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機構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輔助機構
國際能源機構亦稱“國際能源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輔助機構之一。1974年11月成立。現有成員國30個,即:愛爾蘭、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丹麥、聯邦德國、荷蘭、加拿大、盧森堡、美國、挪威、葡萄牙、日本、瑞典、瑞士、土耳其西班牙、希臘、紐西蘭、義大利、英國。總部設在法國巴黎。它的宗旨是:協調各成員國的能源政策,減少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在石油供應短缺時建立分攤石油消費制度,促進石油生產國與石油消費國之間的對話與合作。最高權力機構為理事會,由成員國部長或其他高級官員1人組成。秘書處負責處理日常事務。該機構實質上是與第三世界產油國相對抗的一個石油消費國的國際組織。自成立以來,在石油市場、節能、新能源的開發利用等方面一直採取共同對策。
【】(甲寅)召石油消費議,決源協調組指導協調源。,濟合展組織各巴黎建際源構決。,舉首議,簽署《際源構協議》,始臨。該協議式效。
國際能源機構總部
【】巴黎。
《石油市場月報》(Monthly OilMarket Report);《油氣統計季報》(Quarterly OilGas Statistics);《能源價格與稅收》(Energy Pricesand Taxes);《油氣信息》(Gasand OilInformation);《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亞洲電學研究》(Asia Electricity Study),1997年3月出版;《1995年煤炭報告》(CoalInformation l995)。均為英文版。
國際能源署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結構中一個獨立的機構,其總部設在巴黎。理事會負責通過決議,每一個成員國的能源部門都在理事會中派有代表,由政府高級官員擔任。
一些重要的問題常常提交給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國際能源機構的代表團討論,代表團的成員是這些國家對外政策和能源部門的代表。業務管理則由國際能源機構秘書處負責,秘書處收集、分析信息,評估成員國的能源政策,編製預測報告,進行研究,並就能源領域的一些特別問題向成員國政府提供建議。秘書處由管理委員會任命的執行總裁領導,現任的執行總裁是法國人克勞德·曼德爾。
常設部門和專門委員會有長期合作與政策研究部、能源研究和技術委員會、緊急情況部、石油市場部和非成員國辦公室。這些部門由成員國能源領域的專家組成,並在國際能源機構框架內進行活動。
國際能源機構實際活動的特點是,在國際能源機構框架下的集體能源安全體系中,跨政府的調節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能源安全被理解為“與合理價格相應的能源供給”。國際能源機構集體能源安全體系建立在國家間相互協調的原則基礎上。1974年關於《國際能源綱要》的協議對這些原則作了詳細規定。按照這些原則,國際能源機構的成員國必須擁有不少於90天石油凈進口額的石油儲備;此外,必須限制消費,在出現大規模供應中斷的情況下,國際能源機構成員國必須動用儲備,與其他成員國分享石油儲備。依據《國際能源綱要》中所規定的義務,每一個國家制定本國的石油儲備和管理制度,本國公司和國際公司參與這些機制的運行。歐盟在自身的框架內也建立了應對供應中斷的反應體系,這一體系不但規定建立原油儲備,而且還要求建立90天的主要石油產品儲備。許多國家實際上擁有超過90天的儲備。
油價漲漫畫
當一個或幾個成員國的石油供應短缺,並且供給不足超過普通消費的7%時,可以啟動國際能源機構石油儲備再分配體系。根據義務,現有的石油儲備按照一定的方案在承受損失的國家間重新分配。除了從儲備體系中供應石油以外,還規定要降低石油消費水平,並定量分配石油消費。
