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結果 展開
- 綜合性中醫藥研究機構
-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科技合作中心
中國中醫科學院
綜合性中醫藥研究機構
中國中醫科學院(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始建於1955年,前身為原衛生部中醫研究院,1971年與北京中醫學院合併,更名為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12月舉行五十周年院慶時,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
中國中醫科學院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直屬的集科研、醫療、教學為一體的綜合性中醫藥研究機構,以中醫藥科學研究作為中心任務。該院屠呦呦終身研究員由於在青蒿素發現及其應用於治療瘧疾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於2015年10月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截至2016年4月,中國中醫科學院下設17個科研單位(包括14個研究所),6家醫療機構,3家教育單位,2家分院,5家學術、出版單位,3家掛靠單位;有職工5857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519人;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及1個獨立設置的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1950年,第一屆全國衛生工作會議召開。毛澤東主席為會議題詞:團結新老中西醫衛生工作人員,組成鞏固的統一戰線,為開展偉大的人民衛生工作而奮鬥。該次會議把團結中西醫定為衛生工作的重要方針之一,徹底糾正了舊社會遺留下來的輕視、歧視、排斥中醫的思想,發展了中國獨特的傳統道德體系。
1954年6月,毛澤東主席做出批示:“即時成立中醫研究機構,羅致好的中醫進行研究,派好的西醫學習中醫,共同參加研究工作”。
中國中醫科學院標誌
1957年12月,外科研究所和內科研究所合併為內外科研究所。
1962年,中醫研究院將針灸研究所、針刺療法研究所、外科研究所合併組成針灸外科研究所。
1963年4月30日,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正式成立。
1964年4月,中宣部在中醫研究院組建中醫研究院經絡研究所。
1970年9月,針灸研究所與經絡研究所合併,組建中醫研究院針灸經絡研究所。
1971年,衛生部中醫研究院與北京中醫學院合併,更名為中國中醫研究院。
1972年,衛生部將健康報社併入中醫研究院。
1973年,中國中醫研究院的科研人員首次從中藥青篙中成功提取有效單體——青篙素結晶;“冠心“號研製成功;“針撥治療白內障術”被衛生部在全國推廣。
1975年,中醫研究院教授唐由之為毛澤東主席進行了白內障手術,得到了毛澤東主席和中央領導的讚賞。
中國中醫科學院
1978年10月,中醫研究院成立學位委員會。
1981年,研究院成立中醫古籍出版社。
1984年,研究院成立醫藥技術開發公司;11月,成立實驗藥廠。
1985年,研究院成立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
1986年1月,成立北京針灸學院;9月,更名為北京針灸骨傷學院。
1993年2月,研究院成立人才研究中心。
1994年11月,中國中醫研究院眼科醫院正式成立。
1995年,中醫研究院設立中西醫結合博士后流動站。
1997年1月,中醫研究院將骨傷科研究所、北京針灸骨傷學院骨傷系、北京針灸骨傷學院附屬醫院3個機構合併,組建成望京醫院。
1999年,研究生部由北京針灸骨傷學院遷至中國中醫研究院。
2000年,教育部將北京針灸骨傷學院從中醫研究院劃出,劃歸到北京中醫藥大學。
2000年8月,科技部成立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掛靠在中醫研究院。
2000年11月,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成立唐氏中藥研究中心。
2003年,中國中醫研究院同新加坡中華醫學會聯合舉辦研究生班。
2003年,研究院增設中醫學、中藥學博士后流動站。
2004年,承辦第三屆國際傳統醫藥大會。
2005年12月,研究院舉辦50周年院慶時,經國務院批准,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
2006年3月,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學實驗中心在東直門院本部成立。
2006年7月,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醫學基礎研究所在東直門院本部成立。
2012年12月18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在東直門院本部成立。
2014年12月29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數據中心在東直門院本部成立。
中國中醫科學院正大門
科研單位(研究所):中藥研究所、針灸研究所、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中醫藥信息研究所、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第一臨床醫藥研究所、第二臨床醫藥研究所、臨床藥理研究所、老年醫學研究所、心血管病研究所、腫瘤研究所、骨傷科研究所、眼科研究所
科研單位(研究中心):醫學實驗中心、中藥資源中心、中醫藥數據中心
醫療機構:西苑醫院、廣安門醫院、望京醫院、眼科醫院、針灸醫院、中醫門診部
教育單位:研究生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培訓中心、北京國際針灸培訓中心
分院:中國中醫科學院江蘇分院(江蘇省中醫藥研究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廣東分院(廣東省中醫院)
截至2016年4月,中國中醫科學院有職工5857人,專業技術人員3519人(其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270人);擁有諾貝爾獎獲得者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4名,國醫大師4名,首席研究員26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6名,另聘有院外客座研究員68名。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
國醫大師:唐由之、路志正、陳可冀、劉志明、薛伯壽
