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顆粒劑

中藥顆粒劑

中藥顆粒劑是在湯劑和糖漿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劑型。它開始出現於70年代,由於輔料中蔗糖佔有相當的比例,又被稱為干糖漿。後由於出現了塊狀型式但與顆粒劑一樣可沖服,故又稱為沖劑。該劑型攜帶服用方便,在80年代的中藥工業生產中曾以年遞增41.9%的速度發展。1995版中國藥典將1990年版“沖劑”重新定義為“顆粒劑”,使顆粒劑定義更為科學化。

概況


中藥顆粒劑最初多含藥材細粉,工藝多憑經驗而定。隨著製劑質量要求的提高,制粒新設備的引入,新輔料的發掘和應用,中藥顆粒劑的製備無論從提取工藝,成型工藝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如揮髮油的保存利用了包合技術,精製工藝採用高速離心技術、絮凝澄清技術、超濾技術,制粒工藝運用流化制粒技術,噴霧乾燥乾粉制粒技術等。
中藥顆粒劑是近些年中藥飲片改革的一個產物。幾千年來,中藥的服藥方法以湯劑為主,湯劑的基礎是中藥飲片。飲片對於臨床中藥調劑來說,相比丸、散,膏、丹等中藥傳統劑型要方便的多,因其能適合中醫辨證論治,隨證加減,吸收快,作用強而久用不衰。但隨著西方藥物的進入,眾多製劑的出現,中藥材飲片越來越暴露出它的弱點和不足。近年的調查資料顯示,越來越多的人不喜歡原始飲片煎煮的湯藥,全國中藥飲片產量正以14%~28%的速度遞減。鑒於現狀,早在80年代就引起我國衛生行政主管部門領導及藥學工作者的重視,明確指示對中藥材飲片要進行研究改革。十幾年來,國內不少醫藥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且取得了一定成果。

研究現狀


“中藥顆粒劑”是中藥飲片加工炮製工藝及劑型改革研究的進展,是依據中醫藥理論和臨床應用需要,而對中藥材及中藥材飲片進行特殊加工的一種便於攜帶和服用的療效顯著提高的新劑型。
中藥湯劑在古代有“口父咀塊”,即將藥材以口咬碎成為大小適宜的形狀,以利煎煮時“藥力同出”。後來發展為重器搗碎或刀具切挫為適宜形狀物,後代發展為粗末和細粉,即將藥物製成粗末煎煮去渣留湯服用或將藥物製成細粉,加水煎煮后連湯和粉服用。后又發展為飲片,即將中藥材加工炮製成一定長短、厚薄的片、段、絲、塊等形狀供湯劑使用,一直沿用至今。20世紀50年代,飲片湯劑的改革有過一段高峰,有人把一味味中藥飲片製成水劑,加入防腐劑,調配時依據醫生處方,把幾種單味水劑混合在一起,配製成合劑,供患者隨時服用。此種水劑,也即今日中藥濃縮顆粒劑之前身或雛形。80年代初開始,中藥顆粒飲片的研究又掀起了高潮,大體有這麼幾種類型:一類是“中藥顆粒型飲片”,或稱中藥“飲片顆粒”“粉劑”“煮散”。即將中藥材凈選除雜后乾燥,由過去的切制規格現粉碎成一定粒度的顆粒或粗末,經乾燥滅菌,然後用濾紙按不同規格包裝,供臨床調配入葯。目前這種類型的主要產品是“單味顆粒型飲片”、“復方飲片顆粒劑”、“梅毒中藥顆粒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