如果出現更大規模供應中斷的威脅,石油再分配應由國際能源機構執行總裁加以管制,執行總裁在國際能源機構秘書處和工業供應協商部門的配合下開展活動。國際能源機構每一個成員國都有專門的國家主管部門,負責對石油儲備再分配進行內部調節。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率先倡議建立發達國家能源消費國組織,以制衡石油輸出國組織,並對國際能源政策進行協商。1973—1974年,阿拉伯國家針對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採取了石油禁運政策,導致西方出現了能源危機,這場危機加速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之間在集體能源安全體系方面的聯合。而美國國務院在參考各種構想后制定了聯合的原則。該原則首先是依據美國國際石油問題領域的著名專家W·列維的“水平”合作構想制定的。根據“水平”合作構想,計劃建立能源消費國集團,使之不僅能夠對抗歐佩克,還可以影響世界石油市場,從而保護自身的利益。美國在該集團中應發揮主導作用,而著名的“七姐妹”在整個西方國家能源供應體系中保持著自己的重要地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是創建國際能源機構的積極擁護者,在各種不同的外交會議中以及與日本和一些西歐國家的外交談判中,他始終堅持建立能源消費國組織的美國方案。
美國方案的主要反對者是日本、法國和其他一些西歐國家。這些國家支持在發揮聯合國主導作用的前提下,將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聯合在一起,建立世界能源組織的設想。法國認為,根據“垂直”合作構想,把西方國家聯合起來是合理的。這個構想要求發展與石油輸出國之間的雙邊關係,其中包括發展歐洲共同體—阿拉伯國家之間的關係。按照這一構想,“七姐妹”在石油供應方面所起的作用縮小,非英美跨國公司的作用加大,能源消費國和生產國之間的金融和經濟技術合作得到發展,也不再需要美國的中介作用。儘管情況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美國、日本和歐盟國家在許多國際能源政策問題上的分歧仍然存在。
1974年2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外交部長會議在華盛頓召開。這次會議總結了以往的艱難複雜的談判,通過了組建能源協調小組以制定國際能源綱要的決議。1974年11月,國際能源機構正式宣布成立。法國最初拒絕參加,但後來還是加入了這個機構。國際能源機構的成員國有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丹麥、芬蘭、德國、希臘、英國、匈牙利、愛爾蘭、日本、盧森堡、荷蘭、紐西蘭、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美國。波蘭、捷克和韓國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成員國,也打算加入國際能源機構。此外,墨西哥在1994年加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之後,一直與國際能源機構保持著密切的聯繫。
國際能源機構執行主任芒迪
從1974年起,國際能源機構成員國經濟中的能源消耗量水平降低了32%,石油消耗量降低80%,而一次能源的自我保障水平從63%增加到73%。
在國家之間石油儲備再分配體系的發展過程中,國際能源機構制定了補充措施,對石油供應不足進行補償,降低石油消費水平,利用其他一次性能源,增加本地生產能力,限制一些公司購買一次能源的投機活動,這一體系在70年代和80年代發揮了有效的作用。在1990—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時期,國際能源機構成員國取得了最大的成功。當時這些國家從本國的石油儲備中向世界市場大量“拋出”石油,並採取了其他措施,在必要的限度內滿足了需求。此外,國際能源機構與許多歐佩克國家——首先是與沙烏地阿拉伯的合作卓有成效。因此,儘管伊拉克和科威特的石油供應大幅度減少,但石油價格仍然維持在原有水平,西方國家自身也沒有受到供應減少的影響。在上述危機過程中,石油短缺並沒有高於所限的門檻,因此,無需完全啟動集體能源安全體系。