首席研究員 | |||||
---|---|---|---|---|---|
仝小林 | 劉保延 | 劉建勛 | 史大卓 | 呂愛平 | 朱兵 |
朱立國 | 林炳奎 | 王智民 | 王永炎 | 王階 | 鄧良月 |
肖永慶 | 葉祖光 | 陳士林 | 屠呦呦 | 陳可冀 | 姜廷良 |
林蘭 | 翁維良 | 孫樹椿 | 黃璐琦 | 唐旭東 | 黃龍祥 |
表格名單不全,參考來源: |
中國中醫科學院科研工作以解決制約中醫藥發展的關鍵科學問題和提高臨床療效為核心,廣泛開展中醫藥科學研究,在基礎理論、重大疾病防治、中藥資源保護、重大新葯創製關鍵技術及中藥新葯研發、中醫藥標準化與國際化、中醫藥古籍保護與利用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截至2016年4月,中國中醫科學院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4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14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實驗室28家、其他國家重點研創平台2個。
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道地藥材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國家工程實驗室:中藥過程式控制制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中藥臨床療效和安全性評價國家工程實驗室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不全):中醫臨床評價研究室、針灸理論與方法學研究室、中醫理論體系結構與內涵研究室、中藥過程式控制制技術研究室、道地藥材生態遺傳研究室、中醫藥信息應用方法學研究室、中藥藥效評價方法學研究室、冠心病活血化瘀研究室、腫瘤扶正培本研究室、筋傷治療手法研究室、中藥安全性評價與風險管理重點研究室、脾虛重點實驗室、中藥資源遙感監測與區劃研究室
其他國家重點研創平台:國家新葯(中藥)臨床試驗研究機構(GCP)、國家中藥安全性評價中心(GLP)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實驗室 | |||
---|---|---|---|
序號 | 實驗室名稱 | 依託單位 | 負責人 |
1 | 腫瘤細胞生物學實驗室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林洪生 |
2 | 分子生物學實驗室 | 李敏 | |
3 | 糖尿病血管功能檢測實驗室 | 劉喜明 | |
4 | 心血管病證結合關鍵技術實驗室 | 王階 | |
5 | 臨床免疫(艾滋病)實驗室 | 危劍安 | |
6 | 中藥藥理(骨傷)實驗室 |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 | 孔煥宇 |
7 | 生物力學實驗室 | 董福慧 | |
8 | 心血管分子生物學實驗室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陳可冀 |
9 | 血液細胞實驗室 | 麻柔 | |
10 | 中藥藥理實驗室 | 劉建勛 | |
11 | 中藥化學實驗室 | 任鈞國 | |
12 | 中藥葯代動力學實驗室 | 林成仁 | |
13 | 眼功能實驗室 | 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 | 巢國俊 |
14 | 針灸生理實驗室 |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 | 榮培晶 |
15 | 醫學成像和生物物理實驗室 | 張棟 | |
16 | 經絡穴位形態實驗室 | 羅明富 | |
17 | 中藥製劑實驗室 |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 劉淑芝 |
18 | 中藥藥理實驗室 | 崔曉蘭 | |
19 | 中藥化學實驗室 | 王智民 | |
20 | 生葯分子鑒定實驗室 | 黃璐琦 | |
21 | 中藥資源生態實驗室 | 郭蘭萍 | |
22 | 中藥安全評價實驗室 | 梁愛華 | |
23 | 中藥葯代動力學實驗室 | 梁日欣 | |
24 | 中藥分析實驗室 |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 | 劉麗梅 |
25 | 病理實驗室 | 鞠大宏 | |
26 | 中藥生物安全實驗室 | 王克林 | |
27 | 分子生物學實驗室 | 張傑 | |
28 | 中醫藥信息數字化實驗室 |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 | 崔蒙 |
●館藏資源
根據2017年4月該館官網顯示,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有藏書32萬餘冊,其中中醫古籍5千餘種6萬餘冊,包括珍善本醫書2萬餘冊,1911年以後出版的中醫藥圖書達12000多種,外文傳統醫學圖書1萬餘冊;中國國內外期刊2000餘種,其中中醫期刊230多種,外文中醫期刊60多種;縮微膠捲、聲像資料及電子產品數百種。該館與國外37個國家170多個單位建立了資料交換關係。
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編輯有《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反映了中國113家大型圖書館收藏的1949年以前出版的中醫圖書12000多種,有印刷版和電子版提供使用;《國外中醫藥書刊聯合目錄》收錄了中國109個圖書館館藏世界各國出版的中醫藥圖書期刊目錄,包括10多個文種。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還聯合中國23家中醫圖書情報單位編寫了《中國科技期刊中醫藥文獻索引》,收錄1949年以後500種期刊中的中醫藥科技文獻13萬餘篇,有電子版和印刷版提供使用。
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設有中醫藥媒體中心,主要開展電影、錄相、攝影、縮微、幻燈、多媒光碟體製作及聲像資料服務等項業務,並建立了中醫藥聲像資料庫,攝製了《中醫藥科技成果集錦》及《針灸手法百種》等錄像帶。據2017年4月該館官網顯示,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已拍攝名老中醫臨床經驗、針灸、推拿、正骨、手術、氣功等系列片40餘部;收集中醫藥音像資料1550餘部,製作中醫藥主籍善本縮微膠片200餘種。
●學術期刊
根據2017年4月該院官網顯示,中國中醫科學院出版有16種學術刊物。
