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王永炎的結果 展開

王永炎

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永炎,男,漢族,1938年9月29日出生於天津市,畢業於北京中醫學院。中醫內科學、神經內科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主要從事中醫內科醫療、教學、科學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中醫藥防治中風病與腦病的臨床與基礎研究。

1962年從北京中醫學院畢業後進入北京中醫學院東直門醫院工作,先後擔任內科副主任、醫務處主任、副院長、副教授;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至1985年擔任北京中醫學院院長;1985年至1997年擔任北京中醫藥大學腦病研究室主任、第一副校長、學位委員會主席;1997年至1998年擔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98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中醫研究院院長;2001年擔任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科技委員會主任委員;2002年擔任國家自然基金委重大計劃項目專家指導組組長;2012年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曾獲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5項,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香港求是基金會“中醫藥現代化傑出科技成就獎”。2014年10月被中國標準化協會授予“標準化終身成就獎”,成為中醫藥界首位獲此殊榮的專家。2015年1月以《我國首次對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創新性研究》獲2014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人物經歷


工作經歷

王永炎[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永炎[中國工程院院士]
1938年9月29日,王永炎出生於天津市。
1956年09月至1962年10月,就讀於北京中醫學院醫療系,並獲得學士學位。
1962年10月至1983年12月,在北京中醫學院東直門醫院工作,先後擔任內科副主任、醫務處主任、副院長、副教授。
1972年03月至1973年09月,在北京協和醫院學習神經內科、臨床腦電圖學。
1979年0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3年12月至1985年10月,擔任北京中醫學院院長、教授。
1985年10月至1997年03月,擔任北京中醫藥大學腦病研究室主任、第一副校長、學位委員會主席、教授。
1997年03月至1998年12月,擔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教授。
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8年12月至2001年03月,擔任中國中醫研究院院長。
2001年03月,擔任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科技委員會主任委員。
2002年,擔任國家自然基金委重大計劃項目專家指導組組長。
2012年06月,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2019年06月29日,王永炎院士專家工作站在榆林市中醫醫院落成。

個人作品


圖書作者名稱作品時間簡介
中醫臨床叢書王永炎2011年4月1日《中醫臨床叢書今日中醫外科》是2011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永炎。本書系統深入地論述了中醫外科22種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治療與研究進展。
中醫內科學王永炎