國家之間石油再分配體系常常在運作過程中進行檢驗。運作測試時,需要模仿石油供應大規模中斷的情景。除軍事行動和政治行動所引起的中斷以外,還可能出現因巨大的生態災難所引起的供應中斷,例如,由於巨型油輪碰撞導致的海峽封閉,輸油管道事故等等。在這些情況下,每個國家都制定了支持石油供應的措施。
由於預計的歐佩克石油供應份額趨增,特別是波斯灣的石油供應增加,避免在21世紀初再次發生能源危機,根據美國的倡議,在國際能源機構的框架內對一些建議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歐盟國家天然氣的供應中斷也會產生消極的影響。為清除這些影響而採取的一整套措施是能源安全的另一個內容。在國際能源機構框架內,正在研究有關這一方面的構想原則和組織原則。能源來源的多樣化以及提高動力設備的效率是加強國際能源機構成員國能源安全的總體趨勢,1976年通過的《長期合作綱要》就反映了這一點。
在分析國際能源機構其他方面的活動時,必須看到《成員國能源政策年鑒》和《成員國計劃》的意義。在長期合作綱要框架內,這些年鑒和計劃是必需的。
國際能源機構成員國定期向秘書處提交有關本國能源市場狀況的最新資料。其他成員國派遣專家組赴該國研究能源政策中的關鍵內容。專家組對獲得的信息進行評估,與國際能源機構的共同任務加以比較,在出版的年鑒中提出建議。這些年鑒與總報告共同公布,總報告在全球背景下對能源領域的局勢進行分析。長期合作戰略要求發展不同來源的能源,鞏固電力在國際能源機構成員國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提高能源效益以及能源的生態性。
常設性石油市場部門追蹤世界石油市場的發展態勢,以便幫助成員國快速有效地對市場條件的變化做出反應。該部門與緊急情況部門密切合作,制定石油供應中斷的應急計劃。國際能源機構成員國政府和石油公司也為國際能源機構提供一些信息。
根據這些信息,國際能源機構得以追蹤石油市場狀況。這些信息可以分為世界石油生產、石油進出口、石油儲備規模及其變化、石油消費、世界海洋石油儲量、石油煉製過程、國際石油和石油產品貿易等等。大部分信息在石油市場狀況月度上發布。
隨著天然氣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逐漸加大,國際能源機構更加重視天然氣市場的發展前景。它不僅舉辦了專門討論天然氣問題的會議,還準備研究國際能源機構成員國和其他國家的天然氣政策。保障歐盟國家和日本天然氣供應安全性問題也引起了特別的關注。國際能源機構還制定相應的評估和分析方法,對天然氣長期供應安全性的技術、經濟和政治方面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評估。
另外,國際能源機構還重視世界能源中的全球問題。例如,國際能源機構積極參與了籌備和舉辦“八國集團”能源部長會晤。1998年4月的會晤由俄羅斯倡議在莫斯科舉行。在能源生產國與消費國全球對話的框架內,國際能源機構越來越頻繁地成為各種活動的組織者。此外,國際能源機構對世界能源生態問題也表現出了更多的關注。
國際能源機構重視同一些沒有加入國際能源機構的國家發展關係。未加入國際能源機構的“非成員國辦公室”關注全世界能源消費國和生產國的事態發展,特別是波斯灣地區的國家以及裏海—黑海地區國家的事態發展。1996—1998年,該機構出台了關於伊拉克石油天然氣部門的分析報告,同時還制定了關於裏海—黑海地區石油和天然氣開採及運輸問題的分析報告。
國際能源機構還對中東歐和獨聯體的能源局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起草了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烏克蘭以及黑海地區國家能源狀況的報告。國際能源機構還積極參與某些形式的多邊合作,如能源憲章會議框架內的談判以及每年舉行的國際能源會議。
亞太地區的能源需求迅猛增長。因此,國際能源機構主要同中國、韓國這樣的國家發展關係,韓國積極保持與國際能源機構的合作。1993年發布了國際能源機構關於韓國能源部門的報告,1997年發布了關於中國能源部門的報告。國際能源機構參加亞太經合組織能源小組的各種會議。在其他一些國家中,國際能源機構主要關注南非、以色列、烏克蘭以及獨聯體的一些擁有豐富資源的國家。
