學部、繼續教育學院、遠程教育學院、體育教學部等14個教學單位,學校致力於構建面向未來以高層次教育為主的人才培養體系,目前設有中醫學、中藥學、中藥製藥、藥學、針灸推拿學、康復治療學、公共事業管理(衛生事業)、葯事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護理學、英語(醫學、中醫藥國際傳播)、法學(醫藥衛生)12個本科招生專業。
學院設置
基礎醫學院中藥學院針灸推拿學院管理學院護理學院
人文學院國際學院台港澳中醫學部繼續教育學院遠程教育學院
學院專業及專業方向學制
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中醫學(岐黃國醫班)九年
中醫學(卓越中醫班)五年+三年
中醫學(卓越中醫京華班)五年+三年
中醫學(卓越中西醫班)五年+三年
中醫學(卓越中醫兒科班)五年+三年
中醫學五年
中醫學(實驗班)五年
中西醫臨床醫學五年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中藥學(中藥方向)四年
中藥學(中藥學與中藥分析方向)四年
中藥學(中藥資源與開發方向)四年
中藥學(臨床中藥方向)四年
製藥工程(中藥製藥方向)四年
製藥工程(生物製藥方向)四年
藥學四年
生物工程四年
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針灸推拿學五年
針灸推拿學(針刀方向)五年
針灸推拿學(康復方向)五年
中醫學(卓越針推)八年
中醫學(卓越針推對外)八年
康復治療學四年
北京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公共事業管理五年
工商管理四年
葯事管理四年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四年
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四年
北京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護理學四年
北京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法學(醫藥衛生)四年
英語(醫學、中醫藥國際傳播)四年
附屬院所
1.東直門醫院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創建於1958年。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中醫院。是全國唯一一所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的高等中醫藥院校——北京中醫藥大學的第一臨床醫學院,並率先成為全國示範中醫醫院、三級甲等中醫院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認定的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是北京市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民政部“明天計劃”腦癱患兒手術康復和“點燃心希望”先心病治療定點醫院。
2010年,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被確立為“國家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示範基地和戰略合作簽約單位。
2011年8月6日,原北京市通州區中醫醫院與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整合,並正式命名為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東區。
2.東方醫院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籌建於1986年並於1999年12月12日正式開業,是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託管單位,是一所特色明顯、功能齊全、設備先進,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和健康諮詢為一體的三級甲等中醫醫院。教育部211工程建設的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北京市醫療保險定點醫院。
2011年6月,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正式接收北京二七機車廠醫院,命名為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二七院區。醫院現為一院兩區(即東方醫院方莊院區和東方醫院二七院區)。總佔地面積4.62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9.96萬平方米。
3.第三附屬醫院
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的前身是北京冶金醫院,始建於1964年,1991年11月劃歸冶金工業部。是北京市定點中西醫結合醫院。
2006年7月划轉至北京中醫藥大學,2007年7月成為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是北京市醫保定點醫院,第三批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中西醫結合醫院建設單位,是三級甲等中西醫結合醫院。骨傷科、腦病科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中醫全科醫學、中醫骨傷科學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腫瘤科、心血管科、脾胃病科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專科建設單位。
4.重慶市中醫院
重慶市中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和預防保健為一體的大型三級甲等中醫院,是衛生部國際緊急救援中心網路醫院、國家愛嬰醫院、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和省級重點中醫院建設單位。
2012年醫院成為北京中醫藥大學非直屬附屬醫院,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醫院佔地163畝,建築面積近11萬平方米,在建面積1.24萬平方米,三期工程規劃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現編製床位1800張,臨床科室32個,醫技科室10個。年門診量130萬人次,年出院病人約4萬人次。有國家臨床重點專科5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建設學科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及建設培育項目10個。醫院設有中國中醫藥文獻檢索中心重慶分中心、全國針灸臨床中心重慶分中心,辦有《中國中醫急症》雜誌。重慶市中醫藥學會、重慶市中西醫結合學會、重慶市針灸學會和重慶市中醫藥行業協會均掛靠在醫院。