刊物簡介 | 圖片 |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簡稱JTCM)於1981年創刊,為季刊。曾用名為中醫雜誌(英文版)。2010年入選SCI-E(《科學引文索引》擴刊版),2012年被評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2013年改為雙月刊。 | 中國中醫科學院 |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於1995年創刊,為季刊,2009年改為雙月刊,2011年改為月刊。該刊先後被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擴刊版)》(SCI-E)、美國《醫學索引》(Index Medicus/Medline)、美國《化學文摘》(ChemicalAbstract,CA)、荷蘭《醫學文摘》(ExceptaMedia,EMBASE)、俄羅斯《文摘雜誌》(AbstractJournal,VINITI)、美國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Ulrich’sInternationalPeriodicalsDirectory)等國際檢索機構收錄,同時被中國英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核心期刊資料庫(萬方資料庫)和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清華資料庫)收錄。根據2012年6月28日湯姆森公司公布的2011期刊引證報告,該刊影響因子為0.799。 | 中國中醫科學院 |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於1981年創刊,為月刊。該刊先後被美國醫學索引(MEDLINE),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雜誌》(AJ),日本《科學技術文獻速報》(JST),美國《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Ulrich’sPD),《哥白尼索引》(IC),英國《國際農業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CABI),WHO西太平洋地區醫學索引(WPRIMW)等多種國際檢索系統收錄。該刊4次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學術期刊與專項基金”資助;7次獲“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項目資助期刊”;2003-2011年連續被評為“中國百種傑出學術期刊”;2008、2001年度被評為中國精品科技期刊;3次獲中國科協擇優支持基礎性和高科技學術期刊專項資助;被新聞出版署評為“雙效期刊”,列入中國期刊方陣;2次獲國家科委、中宣部、新聞出版署聯合頒布的全國優秀科技期刊獎;3次榮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的“全國中醫藥優秀期刊獎一等獎”。 | 中國中醫科學院 |
《家庭中醫藥》雜誌是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管、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主辦的中醫藥科普月刊,面向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設有當代名醫、專家門診、常見病防治、家庭藥箱、頤年有道、葯膳食療等欄目。《家庭中醫藥》雜誌榮獲第一屆(1995年)全國中醫藥優秀期刊三等獎和第二(1999年)、三屆(2007年)、四屆(2012)全國中醫藥優秀期刊二等獎。2003年、2007年連續兩次被中華中醫藥學會評為全國中醫藥科普先進集體。2008年被授予“全國優秀中醫健康俱樂部”稱號。 | 中國中醫科學院 |
《中國中醫眼科雜誌》創刊於1991年,為雙月刊。該刊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全國中醫藥優秀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統計源期刊,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全文收錄期刊。 | 中國中醫科學院 |
《中國中藥雜誌》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藥學會主辦,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承辦的綜合性中醫藥學術期刊。《中國中藥雜誌》為中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為“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源期刊。在國際上,被美國《生物醫學檢索系統》(Medline),美國《生物學文摘(預評)》(BIOSISPreviews),美國《化學文摘(網路版)》(CA),美國《史蒂芬全文資料庫》(Eh),荷蘭《醫學文摘》(EMBASE),美國《國際藥學文摘》(IPA),《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中國文獻資料庫》(JSTChina),荷蘭《文摘與引文資料庫資料庫》(Scopus),西太平洋地區醫學索引(WPRIM),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網路版)》(Ulrichsweb)等國際權威資料庫收錄;被英國《農業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CABI)60種分文摘列為來源期刊。 據2015年版《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公布:複合總被引頻次21199,影響因子1.860,基金論文比0.89,年下載量達到58.06萬次。據2015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公布:總被引頻次9078,影響因子1.205。該刊各項期刊評價指標在我國中醫藥學及藥學期刊等領域均名列前茅。 | 中國中醫科學院 |
《中國醫學文摘—中醫》創刊於1960年,為雙月刊,屬於中醫藥文獻檢索類期刊。該刊曾獲中國科學技術委員會頒發的全國科技情報成果二等獎,三次獲全國檢索期刊一等獎。 | |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誌》隸屬於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管,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和中華中醫藥學會共同主辦,是以報道、介紹中醫藥方劑為主旨的專業性學術期刊。該刊曾多次被評為“中國中醫藥優秀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優秀期刊”;目前,在中國國內被收錄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CSCD(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同時被許多國外資料庫所收錄,例如美國《化學文摘》等。2016版中國知網《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數據顯示,該刊影響力指數(CI)排名3/123(中醫藥類123該刊中排名第3);影響因子1.62,總被引頻次15664(萬方數據2016版)。 | |
