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祠

文天祥祠

為民族英雄文天祥所立的祠在華夏有多處,其中較有名的是北京文天祥祠。又名文丞相祠,坐落在東城區府學衚衕63號,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當年遭囚禁和就義的地方。

1376年明洪武九年建祠,現存大門、前殿、後殿。

祠堂概況


北京文天祥祠,文丞相祠
北京文天祥祠,文丞相祠
北京文天祥祠坐落在東城區府學衚衕63號,明清兩代為祭祀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將當年文天祥被囚禁的土牢舊址擴大改建而成,至今仍保持明代的建築風格。1984年10月對外開放。2016年6月6日是文天祥誕辰780周年紀念日。
祠堂坐南,由大門、過廳、堂屋等三部分組成,面積近600平方米。堂屋內保留有原祠堂的部分珍貴文物。
如明《宋文丞相傳》石碑、清《重修碑記》石碑及《宋丞相信國文公像》碑等。“生平事 跡展覽”簡要介紹了文天祥青少年時期、入仕后十五年間、起兵抗元、九死一生、再舉戰旗、兵敗被俘、楚囚就義的英雄事迹。室內屏風正面為毛澤東手書“人 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背面為文天祥所著的《正氣歌》全文。
後院尚存一株棗樹,相傳為文天祥被囚禁期間親手所植,向南歪斜的樹身象徵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精神。
文天祥祠
文天祥祠
佇立堂前,憑弔英靈,我們更能深刻地 體味愛國主義精神的崇高和那種“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
文天祥祠"廟"小(僅600平方米)"神"大,20年來共接待中外遊客20餘萬人次。人們在這裡吟頌《正氣歌》和《過零丁洋》,感受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氣節和以身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修繕后的文天祥祠依照1930年的歷史照片資料,復原了後殿文天祥泥塑像、神龕、供桌及部分匾額、楹聯;前殿更新了展板、展櫃,通過圖表、照片、繪畫、實物等,展現了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氣節和愛國情操。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詩千古傳誦,激勵著無數仁人志士,文天祥本人也以實際行動實踐了自己的諾言。
北京文天祥祠
北京文天祥祠
文天祥歷來是堅貞不屈、精忠報國的愛國英雄的典範,受到人民的愛戴,不少地方都建祠紀念。在文天祥的家鄉,有文氏祖族祠堂,堂內藏有文天祥畫像和歷代石刻多塊,是研究文天祥生平的珍貴歷史文物。
宋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文天祥聽說元軍東下以後,在贛州組織了義軍開進臨安(今浙江杭州)守御,第二年出任右丞相,奉命到元軍營中談判,被元軍無理扣留。
後來他設法逃出元營,到浙江溫州北甌江江心的一個孤島上居住了一個多月。
他在這兒召集溫、台、處三地的志士仁人共商復國大計。這裡的人們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於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建造文信國公祠。現存祠廟為清代建築,肅穆清雅。
大殿里塑有文天祥像,神態自若,從容不迫。大殿四周有8幅壁畫,反映著文天祥的一生活動。
此外,還有《正氣歌》刻石和歷代文人學士詠贊文天祥的詩文碑刻多方,都是較珍貴的歷史文物資料。
文天祥的紀念性建築中,要數北京的文天祥祠最為著名了。文天祥從浙江到福建、廣東與張世傑、陸秀夫等繼續抗元,於端宗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元軍俘獲,擄至大都(今北京),關在兵馬司土牢中。
在被囚的四年中,他與元朝統治者進行了不屈的鬥爭,《正氣歌》就是這段時間內寫成的。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文天祥在柴市(今北京東城區府學衚衕西口)英勇就義。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按察副史劉崧主持在柴市順天府學右側建造了文丞相祠。
當時把柴市一帶也改為教忠坊,明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教忠坊"石刻就嵌刻在祠堂正殿的西壁上。