師資隊伍

截至2019年12月,學校現有教職工5233人,專任教師1478人,其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者佔61.84%,具有碩士以上學位者佔84.64%,有博士生導師346人。學校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醫大師”6人,“全國名中醫”3人,“首都國醫名師”33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4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4人,“岐黃學者”9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研究”重點專項項目負責人7人,“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5人,“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3人,第七屆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3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7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8人,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34人,形成了一支以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和國內有影響的中青年教授為主的師資隊伍。3個國家級教學團隊,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8個。
國醫大師
呂仁和王玉川王綿之顏正華王琦孫光榮
全國名中醫
聶惠民田德祿王慶國
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
田德祿高學敏王慶國張冰
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
中藥學教學團隊(張冰,2008)中醫內科學教學團隊(王新月,2007)中醫“四大經典”教學團隊(李宇航,2008)針灸推拿教學團隊(趙百孝,2008)中藥分析教學團隊(喬延江,2008)中藥製藥學教學團隊(倪健,2009)
中醫臨床前基本實踐技能教學團隊(李峰,2009)中藥製藥學教學團隊(倪健,2009)中藥藥理學教學團隊(孫建寧,2010)
“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張冰
國家級教學團隊中醫內科學教學團隊(王新月,2007)、中藥學教學團隊(張冰,2010)、中醫“四大經典”教學團隊(李宇航,2008)
北京市教學名師獎獲得者高學敏、陳家旭、王新月、李澎濤、王天芳、王慶國、張冰、林謙、李宇航、於天源、郭霞珍、趙百孝、趙吉平、李峰、侯俊玲、趙進喜、賀娟、陳明、石晉麗、劉雁峰
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中醫“四大經典”教學團隊、中醫臨床前基本實踐技能教學團隊、中藥分析教學團隊、中藥製藥學教學團隊、中藥藥理學教學團隊、針灸推拿教學團隊
國家級教學團隊
中醫內科學教學團隊王新月
中藥學教學團隊張冰
中醫“四大經典”教學團隊李宇航

學科體系

學校是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學位點和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單位之一,設有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擁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囊括4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囊括45個碩士學位授予點。學校現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涵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5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48個,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2個,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8個。重點學科建設在全國中醫藥院校中保持領先地位。
其中,學校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進行的2012年學科評估中取得優異成績,其中中醫學和中西醫結合學科獲評全國第一,中藥學學科獲評全國第二。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中醫學、中西醫結合、中藥學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傷寒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腦病學(東直門醫院)、中西醫結合基礎、中藥化學、中藥分析學、臨床中藥學、中醫診斷學、中藥鑒定學、中藥藥理學、針灸學、中西醫結合臨床(東方醫院)、中醫肝膽病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全科醫學、中醫肺病學、中醫內分泌病學、中醫老年病學、中醫急診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血液病學、內經學、金匱要略、古漢語與醫古文、中醫腦病學(東方醫院)、中醫痹病學、中醫肛腸病學、中醫乳腺病學、中醫周圍血管病學、中醫男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眼科學、中醫耳鼻喉科學、中醫護理學、推拿學、中西醫結合基礎(藥理)、中西醫結合臨床(東直門醫院)、中醫藥信息學、中醫文化學、中醫神志病學、中醫循證醫學、中醫體質學、中醫藥英語、中醫國際傳播學、中醫藥管理學、醫藥衛生法學、航天中醫藥學、航海中醫藥學
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中西醫結合、護理學
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中醫臨床基礎、中醫醫史文獻、中醫外科學、中醫藥管理學、中西醫結合臨床、中醫人文學、中西醫結合基礎、護理學
國家級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中醫學中藥學
二級學科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西醫結合基礎
中藥學中醫臨床基礎針灸推拿學中醫醫史文獻中醫外科學
中醫骨傷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民族醫藥中醫五官科學
北京市重點學科
中醫臨床基礎中醫醫史文獻中醫外科學中醫藥管理中醫人文學中西醫結合臨床
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予點
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
專業碩士學位授予點
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五官科學
針灸推拿學民族醫學中西醫結合臨床中藥學全科醫學
博士后流動站
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
學位授予
授予博士、碩士學術型學位
一級學科學科名稱自設學科
中醫學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臨床基礎
中醫醫史文獻
方劑學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外科學
中醫骨傷科學
中醫婦科學
中醫兒科學
中醫五官科學
針灸推拿學
民族醫學
中醫體質學*
中醫臨床藥學*
中醫皮膚性病學*
醫藥衛生法學*
中醫藥外語*
中醫藥管理*
中醫養生康復學*
中醫文化學*
健康管理學*
中西醫結合中西醫結合基礎
中西醫結合臨床
中西醫結合內科學*
中西醫結合外科學*
中西醫結合骨科學*
中西醫結合婦科學*
中西醫結合五官科學*
中西醫結合腫瘤學*
中西醫結合循證醫學*
中西醫結合藥理學*
中西醫結合護理學*
藥學藥物分析學2017新增一級
微生物與生化藥學
中藥學中藥資源學*
中藥炮製學*
中藥鑒定學*
中藥化學*
中藥分析學*
中藥藥理學*
中藥藥劑學*
臨床中藥學*
民族藥學*
公共管理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2017新增一級
馬克思主義理論2017新增一級
授予博士、碩士專業型學位
類別領域名稱
中醫學中醫內科學
中醫外科學
中醫骨傷科學
中醫婦科學
中醫五官科學
中醫兒科學
民族醫學(含:藏醫學、蒙醫學等)
中西醫結合臨床
全科醫學
護理
中藥學
法律
翻譯
學科評估
2017年,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的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中,學校學科評估結果為
學科代碼學科名稱評選結果
1005中醫學A+
1006中西醫結合A+
1008中藥學B+