《中國針灸》創刊於1981年8月,為月刊。該刊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舉辦的全國中醫藥優秀期刊評比中,曾先後獲得二等獎、一等獎。在中醫藥105種期刊中,2009-2010年被中國學術期刊評價委員會評為“RCCSE中國權威學術期刊”(5/105,A+)。2011年經過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遴選指標體系綜合評價,被評為“中國精品科技期刊”。2007、2008、2012年均獲得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項目資助。該刊已成為中國科技核心精品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國醫學專業核心期刊、全國中醫藥優秀期刊、RCCSE中國權威學術期刊,並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及美國《醫學索引》(MEDLINE)、美國《化學文摘》(CA)、日本科學技術文獻資料庫(JST)、波蘭《哥白尼索引》(IC)、《俄羅斯文摘》(AJ)等資料庫收錄。 | 中國中醫科學院 |
《中國骨傷》於1987年創刊,為月刊,是首屆“國家期刊獎”獲獎期刊;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期刊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和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等來源期刊。同時,亦被美國《醫學索引》(IM/MEDLINE)、荷蘭《醫學文摘》(EMBASE)、世界衛生組織(WHO)西太平洋地區《醫學索引》(WPRIM)、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雜誌》(AJ)和波蘭《哥白尼索引》(IC)等多家國際著名資料庫收錄。 | 中國中醫科學院 |
《國際中醫中藥雜誌》創刊於1978年,為月刊,由《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變更而來。該刊於1996年8月被編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2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2003年被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收錄;2006年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2008年入選中文科技核心期刊。該刊於1990年在《國外醫學》系列第一次質量評比中榮獲二等獎。1995年和1999年連續兩次榮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中醫藥優秀期刊評比二等獎。 | 中國中醫科學院 |
《世界針灸雜誌》創刊於1991年,為季刊,有英文版、義大利文版、葡萄牙文版。該刊已進入香港大學、澳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台中榮民總醫院、台灣中國醫藥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法國國防部、牛津大學、韓醫研究院、慶熙大學、日本國會圖書館、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等國家和圖書館。《世界針灸雜誌》是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全文收錄期刊,2012年起被收入國際著名出版集團Elsevier全文資料庫。 | 中國中醫科學院 |
《中醫雜誌》創辦於1955年,其前身為《北京中醫》,1955年更名,為半月刊。有英文、日文、德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韓文、法文等9種外文版及海外版,為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中醫藥類學術期刊。1992-2012年連續6屆入選中國中文核心期刊,20世紀90年代以後一直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2011年位列科技部評選出的300種“中國精品科技期刊”,並被國內外多種文獻檢索系統收錄,如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核心庫(CSCD)、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CSTPCD)、中國生物醫學文獻資料庫(CBMdisc)、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俄羅斯文摘雜誌》、CBST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及WHO全球醫學索引等。英文版於1982年被美國醫學文獻檢索系統(MEDLINE)收錄,2010年3月被列為美國科學引文索引擴展庫(SCI-E)收錄期刊。 | 中國中醫科學院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於1994年創刊,曾2次獲得全國中醫藥優秀期刊評比三等獎;2002年,被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收錄,成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先後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波蘭《哥白尼索引》(IC,IndexofCopurnicus)、美國《化學文摘》(CA,ChemicalAbstracts)、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UlrichPD,Ulrich"sPeriodicalsDirectory)、《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醫學索引》(WPRIM,WesternPacificRegionIndexMedicus)及英國《農業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文摘》(CABAbstracts,CentreforAgricultureandBioscienceAbstracts)、英國《全球健康》(GlobalHealth)等諸多中國國內外知名檢索系統收錄。 | 中國中醫科學院 |