俄羅斯對國際能源機構的主要需求與其自身的戰略方針有關。俄羅斯的方針是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使俄羅斯能源工業融入工業發達國家能源基礎設施的體系中,並加入到國際能源機構成員國能源集體安全體系中。
而且,國際能源機構擁有制定和實施共同能源政策的豐富經驗,同時,在開發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生態性以及節能領域還擁有技術和組織訣竅。俄羅斯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大國在與國際能源機構發展合作的同時,還注意與石油輸出國的一些國際性合作組織之間的相互配合。
美國在國際能源機構中發揮主導作用。但美國有時會試圖利用國際能源機構來實現本國的外交目標。根據美國的倡議,國際能源機構在1996—1997年試圖參與解決裏海問題(包括裏海法律地位問題)。這完全不符合俄羅斯的利益,因為這可能導致該問題的國際化。
將節油進行到底
國際能源機構燃料電池車
2.法律效果。雖然《國際能源綱領協議》為各成員國創設了國際義務,但是它並不能直接在各成員國適用。因此,《國際能源綱領協議》第66條“協議的執行”明確規定:“每個參加國應採取必要的措施,包括各種必要的立法措施以履行這一協議和理事會的決定。”實際上,這一規定要求各成員國在正式同意受該協議約束之前應制定相應的執行措施。另外,這一規定還進一步確定了該協議起草者的意圖,即在各成員國國內,該協議並不能直接拘束公司、其他實體或個人,它需要國內層面的執行措施才能對它們產生法律約束力。
3.生效。根據《國際能源綱領協議》第67條第2款的規定,當擁有“累計投票權”不少於60%的至少六個國家交存批准書或加入書後的第十天,該協議應對這些國家生效。1976年1月9日,加拿大、丹麥、聯邦德國、愛爾蘭、日本、盧森堡、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國和美國等11國交存批准書後,這11國的累計投票權達到了121,超過了累計投票權總數的60%,於是該協議第67條第2款規定的生效條件完全滿足。因此,1月19日,《國際能源綱領協議》正式生效。
4.加入。關於加入《國際能源綱領協議》的問題,該協議第71條第1款做了如下規定:“此協議應對能夠並願意滿足本綱領要求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任何成員國開放加入。”
5.解釋。《國際能源綱領協議》沒有對該協議的解釋方法做任何說明。有學者認為,“國際能源機構的解釋問題,更多地應以政治手段而不是嚴格地按照法律方法來解決。”在《國際能源綱領協議》本身沒有對解釋規則做出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國際法上的一般解釋規則應該能夠適用於該協議的解釋問題。
國際能源機構三菱汽車電動汽車
根據取得成員資格程序上的不同,國際能源機構的成員可以分為簽署國和加入國。
國際能源機構下調全球原油需求增長預測
(2)加入國。理事會應依多數決定任何加入申請。”迄今,已有13國通過加入的方式成為了國際能源機構的成員,如紐西蘭(1977年)、希臘(1977年)、挪威(1974)、澳大利亞(1979年)、葡萄牙(1981年)、芬蘭和法國(1992年)、匈牙利(1997年)、韓國和捷克(2001年)、斯洛伐克(2007)、波蘭(2008)、愛沙尼亞(2014)。
國際能源機構預測2030年全球能源需求將猛增
按照《國際能源綱領協議》第50條第1款的規定,理事會“由各成員國的能源部長或高級官員為代表的一名或一名以上代表組成”。理事會由煤炭工業顧問委員會和石油工業顧問委員會協助工作。理事會依多數選出自己的主席和副主席。理事會主席的作用為,和國際能源機構的執行主任一起,制定政策和承擔該機構的組織領導工作,充當理事會的主要公共代言人,完成理事會委託的各項工作和組織會議等。
