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海洞鄉
石海洞鄉
石海洞鄉位於四川南部興文縣,因該縣石林、溶洞遍及17個鄉,故 有“石海洞鄉”之譽。景區東接瀘州,西通宜賓,遊客一般可 將蜀南竹海與石海洞鄉連作一個整體,兩地有公路相通,車程 僅1個小時。石海洞鄉是我國喀斯特地貌發育最完善的地區之一,地面 怪石林立,如雲南路南石林;地下溶洞縱橫,似桂林蘆笛迷宮。天下奇觀集於一地,上下相映,與竹海、恐龍、懸棺並列為川 南四絕。
位於周家鄉的神風洞面積最大,達20多萬平方米,但景觀 最為豐富的要數位於興晏鄉的天泉洞。該洞深藏在百米高的卧 虎嶺下,從下到上,共分4層,現已開放第3、第4層,共7個大 廳。底層有暗河,水中有玻璃魚。主洞長2000米,最高處達百 米,最寬處有80米,總面積81000 多平方米。洞內空氣清新,冬暖夏涼,年平均溫度13~19攝氏度,有3至4級微風。天泉洞 入口較寬,前行30 米為“穹廬大廈”,上下平整,面積12000 多平方米。過將軍石,進入長達340 米的“長廊石秀”,兩壁 布滿鐘乳石。沿石級登“雲步通幽”,進入洞心大廳。廳高大 寬敞,面積和洞口大廳相仿。“廳內兩山對峙,一澗中流,小 橋橫卧。大廳右面屋頂,有一天窗,強光射入,映照飛泉,宛 如晶瑩的珍珠,故廳名為“瀉玉流光”。大廳左側有兩個盆洞,前洞叫“石芽奇觀”,后洞叫“石林翠竹”。后洞口,有一高 大明亮的大廳,面積13000 平方米,因頂上光潔如鏡,故名“天泉明宮”。
離后洞不遠,有一碗形窪地,為天然大漏斗(一種特定的 地理現象),直徑650米,深208米,超過號稱世界第一的美國阿里西波大漏斗(直徑330米,深70米),堪稱世界一絕。193 5年,一名掉隊的紅軍小戰士,被當地反動武裝俘后拋人窪心,故人們將此地一處石岩取名為紅軍岩。
興文縣城西南蘇麻灣,有古代人懸棺,亦值得一游。
石海洞鄉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石海洞鄉風景區以喀斯特岩溶地貌為主的風景名勝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世界地質公園。位於四川宜賓市興文縣中城鎮南30公里處。因奇石林立、洞壑連襟而得名。總面積126.4平方公里,由天泉洞中心景區、九絲山景區、大壩鯢源景區、周家溝溶洞景區組成。地上、地下均由石灰岩構成,分為石林、石海、溶洞三個部分。整個景區地表奇峰林立,千姿百態;地下溶洞縱橫交錯,洞重洞,洞托洞,洞穿洞,大小溶洞相互交錯,構成龐大的地下溶洞群。
石海洞鄉風景區位於宜賓市興文縣城南的興堰、石林、周家、德勝、博望等鄉境內,景區面積136平方公里。中心景區面積14平方公里,分佈在興堰、石林兩鄉,距縣城25公里,是一個以岩溶地貌為主的景區。地表石林怪石雄峰同地下充滿幻景的龍空神洞,形成獨特風貌,故稱“石海洞鄉”。石海洞鄉是我國喀斯特地貌發育最完善的地區之一,地面怪石林立,如雲南路南石林;地下溶洞縱橫,似桂林蘆笛迷宮。天下奇觀集於一地,上下相映,與竹海、恐龍、懸棺並列為川南四絕。
九絲山景區
石海洞鄉
位於九絲山景區。在九絲城東北大寨門外,瀑布高懸絕壁,拉成長練,數里可見。
位於九絲山景區。在建武城后,與九絲山相對峙,距約10公里。興文縣舊志載,玉屏山“聳拔入雲,登 頂一望,眾山朝拱,俯視一切,燈火萬家,為建式勝覽。上有亭,今廢。碑碣大多磨滅”。玉屏山也曾是川南紅軍游擊縱隊屢戰要地。
位於九絲山景區。在建武城西,海拔1360米。昔人常登臨觀日,傳有“小峨嵋”雅稱。