《針刺研究》創刊於1976年,為雙月刊。2010年,據《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統計,《針刺研究》的複合影響因子、期刊綜合影響因子、基礎研究影響因子在140餘本中醫學與中藥學期刊中均位列第一,其複合影響因子在1300餘種醫學類刊物(包括西醫和中醫)中位居第五。2011年,《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發布的統計數據中,《針刺研究》影響因子居中國醫學類期刊之首,同年,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經過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遴選指標體系綜合評價,授予《針刺研究》“2011年度中國精品科技期刊”稱號。《針刺研究》是針灸專業刊物中唯一同時入選中國國內幾個資料庫核心庫的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核心庫、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另外,還被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包括MEDLINE在內的MEDLARS資料庫系統、美國化學文摘、波蘭哥白尼文摘、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醫學索引等中國國外著名資料庫收錄。 | 中國中醫科學院 |
《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誌》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管、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期刊,為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信息專業委員會、中國中醫藥信息研究會中醫藥信息數字化專業委員會的會刊。該刊已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網路出版總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維普網)、《中國中醫藥期刊文獻資料庫》收錄。 |
●概況
截至2015年末,中國中醫科學院共獲得各級科技獎 勵618項,其中國家科學技術獎46項,全國十大科技成就及全國科學大會獎18項,其他政府及社會力量獎522項。該院青蒿素及雙氫青蒿素研究,獲國家發明二等獎和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血瘀證和活血化瘀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3年)。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
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終身研究員由於在青蒿素髮現及其應用於治療瘧疾方面做出的傑出責獻,先後於2011年獲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獎、2015年10月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科研項目
2011-2015年,中國中醫科學院組織申報各級各類科研項目5080項,中標課題1881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標403項。中標項目合同總額12.45億元。2015年,該院在研課題數量1579項,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共計103項,合同逾10億元,重大項目經費佔總經費80%;18項重點研究任務成果較顯著,40%獲得國家科技獎,一些項目成為為國家重點項目和重大項目。
●論文、專著
2011-2015年,中國中醫科學院共發表論文12256篇(其中SCI論文數量為490篇),出版了《百年中醫史》《海外中醫珍善本古籍叢刊》《中國中醫科學院名醫名家學術傳薪集》等為代表的專著646部。
●重大科技成果
2006-2015年重大科技成果(部分) | ||
---|---|---|
年份 | 項目名稱 | 獲獎級別 |
2006 | 中醫瘟疫研究及方法體系構建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2009 | 中醫臨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統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2009 | 旋提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及應用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2009 | 人工種植龍膽等藥用植物斑枯病的無公害防治技術 |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2009 | 開郁清熱法在2型糖尿病中的應用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2011 | 道地藥材形成機理研究及應用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2011 | 代謝綜合征的中醫認識及整體治療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2013 | 冠心病病證結合證治體系的建立及應用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2014 | 源於中醫臨床的中藥藥效學評價體系的構建與應用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2014 | 中藥材生產立地條件與土壤微生態環境修復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2015 | 冠心病“瘀毒”病因病機創新的系統研究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概況
截至2016年4月,中國中醫科學院已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醫藥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業及民間團體開展了廣泛的聯繫與交流,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80多項合作協議。