理事會為國際能源機構的最高權力機關。理事會的職權主要包括:制定國際能源機構的政策,確立成員國的義務,協調該機構內部各機關的工作,批准新成員的加入和發展對外關係;任命國際能源機構的執行主任,通過年度工作計劃和機構的預算;做出為該機構本身的職能所必需的決定和建議;對有關國際能源形勢的發展,包括任何成員國或其他國家的石油供應問題及其對經濟和金融的影響,進行定期審議和採取適當的行動。不過,在履行最後一項職責時,理事會還應顧及對整個經濟和金融問題負責的有關國際組織的職權和活動。
管理委員會由各成員國的主要代表一人或一人以上組成。理事會設立了以下三個常設的委員會;非成員國家委員會、能源研究和技術委員會以及預算和支出委員會。每個委員會都享有建立該委員會的理事會決定所賦予的許可權。
管理委員會是理事會的執行機構。它應履行《國際能源綱領協議》所賦予的職責和由理事會所委派的任何其他職責。管理委員會可以就該協議範圍內的任何事項進行檢查並向理事會提出建議,還可以應任何會員國的請求召開會議。管理委員會依多數選出自己的主席和副主席。
國際能源署建立了四個常設小組:緊急情況常設小組、石油市場常設小組、長期合作常設小組、與石油生產國和其他石油消費國關係常設小組。每個常設小組由各成員國的政府代表一人或一人以上組成。每個常設小組的主席和副主席由管理委員會依多數選出。常設小組還設立了眾多的輔助機關。常設小組的主要職權是為理事會準備報告、提出建議。
具體而言,各常設小組應履行《國際能源綱領協議》為其規定的各自的職責(緊急情況常設小組的職責規定在該協議第1章至第5章及其附錄、石油市場常設小組在第5章至第6章、長期合作常設小組在第7章、與石油生產國和其他石油消費國關係常設小組在第8章),執行由理事會所委派的任何其他任務,審議《國際能源綱領協議》為其規定的各自範圍內的任何事項並向管理委員會報告。此外,各常設小組還可以就其職權範圍內的任何事項同石油公司進行協商(長期合作常設小組除外)。
秘書處由執行主任和一些必要的公務員組成,大約有140人,均來自成員國。執行主任由理事會任命,但任期並不固定。秘書處包括五個辦公室:經濟、統計和情報系統辦公室,石油市場和緊急防備辦公室,長期合作和政策分析辦公室,非成員國家辦公室,能源技術和研究與發展辦公室。
秘書處的建立及其運作是由理事會依多數所做出一切必要的決定來進行的。秘書處應履行《國際能源綱領協議》所規定的職責和由理事會所委派的任何其他職責。執行主任和秘書處的公務員在履行其職責時,並不代表其本國,而應對國際能源機構負責並向該機構的有關機關報告。
值得注意的是,理事會還設立了“國際能源署爭端解決中心”。它負責以仲裁的方式解決石油買賣雙方之間的爭端,或者在執行緊急石油分享計劃期間因石油供應交易而引起的石油交換方之間的爭端。其管轄權來源於有關當事方提交的明確接受其管轄的聲明。爭端解決中心的仲裁程序規則,與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和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中心的相關規則類似。
“國際能源署最重要的特徵之一就是它的表決制度。”國際能源機構成員國的投票權由兩部分組成:基本投票權和石油消費投票權,兩者相加即為該國的最終累計投票權。按照《國際能源綱領協議》的規定,每個成員國有3個基本投票權,而石油消費投票權則是基於1973年的石油消費量和有關該機構作為一個整體的石油消費的百分比。例如,美國的石油消費投票權為44、日本為14、德國為8、英國和法國均為6、義大利和加拿大均為4。根據《國際能源綱領協議》第61、62條的規定,理事會有以下四種不同的表決方式:全體一致、簡單多數以及兩種情況下的特定多數。《國際能源綱領協議》規定,對於行動計劃的管理、預算、程序問題和建議等事項的決定,以簡單多數通過;對於所有其他事項的決定,特別是對成員國施加該協議所沒有規定的新義務的決定,應以全體一致的方式做出(全體一致是指出席並參加投票的成員國的一致,成員國的棄權不應視為投票);而特定多數則要求達到累計投票權總數的60%和基本投票權的50%(另外一種情況基本投票權則是57%),它們主要適用於有關的緊急機制。不過,在國際能源機構的實踐中,理事會在很多情況下都是以協商一致的方式進行表決的。
建立應急機制的目的是降低成員國在石油供應短缺時的脆弱性,以減輕成員國的損失。為此,國際能源機構責成各成員國:
(1)履行“緊急儲備義務”,即要求各成員國保持一定數量的石油庫存,即不低於其90天石油進口量的石油存量。
(2)採取“應急石油需求限制措施”,即如果面臨石油供應短缺7%,那麼最終的石油消費總量與頭年相比必須減少7%;如果面臨石油供應短缺12%以上,那麼最終的石油消費總量必須減少10%。這一機制還包含了“緊急儲備消耗義務”。