獲得榮譽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授予單位
1990年以來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省部一等獎5項
1997年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 
1998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何梁何利基金會
2001年中醫藥現代化傑出科技成就獎香港求是基金會
2005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2011年5月
被授予中國科協榮譽委員
2014年10月標準化終身成就獎中國標準化協會 
2016年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教育部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王永炎通過對缺血性中風系統臨床觀察,總結了證候演變、辨證治療、調攝護理的規律;針對中風病急性期痰熱證、痰熱腑實證而設計、研究的化痰通腑湯與清開靈注射液靜脈滴注療法,提高了顯效率,減輕了病殘程度;在新葯研究方面還主持研發了“痰熱清注射液”、“蓯蓉益智膠囊”、“腦栓通膠囊”等品種。在中醫藥標準化研究方面,主持了《中醫藥基本名詞術語規範化研究》、《中醫病案書寫規範》和《中醫內科常見病證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等標準化建設工作。1999年主持了國家973項目“方劑關鍵科學問題的基礎研究”,被科技部聘為首席科學家,提出了以方劑組分配伍研製現代復方中藥的新模式,在中藥現代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在中國國內外產生了較為重大的學術影響。
1999年承擔國家“973《方劑配伍規律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
王永炎
王永炎
2009年甲流爆發后,迅速組織中醫藥專家進行多次論證,總結甲流中醫證候特徵,制定並更新四版《中醫藥防治甲型流感》診療方案,為全國範圍內中醫藥及時、安全、有效應對甲流提供指導,確保了中醫藥特色與優勢的發揮。2011年12月27日針對手足口發病抬頭的趨勢,及時組織專家制定了中醫藥防治手足口方案,為中醫藥積極應對進行了充分準備。
2020年1月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方案制定提出可靠建議。
● 學術論著
根據2019年10月北京中醫藥大學心血管病研究所網站顯示,王永炎先後作為第一主編出版《臨床中醫內科學》《今日中醫臨床叢書》等12部學術專著,發表學術論文120餘篇。
● 承擔項目
截至2019年7月,王永炎先後主持中醫藥行業科研專項、WHO國際合作項目、國家973項目、863計劃等。
項目名稱項目來源
缺血性中風早期康復和避免複發中醫方案研究國家863項目
中藥上市后再評價技術規範及指導原則的研究國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撐計劃項目
中醫藥防治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與流行性乙型腦炎的臨床方案與診療規律研究國家中醫藥行業科研專項
“新醫藥學科群”研究北京市教委
“健康中國2020戰略規劃”編寫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 科研成果獎勵
截至2019年7月,王永炎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
時間項目名稱獎勵名稱
1998年臨床中醫內科學(科學專著)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1998年“中風病癥候與診斷標準”及其推廣應用研究教育部科學技術獎
2000年中醫臨床診療術語的制定與推廣湖南省科學技術獎
2003年益腎化濁法治療老年期血管性痴獃的研究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2006年中醫臨床診療術語系列標準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
2006年方劑組分配伍關鍵科學問題的基礎研究天津市科學技術獎
2014年我國首次對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創新性研究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2015年補腎益精法防治原發性骨質疏鬆症的療效機制和推廣應用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人才培養
● 教育思想
王永炎提出學歷教育、傳承教育、師帶徒培養相統一的人才培養理念,並培養了中醫藥行業第一個傳承博士后。
● 指導學生
根據2019年10月北京中醫藥大學心血管病研究所網站顯示,王永炎先後培養醫學博士48名,出站博士后23名。
● 團隊建設
王永炎注重中醫藥防治傳染病人才培養與體系建設,建立了一支中醫藥防治傳染病人才隊伍與覆蓋全國的重點研究室(基地),推動了中醫藥防治傳染病體系建設。2012年,北京市教委批准北京師範大學“新醫藥學科群”建設項目,主要用於人才培養和提高團隊水平。王永炎作為項目首席科學家,提出在“新”和“群”上下功夫,專註於高端人才培養與平台搭建。2018年,在王永炎的帶領下,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共同承擔了國家傳染病重大專項。
王永炎作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專項《方劑關鍵科學問題的基礎研究》的首席專家,他親自組織9個研究單位、共計110多名中青年骨幹參與研究,提出了以方劑組分配伍研製現代復方中藥的新模式,形成多學科、多層次人才團隊。

論文著作

主編專著12部,發表論文115篇,培養博士生51名、博士后18名。

社會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
1985年08月至2008年12月中華中醫藥學會第三、四、五屆副會長 
1986年05月至2007年11月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學會第二、三、四、五屆主任委員
1992年04月至2009年08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醫學與中藥學學科評議組第三、四、五屆成員召集人
1998年08月至2002年08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生物醫藥顧問委員會第一、二屆委員
2001年06月至2011年05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六屆、七屆常委
2003年03月至2008年0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教科文委員會委員 
2011年05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榮譽委員
國家藥典委員會第六、七屆委員、第八、九屆執委
中國中醫科學院臨床醫學基礎研究所所長
北京中醫藥大學腦病研究室主任
北京師範大學資源學院資源藥物與中藥資源研究所所長

人物評價


王永炎為中國中醫藥防治傳染病工作做著積極的貢獻。(中國工程院評)
作為中醫藥行業領軍人物,王永炎院士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在中醫臨床和科研工作上作出卓越貢獻,用自己的言行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王永炎熱愛中醫藥事業,極力倡導發揮中醫藥在突發衛生事件中重要作用,並親自組織實施,投身中醫藥應急工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