●交流活動
1987年,中國中醫研究院與坦尚尼亞衛生與社會福利部簽署了合作備忘錄。
張伯禮出席2016年博鰲中醫藥國際化論壇
2009年10月,中國中醫科學院與朝鮮高麗醫學科學院院簽署了《建立友好關係協議書》。
2009年12月,中國中醫科學院和俄羅斯自然療法學會簽署合作協議。
2010年,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與日本九州大學醫院合作開展“東西方結合的心身醫學臨床和基礎合作研究”項目。
2010年3月,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和挪威科技大學正式簽訂了聯合培養協議。
2010年6月,中國中醫科學院與挪威科技大學簽訂合作備忘錄。
2010年11月,中國中醫科學院與以色列席巴醫療中心簽訂合作協議。
2011年,中國中醫科學院與英國南岸大學簽訂了諒解備忘錄。
2011年3月,中國中醫科學院與坦尚尼亞莫西比利醫院簽訂合作備忘錄。
2012年11月,中國中醫科學院與澳大利亞西悉尼大學國家輔助醫學院簽署了合作協議。
2012年12月,中國中醫科學院與俄羅斯陰陽中醫院簽署了加強合作協議。
2013年5月,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與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東西醫學中心簽訂合作備忘錄;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與柬埔寨綠色王國聯盟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備忘錄。
2015年,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與吉爾吉斯共和國國家科學院植物高新技術中心聯合建立藥用植物資源聯合實驗室。
2015年11月,中國中醫科學院與日本東京藥科大學簽署了雙學位制度協議。
2016年5月,中國中醫科學院與韓國韓醫學研究院簽署了《國際合作研究備忘錄》。
2016年6月,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與美國全球醫生聯盟簽署合作備忘錄。
2016年7月,中國中醫科學院與中國人民大學共建國醫學院。
截至2016年4月,中國中醫科學院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獨立設置的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學科2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新增重點學科17個。
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
獨立設置的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學科 | ||
---|---|---|
學科名稱 | 學科帶頭人 | 所在單位 |
中醫基礎理論 | 潘桂娟 | 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 |
中醫史學 | 朱建平 | 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
中醫文獻學 | 柳長華 | 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
中醫心病學 | 史大卓 | 西苑醫院 |
中醫心病學 | 王階 | 廣安門醫院 |
中醫痹病學 | 姜泉 | 廣安門醫院 |
中醫內分泌病學 | 仝小林 | 廣安門醫院 |
中醫腫瘤病學 | 花寶金 | 廣安門醫院 |
中醫血液病學 | 劉峰 | 西苑醫院 |
中醫肛腸病學 | 李國棟 | 廣安門醫院 |
中醫骨傷科學 | 朱立國 | 望京醫院 |
中醫眼科學 | 謝立科 | 眼科醫院 |
中醫老年醫學 | 李躍華 | 西苑醫院 |
針灸學 | 朱兵 | 針灸研究所 |
中藥鑒定學 | 黃璐琦 | 中藥研究所 |
中藥炮製學 | 肖永慶 | 中藥研究所 |
中藥藥理學 | 崔曉蘭 | 中藥研究所 |
中藥藥理學 | 劉建勛 | 西苑醫院 |
中西醫結合臨床 | 劉保延 | 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 |
中醫藥信息學 | 崔蒙 | 中醫藥信息研究所 |
中醫心理學 | 汪衛東 | 廣安門醫院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新增重點學科 | ||
---|---|---|
學科名稱 | 學科帶頭人 | 所在單位 |
中西醫結合基礎 | 鞠大宏 |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 |
中西醫結合臨床 | 魏瑋 |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 |
中醫藥臨床信息學* | 王映輝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針灸學 | 劉志順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中醫婦科學 | 趙瑞華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中醫皮膚病學 | 劉瓦利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中醫護理學 | 張素秋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中西醫結合臨床 | 張亞強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中醫脾胃病學 | 唐旭東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中醫臨床藥理學* | 高 蕊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中醫痹病學 | 周彩雲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中醫兒科學 | 冀曉華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分子生藥學* | 陳敏 |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
藥用植物學 | 郭蘭萍 |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
中藥毒理學* | 梁愛華 |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
中藥理論* | 林娜 |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