人才培養

學校現有3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學校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參與完成)、二等獎2項,北京市教學成果獎一等獎8項、二等獎10項。
截至2013年,學校有國家級精品課程5門,北京市級精品課程11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2門。
國家級精品課程
中藥學中醫診斷學傷寒論
中醫內科學中醫基礎學
北京市精品課程
中醫診斷學中藥藥理學藥用植物學中醫內科學
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藥化學中醫基礎理論
傷寒論中藥鑒定學中藥藥劑學中醫兒科學
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
經絡腧穴學中醫診斷學
教育部首批來華留學示範基地
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師資培訓中心(中醫藥學)
北京市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針灸推拿實踐教學中心、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質量工程
截至2018年10月,學校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北京市優勢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國家級教學人才培養基地2個,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北京市校外人才培養基地4個,北京市高等學校示範性校內創新實踐基地2個;國家級精品課程5門,北京市級精品課程11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2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5門,教育部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2門;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2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2019年底,獲批4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中醫學、針灸推拿學、中藥學、護理學
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中醫學、中藥學、公共事業管理、針灸推拿學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中醫學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東直門醫院臨床技能綜合培訓中心、東方醫院臨床技能綜合培訓中心、第三附屬醫院臨床技能綜合培訓中心
國家級精品課程:《中醫基礎學》《中藥學》《中醫內科學》《傷寒論》
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望聞問切話中醫》《中醫內科學選講》《中醫學專業導論》《兒童亞健康狀態與常見病證的中醫調治》《常見病艾灸、拔罐、耳針技法選粹》
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中醫診斷學》《經絡腧穴學》
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卓越醫生(中醫)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中醫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9年制)、中醫撥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5+3”一體化)
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師資培訓中心(中醫藥學)
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中醫“院校教育—師承—家傳”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教育部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中藥學》《針灸學》
北京市優勢特色專業建設點:中醫學、中藥學、公共事業管理、針灸推拿學
北京市精品課程:《中醫兒科學》《中藥藥劑學》《中藥鑒定學》《傷寒論》《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化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藥用植物學》《中藥藥理學》《中醫診斷學》
北京市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針灸推拿實踐教學中心、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中醫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護理技能訓練中心
北京市高等學校示範性校內創新實踐基地:開放性中醫臨床前人才培養實踐基地、優秀中藥學人才培養創新創業實踐基地
北京市校外人才培養基地:中日友好醫院、護國寺中醫院、河北省安國藥材種植試驗場、北京中醫醫院。
教學成果
項目名稱時間獲獎類別
高等中醫臨床教育質量評估指標體系的研究與實踐1997二等獎
計算機中醫教學系統的研究-TCMCADS生成系統、脈診客觀診斷系統、舌診學習系統1997二等獎
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2004二等獎
建立長效機制,切實推進醫學生素質教育改革2008二等獎
“院校教育與傳統教育”相結合的中醫人才培養新模式的研究與實踐2014二等獎
以標準引領全球中醫藥教育-中醫藥教育標準的創建與實踐2018一等獎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踐探索25年2018二等獎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校徽
北京中醫藥大學校標圖案由蛇、手杖、楊柳枝和心形外框組成。標誌中央“蛇與
北京中醫藥大學標識
北京中醫藥大學標識
手杖”圖案是國際通行的醫藥衛生標誌。蛇象徵智慧。手杖變形為針形,象徵東西方醫學的交流與融合。楊柳枝象徵生命和吉祥,也是天然藥用植物的代表,並寓意中醫藥人才的茁壯成長。蛇與手杖、交叉的楊柳枝分別組合成英文字母“B”和“U”的形狀,是校名中“Beijing”和“University”的縮寫,突顯該校的地域特徵和高等醫學教育的特色。心形外框頂部鏤“BUCM”,是英文校名“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的縮寫。圖案選用紅、綠、藍三種顏色。紅色象徵陽光,綠色象徵生命,藍色象徵海洋和天空。
標誌的整體寓意為:北京中醫藥大學以德行和智慧培育英才,以仁愛之心包容四海,以中國醫藥造福人類。
校旗
校旗設計為白底紅字,中央印有啟功題寫的“北京中醫藥大學”字樣,左上方
北京中醫藥大學校旗
北京中醫藥大學校旗
配以彩色校標。
寓意:北京中醫藥大學傳承聖潔醫道、播撒濟世丹心。

