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平

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

孫永平(1930年4月13日-2011年11月24日)山東省龍口市西轉渠村人,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徠員,1946年進入膠東國防劇團、新四軍軍部文工團任演員,並曾在山東軍區文藝培訓隊受訓。1949年底,進上影廠擔任演員,1964年後從事導演工作。

基本簡介


在《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南島風雲》、《老兵新傳》、《51號兵站》、《金沙江畔》等二十餘部電影中飾重要角色,並在話劇《家》中扮演主要角色。執導、與別人聯合執導了《大慶戰歌》(大型藝術性紀錄片)、《火紅的年代》、《三定樁》、《石油盛開大慶花》(大型藝術性紀錄片)、《白蓮花》等影片。現為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石油攝影家協會會員、顧問。孫永平於2011年11月24日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81歲。
孫永平[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
孫永平[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

參與影片


清水店THE CLEAR-WATER INN(1983)
犟小子AN UNBENDING GUY(1982)
白蓮花 THE WHITE LOTUS(1980)
石油盛開大慶花(藝術性記錄片) (1977)
一代鐵人在前進——《大慶之路》之二(1977)
三定樁(萊蕪梆子) (1976)
火紅的年代(1974)
北國江南(1963)
金沙江畔(1963)
魔術師的奇遇(1962)
向海洋(徠1959)

閱歷


孫永平1930年出生於山東龍口西轉渠村,是農民兒子,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名演員,更沒想到會成為上海電影製片廠的一名演員,甚至成為導演。
在圈子裡,孫永平被稱為“通訊員專家”,因為他扮演的都是通訊員、警衛員等等的小人物、小配角。他的長相也是眼睛小小、嘴巴小小,鼻子尖尖、下巴尖尖,典型的“小字輩”模樣。
孫永平從一開始就演帶“小”字的戲。先是和村裡的孩子一塊演《小放牛》。16歲考進膠東國防劇團,後轉入山東軍區兼新四軍軍部政治部文工團,在第一個話劇《逃出閻王殿》中演了個“二丫頭”,後來在《吳夢強送雞》、《劉順清》、《三擔水》中演的是“戰士小李”、“小鐵匠”和“老資格”,反正都是小兵。
解放之初,孫永平從部隊轉業到上海電影製片廠任電影演員,在張客導演的《農家樂》和湯曉丹導演的《勝利重逢》兩部電影中扮演不起眼的小角色。但他非常重視這兩次機會,虛心好學,不恥下問,表演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南征北戰》、《南島風雲》、《老兵新傳》……一次又一次扮演通訊員、小戰士,讓他混個臉熟,《渡江偵察記》中的偵察員小馬,也許是他比較出彩的一個角色。在拍攝飛馬報信的鏡頭時,那匹性情暴躁的蒙古馬賓士中突然踩到一塊石頭,馬失前蹄當場倒斃,孫永平被摔出兩丈多遠昏死過去,經搶救才脫險。憑這個配角,孫永平於1957年榮獲文化部頒發的1949年至1955年優秀影片評選個人一等獎。這說明,他那種真摯、樸實、幽默的表演風格得到了認可。
作為導演,孫永平是從拍紀錄片開始的。1964年,他和著名電影藝術家張駿祥以及天然同志共同承擔了大型藝術性紀錄片《大慶戰歌》的編導工作。剛拍了一半,“文革”就開始了,張駿祥和天然先後被揪回上海批鬥,孫永平則頂住壓力,堅持留在大慶把鏡頭拍完,存入片庫妥善保存。動亂一結束,孫永平就幫助張駿祥做好《大慶戰歌》的後期,送審通過並播放,他感到莫大的欣慰,也因此而成為一名光榮的“大慶榮譽市民”。孫永平真正開始獨立執導的故事片是1982年的《犟小子》(又帶“小”字)。他因小說作者的名字與自己相差一個字發生興趣,繼而被小說內容吸引,將之搬上銀幕,塑造了一位堅持原則,與挖社會主義牆腳的人進行鬥爭的“犟頭犟腦”的青年工段長。
孫永平在銀幕上是個“小人物”,生活中卻是一名老黨員,是秦怡的入黨介紹人之一。
在最後的日子裡,孫永平知道自己癌細胞擴散,來日不多了,但他非常樂觀,因為回望自己的一生,沒什麼遺憾。電影表演學會的獎章證書和大慶榮譽市民的光榮稱號表明,他這個“小字輩”做到極致了。
上海電影集團公司副總裁、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許朋樂說,自己不久前曾去醫院看望過孫永平,他的妻子和女兒都陪伴在身邊,“他很樂觀,知道自己來日不多了,但是沒有悲哀。他說自己一生知足,拿到了電影表演學會得獎,又被評為大慶榮譽市民,他很高興大慶人民沒有忘了他。他非常豁達、非常樂觀、非常知足,他說這次自己過不了了,但是沒什麼遺憾。”
孫永平
孫永平

獲得榮譽

中國電影表演學會獎 獲獎1

2011 ·特別榮譽獎 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