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張力

革命的張力

革命的張力("大革命"前後新文學知識分子的歷史處境與思想探求),作者程凱。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圖書。

內容簡介


大革命前後,“五四”一代文學家、新青年普遍經歷了從文學到政治的衝擊與轉變。這一過程不能單向化約為他們被政治吞沒、異化。畢竟,新文化運動展開的過程就是其變質與蛻變的過程,正是新文化自身的危機導致了新文化群體從棄絕現實政治轉向萌發新的政治意識,創造新的政治實踐。然而,"國民革命"蘊含的矛盾最終導致“大革命”失敗,並逆向激發了思想文化領域內再一次革命性反思。這新一輪左翼思想革命表面訴諸對“五四”的顛覆卻暗含對“五四”方式的繼承與深化,即重新批判、定義各種文化、政治、社會、歷史、價值觀念,打造新的主體形態,來為新的政治實踐奠定基礎。本書力圖把這一時期的文化實踐與政治實踐放在一個相互交織、充滿張力的框架中加以考察--兩者有分有合,互為前提和限度,互相生髮與制約--由此試圖探求中國革命進程中文化與政治的辯證展開邏輯。在新文學史主脈論題的“重新研究”中,本書堪稱代表。

作者簡介


程凱,1993—2004年就讀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已出版專著《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知識體系的構建--文學理論教材與教學的歷史沿革》(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曾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學刊》、《現代中國》、《文化縱橫》、《讀書》、《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人間思想》(台)、《現代思想》(日)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從文學家到革命文學家
創造社文學夢的碰壁與新覺悟—
政治性言論的資源與出發點—
對文學的檢討與新文藝觀—
赴廣州:出路抑或畏途
第二章 文學與政治的交錯
沈雁冰進入文學與革命的路徑—
社會改造語境下的文學主張—
從血淚文學到革命的文學:關於文學與革命的初步想象--
實際工作者對新文學的批評:革命人與革命文—
尋找革命文學的內在立場:社會價值與文學價值的中介—
新俄文化的直接經驗:召喚無產階級文化—
《論無產階級藝術》:波格丹諾夫理論的轉述與改寫—
五卅風暴:新的現實與新的意識起點
第三章 1925、1926年北京新文化言論界:再造思想革命的起點與終點
從首都革命到三一八慘案:五四時代的終結—
北京政變、溥儀出宮與反思民國:新文化言論界復興的歷史契機、面向及其困境—
政治與法理、雪恥與御辱:圍繞五卅事件呈現的新文化思想界之分歧—
黨派性言論的確立:反思學生運動與思想革命的路徑分歧—
告別北京
第四章 廣州事情 廣州的進步與落後—
從廣東大學文科風潮到革命人—
廣州右傾和郁達夫對革命"的批判—
成仿吾的理論準備:檢討趣味—
《兩地書》中所見的革命觀察—
魯迅在廣州:革命與文學以及革命青年的魯迅論
第五章 武漢左派政權下的革命文化、無產階級文化言論
革命文學歷史書寫原則的檢查:歷史性敘述的出現及其限度—
武漢時期的形成—
建設革命文化一個官方口號提出的契機與內含—
武漢的輿論環境與革命文藝的初步討論—
檢討新文化:從推崇民眾藝術到批判資產階級藝術—
世代交替:創造無產階級文化園地
武漢時期的終結以及它為什麼在歷史中被遮蔽—
分共之後:摘掉國民革命的帽子?
第六章 當還是不當留聲機器與革命思想的更生
新文學知識分子的尷尬:從政治領域回到文藝領域--
當一個留聲機器:命題的提出及其歷史指向--
不當一個留聲機器:革命的另一種理解和路徑—
批評資本主義與知識階級的轉向—
意識鬥爭理論與現實革命的碰撞
第七章 硬譯與魯迅的論戰層面
在正確立場之外:如何定位魯迅在論戰中的位置—
從直譯"到硬譯:文化改造立場的延續—
作為報復的硬譯與無產階級文學論:主體改造理論的顛覆與深化
第八章 小資產階級文藝的出路與革命的出路
寫小資產階級與反思無產階級革命路線—
不同位置、立場上的小資產階級觀—
觀念與個人的出路
結語 理解左翼文化運動"
參考書目 後記

叢書信息


批評理論與文學研究叢書 (共3冊), 這套叢書還有 《改革時代的中國現代主義》,《全球化與文化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