(3)執行“緊急石油分享計劃”,即當某個或某些成員國的石油供應短缺7%或以上時,理事會可做出決定,是否執行石油分享計劃;各成員國根據相互協議採取分享石油庫存、限制原油消耗、向市場拋售庫存等措施。
“國際石油市場的情報系統”主要是為了補充“應急機制”。按照《國際能源綱領協議》第27條至第31條的規定,成員國應定期地向秘書處報告各自管轄範圍內石油公司的所有情況,包括公司財務、資本投資、原油成本等。“石油市場常設小組”把各成員國的報告集中后再與石油公司協商,然後,由管理委員會呈送給理事會以便做出必要的決定。
“與石油公司的協商機制”主要是由“石油市場常設小組”通過與石油公司的個別協商,獲取上述情報系統不能得到的信息;“石油市場常設小組”再向理事會報告並提出適當的合作行動的建議。
在加強長期合作計劃方面,國際能源機構採取了加強能源供應的安全,促進全球能源市場穩定,在能源保存上合作,加速代替能源的發展,建立新能源技術的研究與發展,改革各國在能源供應方面立法上和行政上的障礙等措施;對能源與環境的關係採取應有的行動,如限制汽車、工廠和燃煤的火力發電廠的排放物,對較乾淨的燃料進行研究。國際能源機構還定期對世界能源前景做出預測,供全世界參考。
宣言要求發展以下幾個領域的合作:能源節約和能源效益,能源勘探和開採,替代能源利用以及建立新的能源企業等。1995年,國際能源機構和俄羅斯的專家共同擬定了《俄羅斯能源概要》。概要中包含的建議和結論對俄羅斯能源部門推行市場化改革做出了一定貢獻。這些建議和結論包含著充分而又可靠的基本信息,從而有利於國際能源機構成員國在發展與俄羅斯能源合作時正確決策。
俄羅斯與國際能源機構之間的合作相當活躍。1995—1997年,雙方針對提高能源效益、能源節約、統計、新工藝、外國投資者在俄羅斯能源部門中的前景以及能源安全等問題,共同舉行了一系列的交流活動。1998年,國際能源機構與俄羅斯簽署了《在1999—2000年進一步合作的備忘錄》。該備忘錄規定了幾個大型合作的實施計劃。2002年國際能源機構公布了《關於俄羅斯能源政策的分析報告》。該報告由國際能源機構和俄羅斯的專家共同制定。與1995年的報告不同,新報告是依據國際能源機構的標準加以制定,反映了1995年至2001年俄羅斯能源工業市場化改革的實況。
1994年,俄羅斯與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簽署了合作宣言,並認為加入該組織將為俄羅斯發展與國際能源機構的合作提供新動力。眾所周知,在1996年,俄羅斯聯邦就已經正式申請加入該組織。然而,只有在世界貿易組織接納俄羅斯之後,俄羅斯才可能加入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儘管如此,繼續發展與國際能源機構的關係仍然符合俄羅斯的利益。
1994年7月,俄羅斯聯邦政府和國際能源機構在莫斯科簽署了《能源領域合作的共同宣言》。該《宣言》正式確立了俄羅斯和國際能源機構進行合作的基礎。根據共同宣言,俄羅斯外交部代表俄方,全面協調與國際能源機構的合作。
國際能源機構2008年11月12日正式發表的《2008年世界能源展望》報告呼籲石油產業加大投資,以適應未來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斷增加。
報告對全球800個油田衰退狀況的調查顯示,隨著油田的老化,它們產量的下滑速度將加快,那些已經過了產油高峰期的油田每年減產6.7%,預計到2030年減產幅度將達到8.6%。報告認為,到2015年,全球日均原油開採能力應該增加3000萬桶。屆時,全球有可能面臨因投資不足而導致的原油供應短缺。報告估計,至2028年,全球需要超過26萬億美元投資,才能確保足夠的原油供應。這一投資規模比2007年該報告的預測多出4萬億美元。
報告還預測,到2030年,歐佩克的石油產量將佔到全球總產量的51%。而歐佩克以外多數產油國的石油生產能力將在2030年之前達到頂峰。
國際能源機構13日還警告稱,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增幅將在2023年內首次接近負值,因全球經濟問題大幅削弱了能源消費。與前幾個月不同的是,國際能源機構首次大幅下調了新興市場的石油需求預期,而這些地區佔據了全球能源消費增幅的絕大部分。這些國家2009年的日需求預期被下調了26萬桶。