中醫文化學* | 柳長華 | 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史文獻研究所 |
●研究生培養
1.培養規模
中國中醫科學院於1978年成立研究生部,至2006年,共培養中國國內博士、碩士研究生1000餘人,各國留學生90餘人。至2011年,中國中醫科學院共擁有186位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332多位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共培養了32屆畢業生,碩士畢業生1751人,博士畢業生649人,來華留學生200餘人。
2.獎助體系
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研究生獎助學體系包括獎學金和助學金。獎學金分為學業獎學金和專項獎學金。學業獎學金主要用於研究生在學期間的培養費和部分生活費。專項獎學金用於獎勵在社會活動、學術論文、學習成績、科研成果、臨床工作等方面成績突出的研究生。主要設立有一方優秀研究生獎學金、完美(中國)科技創新獎、社會實踐獎以及中健行優秀學位論文獎等企業專項獎學金和裴元植優秀研究生獎和北京市優秀畢業生獎。全日制碩士生、博士生獎學金髮放比例達100%。研究生院還根據“按勞付酬”的原則,給予積極參與科研、教學和管理的研究生設置教學、科研、管理助理崗位(簡稱助教、助研、助管)工作的研究生工作津貼。
●創新、傳承人才培養
開班儀式
●中藥資源管理人才研修班
2015年5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資源管理人才研修班”開班式在中國中醫科學院舉行。中國中醫科學院是研修班的主要支撐單位之一。該次研修班面向全國共招收了48名從事中藥資源普查相關工作人員,聘請國家行政主管部門領導、兩院院士、中國國內知名中藥專家和管理專家組成教學團隊。
●醫療診療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社會服務
中國中醫科學院作為中醫藥專門研究機構,發揮中醫藥優勢,曾積極參與了對口支援、健康義診、抗震救災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工作。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和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的醫務人員組成中醫醫療機構第一批抗震救災醫療隊。兩家醫院分別派出骨傷科、外科、腦外科、麻醉科等骨幹力量17人奔赴成都、德陽執行救援任務,其中有12名醫生,4名護士,望京醫院院長陳珞珈為醫療隊領隊。
●重點專科
截至2015年10月,中國中醫科學院有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醫療重點專科共計16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重點專科43個,北京市中醫管理局中醫重點專科項目11項,共完成中醫優勢病種項目106項。
中國中醫科學院醫療重點專科 | |||
---|---|---|---|
序號 | 重點專科級別 | 建設單位 | 重點專科項目名稱 |
1 | 國家衛計委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心血管科 |
2 | 國家衛計委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脾胃病科 |
3 | 國家衛計委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血液病 |
4 | 國家衛計委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肺病科 |
5 | 國家衛計委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老年病 |
6 | 國家衛計委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腫瘤科 |
7 | 國家衛計委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內分泌科 |
8 | 國家衛計委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心血管科 |
9 | 國家衛計委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風濕病科 |
10 | 國家衛計委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皮膚病科 |
11 | 國家衛計委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中醫護理 |
12 | 國家衛計委 |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 | 骨傷科 |
13 | 國家衛計委 |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 | 腎病科 |
14 | 國家衛計委 |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 | 康復科 |
15 | 國家衛計委 |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 | 脾胃病科 |
16 | 國家衛計委 | 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 | 中醫眼科 |
17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心血管科 |
18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脾胃病科 |
19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血液病 |
20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肺病科 |
21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老年病 |
22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腫瘤科 |
23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腎病科 |
24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腦病科 |
25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肝病科 |
26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皮膚病科 |
