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溝

金水溝

金水,古稱郃水,發源於黃龍山的南坡紅石崖,把合陽縣分為兩半,在合陽與大荔交界的金水村口流入黃河。

金水溝位於大荔縣縣境東北邊緣,形成於合陽縣的天然界溝,是黃土高原上的典型地貌,它是經過了自然地理的鍛造而形成的,西北東南走向,溝壑縱橫,地形崎嶇,溝坡為多級台階形,梯田盤旋,深深的地漏密布其間,起伏的溝坡猶如一座座山峰,風水土塔矗立溝邊。古有泉5眼,溝底下形成清澈的水溪,匯成金水河,故名“金水溝”。

簡介


溝長10公里,深80米左右,上寬300米-1000米,下寬100米-300米。溝底植物以蘆葦為主,少許棉花、黃花菜,溝內有桃、杏、李、柿子、核桃、酸棗等果樹,少 量松樹柏樹,狼、狐狸、獾、兔、野雞竄行其間,傳說動人、空氣清新,有黃土高源上的“世外桃源”之稱。高明鎮的東白池村、東高城兩村臨溝居住,在一九七四-一九七五年間曾修水利工程,引水上塬,灌溉農田;一九八零年後水利設施逐漸被破壞,至今已無蹤影;進入二十一世紀,合陽縣境修建水壩,上游無水輸入,現水流極少,偶有養牛、雞、羊。兩村人們隔溝可聽見對面村莊人聲雞鳴,但往返之間翻溝上下一趟卻需2小時左右,現在平時少有人下溝,節假日城裡孩子回老家時遊玩的好地方。金水溝是因為金水河沖刷而成的天然大溝。這裡大樹成林,風景獨絕。每到夏天,蘆葦茂盛,野草叢生,烏鴉在崖畔“呱呱”啼叫著展翅翔飛,灰鶴、喜鵲在枝頭環繞低飛築巢,草叢之中松樹亂躥,野兔、田鼠隨處可見。前幾年,有人還看見過豺子、灰狼從溝里走過。
尤其令人叫絕的是:溝里的陰坡終年不見陽光,人跡罕至,水資源豐富,這裡便成了蟒蛇最好的棲息地。

歷史傳說


在唐朝初年,渭北大地活躍著一位聲譽很高的青年郎中,他經常穿梭於韓城與朝邑之間。有一天,他挑著行醫的擔子,一個人穿越金水溝去朝邑行醫。在溝底,他發現在干凍草叢下有一隻凍僵的小白蛇,慈悲之心頓生,“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雖說是一條小蛇,它總是一條小命。想到這兒,他用棉花裹住小蛇,放進小木箱內,繼續趕往朝邑地界。寒來暑往,不知已是幾個年頭過去!當年的小蛇在郎中的精心餵養下,已長成杴把粗的成年蟒蛇,小木箱已經放不下它了。再過金水溝時,郎中取出白蛇,依依不捨地說:“你自己逃生去吧!我不能再餵養你了。記住:不要干傷天害理的事兒。你若答應,就點三下頭。”白蛇徐徐站直身子,口吐紅色三瓣花,誠心點了三下頭,一步三回頭地離開了郎中,向金水溝深處游去。
日出日落,斗轉星移。又是三十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年輕郎中,已是一位年過半百的老郎中了。他仍挑著擔兒,穿梭於朝邑、韓城之間。有一天,他從朝邑返回韓城老家,剛到金水溝口,心裡又想起他的白蛇,不禁長嘆幾聲。這時,村裡人對他說:“老郎中,可不敢過溝呀!溝里有一條大白蟒蛇,作惡多端,已吞吃了好幾個人,你可不要白白送命!”老郎中聽了這話,不禁打顫,心底發怵:是不是他的白蛇?他下決心一定要看看。
他下到溝底,壯著膽子向前走。聽到淙淙的流水聲,看到蘆葦繁茂,沒有一點人跡,心裡不禁害怕起來。忽然,傳來一陣“呼呼”的風聲,由遠及近,只見蘆葦“嘩嘩”一下子向兩旁倒去,中間一道白光閃來。“媽呀!”只見一條巨大蟒蛇向他撲來,頭像大竹籠,身子像大木桶,眼睛則像一對大燈泡。
頓徠時,老郎中嚇得癱坐在地上。再定睛一看,這正是當年他救下的那條白蛇,白蛇也怔怔地呆在空中,不肯下口。相持了幾分鐘,老郎中慢慢地恢復了元氣,站了起來,怒喝道:“畜生!看看我是誰?你禍害百姓,作惡多端,罪當千刀萬剮!”聽到這裡,這條大蛇“啪”地一聲伏在地上。老郎中又說:“你如果還認我這個恩人,就順著我這條扁擔爬上去,扁擔縫中插著一把利刃,你自盡吧!如果不認,你就一口吞吃了我!”
白蛇聽后,猶豫了一下,又鼓起勇氣,猛地向扁擔飛了上去。鮮血頓時染紅了草地,金水河一下子變成了紅水河。老郎中含著眼淚剝了蟒蛇的皮,把肉分給了鄉親,自己把蛇膽晾乾,裝進箱子里。
據說,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門事件中,殺了他的同袍兄弟,得了失眠症。李世民由平民百姓一下子變為真龍天子,成為萬乘之君,卻還是凡夫俗子之膽,沒有變成龍膽。他便張貼告示,廣求天下郎中能人,能治此症者,賞黃金萬兩。韓城老郎中便把金水溝蟒蛇之膽獻給李世民,皇上吃了龍膽,氣血充盈,神清氣爽,正氣壓倒邪氣,安然入睡了。
老郎中分文未取,享盡天年,百歲而終。
今天我們再次進入金水溝,還是會被它那幽深的景色和神秘的故事所激動與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