位於九絲山景區。在建武城東,海拔1015米。矗立如大印,氣勢磅礴,上有白石層疊。原名"印靶山",為都掌人的軍事要寨,明萬曆初年,曾省吾奏改今名。
位於九絲山景區。在建武城東,崢嶸峭拔。形如車輦。昔為都掌人的世居之地。
位於九絲山景區。在建武城南。寨分大、二、三都都,三山鼎立,雄偉險峻。昔為都掌人的軍事據點和九絲王城的膀翼之一。酋長阿墨居住的大都都,九絲戰後,曾省吾奏改名為“都定寨”。
位於九絲山景區。在建武城東南。潭深莫測。周圍約200米。興文縣舊志載:“朝暮清瑩若鏡,卓午泛濫如潮,紅黃渾濁。潭面藤竹交橫,午前則瀰漫散布,午後則交結團聚。”早年旁有廟宇,后因地陷沒落。潭中有烏木,大可逾圍。壁間鐫有“源頭活水”四字,為明代建武游擊李棟所題。
位於九絲山景區。在建武城南。井水晶瑩碧綠,味甘美,用以烹茶,沁人心肺,素有“雷泡井中水,鹿鳴山上茶”之譽。
天泉洞景區
石海洞鄉風景
天泉洞景區是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石海洞穴群中著名的一個溶洞,形成地質年代距今約三百萬年,其空間規模和系統遊覽長度均居世界之首,在世界洞穴中享有極高聲譽,被世界地學家和探險家譽為最具科考、探險價值的絕佳洞穴。天泉洞景區溶洞和石林結合,14平方公里的石林掩蓋著26個洞穴,其中天泉洞、天梁洞、天獅洞均在10萬平方米以上,被列入全國十大洞穴系統之列。天泉洞空間高大奇偉,共5層,有12個大廳,體積達270萬立方米,居全國各大洞之首。主洞長1300多米,高約50米~100米。洞內地面乾燥,空氣清新,冬暖夏涼。開放遊覽主洞第三層、第四層,面積8.l萬平方米,分為穹廬廣廈、長廊石秀、雲步通幽等7個大廳。各大廳景觀別具一格,鍾乳、石花、石緯、石柱等組成琳琅滿目、五光十色的景緻。主洞內有寬敞的大廳,也有迂迴的幽廊。地面景區的主要景點有迎賓石、七女峰、天涯望歸人、石林翠竹、翠屏古塔、斜塔、石林疊翠、夫妻峰、龍牙觀瀑等。景區內還有都掌人古城遺址九絲山、凌霄山。天泉洞圖片
石海洞鄉
位於大壩鯢源景區。距大壩場約1公里。形成於長寧背斜下三疊統嘉江組灰岩中。源自雲南的伏流。呈
石海洞鄉
東西方向縱向延伸,長7400米,出口兩側沿途地表窪地、漏斗不很發育,在馬踏井處有一天窗可見地下河,並在中游有多處出露后又潛入地下。主要補給源為沿途灰岩露頭區的大氣降水。埋深小於100米。1978年5月20日實測出口流量為861.44升/秒。湧泉之水則是宋江源頭。水冬暖夏涼,洞中產鯢魚、細鱗魚,洞水雖時有間歇,並偶有時清時濁,真乃變化多端。過去洞口有一石板,夏天供行人納涼休息。“大躍進時代”,在洞前築壩,儲水灌溉、加工、因森林植被遭到嚴重影響水量減少。乘車可順便覽景。
斜塔
位於大壩鯢源景區四龍附近之山壁處。興晏、卜渾之水經伏流數十里後由此流出,號稱地下十里長河或地
石海洞鄉
下龍宮。洞河洞高15米,寬5-10米不規則的菱形溶洞,形成於長寧背斜南西翼下二疊統茅口組,棲霞組灰岩中,灰岩出露寬1000-3000米,地下河始於仙峰一帶,其海拔1200-1400米,向東南方向地勢逐漸降低,沿線地貌形態為石丘一窪地漸變為峰叢一窪地,灰岩露頭區的大氣降水大部分被密布的窪地、漏斗、落水洞所吸收,形成地下河,至出口全長19200米,埋深大於200米,落差770米,平均水力坡度4.4%,地下河支叉共有7條:分別為大地方、小地方、八一水庫、天泉洞最底層,海子壩、荷葉堤,這些枝叉與主管道構成一樹枝狀地下河系。主管道主縱向延伸。出口最枯流量638.35升/秒。洞內形態萬千,洞口兩旁及洞頂,倒懸的石鐘乳千奇百怪,映入水中宛如龍宮寶殿。出洞二三百米兩岸石壁如廊,石上芳草縹緲,修竹排列,水面平坦似鏡,風光秀麗,有如小山峽之縮影,甚是迷人。