27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耳鼻喉科 |
28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重症醫學科 |
29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護理學 |
30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治未病科 |
31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腫瘤科 |
32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肛腸科 |
33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內分泌科 |
34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心血管科 |
35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風濕病科 |
36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皮膚病科 |
37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中醫護理 |
38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急診科(重症醫學科) |
39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腎病科 |
40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中醫 |
41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針灸科 |
42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肝病科 |
43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神志病科 |
44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預防保健科 |
45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 | 脾胃病科 |
46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 | 肺病科 |
47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 | 風濕病科 |
48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 | 腫瘤科 |
49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 | 腎病科 |
50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 | 康復科 |
51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 | 急診科 |
52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 | 重症醫學科 |
53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 | 臨床藥學 |
54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 | 消渴目病科 |
55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 | 目系眼病科 |
56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 | 內障眼病科 |
57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 | 外障眼病科 |
58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南區 | 脾胃病科 |
59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南區 | 內分泌科 |
60 |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兒科 |
61 |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肛腸科 |
62 |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內分泌科 |
63 |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急診科 |
64 |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 臨床藥學 |
65 |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 臨床藥學 |
66 |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 | 婦科 |
67 |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 | 針灸科 |
68 |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 | 護理專科 |
69 |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 | 中醫眼科護理 |
70 |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 | 中國中醫科學院眼科醫院 | 針灸科 |
團結、學習、求實、創新
團結,是力量的源泉,是中國中醫科學院凝聚各方力量,發展祖國中醫藥事業的保證。
學習,是指要通過閱讀、聽講、思考、研究、實驗等途徑不斷獲取知識和技能,學習使人進步。
求實,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堅持嚴謹的科研態度,理論與實際結合,做到知行合一。
創新,就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勇於探索,兼容並包,彰顯中醫特色,不斷推陳出新。
中國中醫科學院院徽
姓名 | 職務 |
王煉 | 黨委書記、副院長 |
黃璐琦 | 黨委常委、黨委委員、院長 |
王申和 | 黨委常委、黨委委員、副院長 |
楊龍會 | 黨委常委、黨委委員、副院長 |
唐旭東 | 黨委常委、黨委委員、副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