精神文化

校訓
“勤求博採、厚德濟生”
“勤求博採”:語出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原序》:“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現用以表示該校師生要做到勤奮研求,廣博採搜,匯通中西,學貫古今。此四字集中講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
“厚德濟生”:厚德,語出《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德濟生四字合而表示師生要寬厚仁愛,品德高尚,以仁術普濟蒼生,全面服務社會。此四字主要講品德修養、做人、做事。
以上八字還寓含繼承與發展相結合、中醫與西醫相結合、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理念。
校慶日
校慶日為每年的9月3日。
校歌
歌詞
《承諾》
今天是桃李明天是碩果
京華的殿堂升華我們的寄託
走進了學府我們認真求索
用百家醫術積澱身上的職責
今天是燭光明天是星座
聖賢的智慧啟迪健康的使者
北京中醫藥大學校歌
北京中醫藥大學校歌
走上了社會我們不做過客
為百姓造福張揚博愛的人格
向祖國承諾向人民承諾
勤求博採永遠是我們的選擇
丹心傳承岐黃
汗水澆灌杏林
妙手把握蒼生的脈搏
今天是燭光明天是星座
聖賢的智慧啟迪健康的使者
走上了社會我們不做過客
為百姓造福
張揚博愛的人格
向祖國承諾向人民承諾
勤求博採永遠是我們的選擇
丹心傳承岐黃
汗水澆灌杏林
妙手把握蒼生的脈搏
向祖國承諾向人民承諾
厚德濟生永遠是我們的本色
丹心傳承岐黃
汗水澆灌杏林
仁術呵護美好的生活
美好的生活
校慶日
校慶日為每年的9月3日。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黨委書記谷曉紅
校長、黨委副書記徐安龍
黨委副書記、副校長翟雙慶
黨委副書記靳琦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蔣朗朗
副校長王耀獻、王偉、陶曉華、劉銅華

知名校友


王國強王慶國程莘農劉清泉
陳嘯宏高學敏任應秋王笑民
吳剛張其成王綿之王耀獻
毛群安姜良鐸顏正華李澎濤
方來英郝萬山王玉川田金洲
房書亭顧海鷗孔光一劉建平
李振吉汪建王琦高穎
龍致賢許樹強安阿玥曲黎敏
董建華李寧卓小勤徐文兵
王永炎陳誩翁維健