朝廷把祭祀文天祥列入祀典,每年春秋兩次,由順天府官員主持祭祀儀式,同時重修了祠廟。到萬曆年間,祠堂由府學右側遷到了左側,規格進一步提高。此後,嘉慶、道光和民國年間都不斷對祠堂加以修繕,保存至今日。
文丞相祠坐北朝南,自南向北由大門、過廳、享堂(正殿)三部分組成,現有面積600多平方米。穿過牌樓式大門就是過廳,正中為文丞相半身像。
在建祠的時候,文天祥塑像著儒服,後來才改為宋丞相的官服:頭戴高冠,手執笏板,面容安詳,雙目炯炯有神,直視南方,三綹黑須飄灑胸前,一派儒雅風範。
塑像反映出的是正統思想,似有千篇一律之嫌,不足以表現出文丞相的精神力量,不知建祠當初的儒服是什麼樣子,從中可以看到文天祥壯烈的一生。
雅室雖小,但卻洋溢著一種巨大的人格力量。
過廳的後面一座灰筒瓦懸山頂的建築便是享堂了,這裡是舉行祭祀儀式的地方,裡面保存了歷代石刻等珍貴文物,最著名的莫過於東壁上嵌刻的唐代大書法家李邕所寫的《雲麾將軍李秀碑》斷碑二礎石,藝術價值很高。北牆前有明代的《宋文丞相傳》石碑、清《重修碑記》及《宋丞相信國公像碑》,都是研究文天祥的寶貴實物資料。
樹,是祠廟中不可缺少的。文丞相祠內種的並不是鬱鬱蔥蔥的松柏,原有三棵樹齡達百年的古槐。祠內現存有棗樹一棵,位於享堂前東側,相傳是文天祥被囚於兵馬司時親手栽種的。這棵棗樹的奇特之處就在於儘管枝幹虯曲,但卻都自然傾斜向南,與地面成約45度角,似乎也在學著主人"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精神。
文天祥雖然遇難已經700多年了,但他那正氣凜然、堅貞不屈的氣概卻深為每一個華夏子孫所欽慕。面對著文天祥的塑像,耳旁彷彿又聽到他慷慨地吟哦: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謁文天祥祠
文天祥祠
文天祥祠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700多年前文天祥那首光射千古的七律《過零丁洋》中的詩句,今天已為大多數中國人所熟諳。正是沖著這股浩然正氣,我要拜謁文天祥祠。按圖索驥,以北京旅遊交通圖作“導遊”,從北京后圓恩寺衚衕13號茅盾故居東行。該衚衕7號是蔣介石的行轅,順便拐進去一看,看門的服務員小姐說不讓參觀,其實有什麼稀罕,我是奔文天祥祠而去的。
東城區府學衚衕63號是文天祥祠,現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此處為三進房屋,進得大門有文丞相塑像一尊,刻石上寫著“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自贊”(此引文中標點為筆者所加),這是文天祥臨刑前的絕筆,顯然反映了文天祥取義成仁的心愿。東側牆壁有明代
文天祥個人像
文天祥個人像
書畫家文徵明石刻文天祥的詩《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這首五言古詩,共六十句,是文天祥用生命譜寫的《正氣歌 》,不僅是他理想美、人格美的體現,而且是其愛國思想的集中升華,是中華民族魂的一支火炬,永遠鼓舞著中國各族人民主持正義,團結奮進。二進為圖片史料。反映文天祥從起兵抗元到廣東海豐五坡嶺被俘,最後在這裡關押三年,忽必烈親自勸降,都被他堅決拒絕,后被殺害,時年47歲。三進的屋前有一古樹,相傳這棵棗樹為文天祥所植,其特異之處是南傾成45度角,人們臆想這是文天祥的心愿:“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這裡有楹聯一副,上面寫著:“雷潛九地聲元在,月掛千山魂再明。”文公不死,你曾與我的鹽城同鄉、左丞相陸秀夫並肩抗元於700年前;文公不死,700年後,我的鹽城同鄉、外交家喬冠華彌留之際,仍念著那撼天地、泣鬼神的“汗青”詩句而去;文公不死,還是700年後,我的鹽城同鄉、散文家卞毓方寫就了《文天祥千年祭》,該文提到了歷史,我不妨摘引一段精彩篇章:“啊啊,古今的無窮雄文寶典,在這兒都要黯然失色。這不是尋常詩文,這是中華民族的慷慨呼嘯。民族精魂在歷史發展的緊要關頭,常常要推出一些人來為社會立言。有時它是借屈原之口朗吟‘哀民生之多艱’,有時它是借霍去病之口朗吟‘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一次,便是借文天祥之口朗吟《正氣歌》。歌之臨空,則化為虹霓;歌之墜地,則凝作金石。五嶽千山因了這支歌,而更增其高;北斗七星因了這支歌,而益顯其明;前朝仁人因人這支歌,而大放光彩;後代志士因了這支歌,而脊樑愈挺。”
英國人馬戛爾尼也在他的傳記中這樣寫道:那些反抗韃靼人野蠻統治的中國人,不僅僅是為了一朝一代的存亡拋灑熱血,他們更是人類文明的衛士,是人類反抗野蠻的鬥士!他們的行為,值得所有文明進步的人去懷念和敬仰。

交通信息


北京:乘2、104、108、113路車北兵馬司站下車,路東府學衚衕內(或乘地鐵4號線張自忠路站下車 北走一路口即為府學衚衕

實用信息


票 價:5元;學生2元
開放時間: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