總部設在巴黎的國際能源機構2008年11月13日公布的最新石油月報下調了今明兩年全球原油需求量。該機構認為,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是下調原油需求量的主要原因。
國際能源機構預計,今明兩年的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將分別為8620萬桶和8650萬桶,比前一個月的預測需求量分別下調了30萬桶和70萬桶。該機構解釋說,下調原油需求量的主要依據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大幅下調了全球經濟增長預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1月6日預計,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僅為2.2%,比前一個月的預期增速下調約0.75個百分點。其中發達經濟體的經濟明將出現0.3%的負增長,而一個月前的預測為增長0.5%。
國際能源機構預計,由於北美和亞太地區經濟環境惡化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經濟將出現衰退。
該機構同時表示,總體來說,全球原油需求量今明兩年仍將保持增長,08年和09年將分別增長0.1%和0.4%。
泰國能源部與國際能源機構(IEA)合作,制定促進電力生產燃料使用計劃,尋找其它燃料代替天然氣發電,保證供應穩定。IEA預計國際原油價格未來3-4年處在將下滑趨勢。
能源部長普披隆在“東盟未來能源選擇”座談會後表示,東盟合作推廣替代能源,確保東盟各國能源信心,選擇替代能源需要注意環境保護、生產成本、效能。座談會上還交流國際能源信息、標準,泰國促進能源宗旨是成為東盟地區電力發展中心,2008年泰國70%的發電站為天然氣火力發電站,因此擬定計劃,尋找其它燃料代替天然氣,如煤炭、核能。
能源部已僱用美國1家公司作為核能開發顧問,先期投入研究經費1億8,000萬銖,從10月份開始展開研究分析工作,預計耗時20個月。
工作主要研究核電站的可行性、成本、經濟效益、修建地址、環境保護、安全措施、技術及設備。08年美國擁有104座核能電站,占電力系統29%;法國58座,占電力系統的78%。
IEA副主任威廉表示,此次與泰國能源部合作,是因為會議討論取得共識,重視東盟未來電力需求。08年東盟各國間已在能源合作上取得進展,有必要促進各方進一步加強合作。IEA將提供煤炭、核能開發運用技術支持。
因為美國經濟問題,國際原油價格處在下滑階段,原油需求不像以往般高,全球日需求約為8,680萬桶,預計明年日需求增加120-130萬桶,增幅1%。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以外的國家加大產量,08年日產量增長58萬桶,09年每日提高156萬桶,所以供給能滿足需求。
自然災害問題應該不會影響油價,相信油價持續呈下滑趨勢,每桶價格100美元仍過高,等待美國經濟復甦后,市場需求將恢復正常水平,不過估計要到2012-2013年。
泰國能源政策辦事處副主任崇力指出,能源部正在討論修改新的電力發展規劃,因為08年電力需求低於預期,向寮國購電計劃進展緩慢、以及液化天然氣購買項目不明確。估計今後將加大促進使用煤炭發電,同時加快核能電站的可行性研究分析。
該機構於1996年10月開始與中國建立聯繫,它認為和中國應當在許多領域加強合作,包括有效利用能源等方面,並邀請中國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葉青以觀察員身份參加於1997年5月22~23日在巴黎召開的該機構部長級理事會會議。葉青在會上發言指出:改革開放是中國的國策,中國將一如既往鼓勵和支持中國能源行業擴大對外開放,對外合作方式將靈活多樣,中國能源對外開放的重點是發展電力,開採石油、天然氣和煤炭,以及節約能源、保護環境、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中國希望不斷加強同國際能源機構的合作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