校園環境


房山高教園校區(新校區)
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北京中醫藥大學已在北京市房山區良鄉高教園區征地1433畝,校園內建設規模42萬平方米,項目總投資約20億元人民幣,毗鄰北京理工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工商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等高校。2011年10月30日,北京中醫藥大學良鄉校區在房山良鄉高教園區舉行奠基儀式。
2013年9月8日,北京中醫藥大學良鄉校區東院學生宿舍、食堂、公共教學樓等首批建設項目相繼開工建設,為實現2015年秋季學期首批學員入駐辦學和2016年學校建校60周年之際辦學主體搬遷的奮鬥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和平東橋校區(西校區)
佔地約400畝,主攻專業包括臨床,管理,法學,英語,研究生,博士生,針灸推拿,毗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和北京服裝學院等高校。
望京校區(東校區)
主要為中藥學院、護理學院和國際學院,有中藥實驗室、護理樓、國際學院樓。此外有學生公寓,小花園,國際學院預科,毗鄰中央美術學院,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等院校。
深圳校區
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校區將成為北京中醫藥大學的主體校園之一,結合深圳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發揮北京中醫藥大學優勢,建成世界一流的中醫藥大學校區,成為輻射全球的中醫藥國際化高層次創新人才重要培養基地。
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校區初步選址在深圳坪山新區。經過8-10年的努力,以中醫藥為主幹學科,構建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及各相關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形成從本科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初步計劃招收全日制在校生6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3000人、碩士和博士研究生3000人,含留學生約1500人)。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校區的招生錄取分數線和學位授予標準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校區一致,頒發統一的學歷、學位證書。
為支撐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校區發展,還將共同在深圳建設臨床醫學院,還計劃把北中醫的金字招牌——國醫堂儘快開辦到深圳。
大連校區
2016年12月2日,大連市政府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共同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瓦房店市政府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共同簽署北京中醫藥大學大連校區項目合作協議。
北京中醫藥大學大連校區開設以全日制教育為主的多層次多類型教育。大連市政府支持瓦房店市人民政府和北京中醫大在香洲田園城建設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香洲中西醫結合醫院。
大連市政府同意由北京中醫大學託管大連市中醫醫院,成立北京中醫藥大學第六臨床醫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大連醫院。

獲得榮譽


2013年,由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中,在兩岸四地高校中列第75位,大陸地區第45位。
2013年,由中國校友會網發布的中國大學排行榜中,北京中醫藥大學位列2013中國一流大學名單(研究型大學)中第42位,並在2013中國研究型大學(特色型)中位列第5位。
2013年,由高等教育觀察(HIGHEREDUCATIONREVIEW)發布的HER中國高校排名2013中,北京中醫藥大學位列第51位,其中學科建設排名位列第12位。
2014年,由英國著名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S(QuacquarelliSymonds)發布的QS亞洲大學排行榜2014中,北京中醫藥大學位列中國內地高校第44位。
2020年5月,武書連2020中國大學排行榜發布,北京中醫藥大學以總得分12.39綜合實力排名第145位。
2020年7月,“2020年中國大學百強榜”排名第92位。
2020年7月6日,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局辦公室、教育部辦公廳公布的第二批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名單。
2020年10月16日,被教育部選為2020年度國家知識產權試點高校。
2020年11月20日,被評為第二屆全國文明校園。
2020年11月,入選第三批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名單。
2020年12月,2021年U.S.News世界大學排名發布,北京中醫藥大學排名1491位。
2021年1月3日,位居2020中國大學海外網路傳播力綜合指數榜單第129位。
2021年1月21日,榮登2021中國內地大學ESI榜,排名第182位。
2021年4月27日,北京中醫藥大學援鄂醫療隊(東直門醫院、東方醫院)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2021年全國工人先鋒號”。
2021年7月30日,擬認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
2022QS世界大學排名公布,北京中醫藥大學排名801-100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