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寺

法界寺

法界寺座落在靈雲山東麓,靈雲山上林竹蔥蘢、山腰兩泓清泉(黑、白龍潭)瀉出,志稱“雙泉瀉碧”。每當春夏,山花怒放、林層盡染,空山鳥語、山鳴谷應;陰雨時節,山嶺雲霧繚繞,形似游龍,有白龍潛影之說。法界寺座落在靈雲山東麓,淵源久遠,始於晉太和年間,佔地面積1850畝,嵩明縣縣城西北部2公里處。法界寺大雄寶殿巍峨壯麗,高14.8米,寬22米,比昆明西山華亭寺大雄寶殿還寬4米。“法界”之名大有來歷,相傳開山祖師李玉雋遊覽靈雲山,發現其兩谷間的雲霧或盤旋繚繞而散,或直上升雲霄而失,從不越界,甚為蹊蹺,遂以此奇景而命名法界(意為靈雲仙法之界)。

概括介紹


法界寺位於嵩陽鎮山腳辦事處的靈雲山東麓,創建年代不詳,有文字記載的是在明代成化年間已作維修,至明末崇禎時,已是殿宇層疊,庵、壇、觀、樓林立,佛、道兩教合流的大型建築組群,叢林位居嵩明八大寺之首。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對法界寺曾與記述。經歷代重修、擴建,法界寺成為規模宏大的佛、道寺院建築群。民國時期至上世紀60年代,法界寺被毀怠盡。1989年,香客集資重建觀音殿。1997年開發法界寺森林公園時,重建大雄寶殿及兩廂房,后又修建了天王殿、財神殿、文昌宮、龍王殿等殿宇,均為鋼混結構仿古建築。現存明代立的《重修法界寺設龍華會碑記》、《叢林碑記》及清代道光年間立的《重修真覺寺碑記》。 1999年7月5日,嵩明縣人民政府公布法界寺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