位於大壩鯢源景區。一線天系地質發育,岩層破碎帶在地表水、地下水作用和重力作用下,常沿這些破碎帶作用形成的高差的絕壁峽谷地貌。沙溝一線天,是大壩鯢源景區的一個景點,是一條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大峽谷。峽谷長5公里,谷底常是乾涸的河床,一溝卵石少水流。兩山對峙入雲,高數十丈。谷壁樹多倒懸,勾藤滿樹枝,谷中綠苔點染,灌木叢生,花舞岩前難攀折,花草清香風遠播,石乳岩懸成萬狀,邃洞幽深到處連。沙溝一線天谷深如長龍,蜿蜒曲折。在距峽谷盡頭有100多米,谷寬僅2-5米,最窄處只有1.6米。盡頭處,有一“飛來石”卡在兩山石之間,溪水從下面流過。飛來石下面的幾塊巨石較規則地堆聚在一起,形似龍頭,象巨龍大 張著口,口中有一長石,形似龍舌,溪水從長石上流出。沙溝一線天在通往僰人懸棺的旅遊線上,是旅遊線上的一處天然勝景,西南師範學院曾經在這裡進行地質考察,北京電影製片廠也曾經在這裡取景,並稱讚沙溝一線天比峨眉山一線天更美、更壯觀。
馬踏井
石海洞鄉
神風洞
神龍洞
位於周家溶洞景區。該洞最神奇莫測,常年煙霧繚繞。煙霧湧出洞口,或飄浮滾動,如驚濤巨浪;或冉冉升起,形成五彩雲霞,氣象萬千。洞中陰森,寒氣逼人,洞內石柱、石筍、石鐘乳星羅棋布。洞道迂迥曲折,撲朔迷離,猶如“八陣圖”,人多望而卻步,故非勇者不敢入內。
石海洞鄉
興文石海郵資電子明信片門票採用現代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和國內最先進的電子門禁技術,以其成熟的條形碼和高科技手段,將興文石海建成一個高效、穩定、安全管理的系統,使遊客在景區得到完美的服務;同時,能使景區各級管理能夠及時、準確、完整地採集各景點和服務機構的原始數據,進行匯總、統計和科學分析,實現網路互聯、信息共享;景區決策層和相關職能部門能全面、及時、準確地掌握整個景區的所有狀況,便於合理調度和分配資源,改善興文石海洞鄉景區硬體設施與軟體建設,提升石海景區服務形象。
郵資明信片是由中國郵政統一發行,通過中國郵政的強大的郵政網路,可以擴展興文石海在海內外的知名度,並以郵政獨有的網路、宣傳優勢以及郵資明信片深厚的文化內涵,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
郵資電子明信片門票改變了傳統的旅遊門票只有單純付費憑證的作用,通過遊客購買門票后既可以向親朋好友寄遞問候,聯絡感情,又達到了宣傳旅遊景區的效果,同時設計精美、小巧玲瓏,即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又作為郵資憑證、書籤、賀卡進行收藏,這樣可以讓遊客使用之後不會輕易丟棄的環保功能,有效的提升景區的文化品位和檔次,為實現興文石海旅遊產業的全面升級做出貢獻。
該系統的投入運行在川南片區的旅遊景區內屬首家建成的數字化管理系統的景區,標誌著興文石海風景名勝區已進入了數字化管理時代。
石海洞鄉
2005年2月1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法國巴黎舉行第二屆世界地質公園專家評審大會。以7票通過正式成為了第二批世界地質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