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舍
精舍
精舍最初是指儒家講學的學社,後來也指出家人修鍊的場所為精舍,現在精舍多指都市人修身養性、追求人生真諦而求學的地方。
靈山精舍
(1) [teaching room; study]∶講學的處所;收齋
(2) [living or preaching place of monks and priests]∶僧道居住或說法佈道的處所
(3) [heart]∶指心,古人認為心是精神所居之處
1.學舍;書齋。
《後漢書·黨錮傳·劉淑》:“淑少學明《五經》,遂隱居,立精舍講授,諸生常數百人。”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辨誤二》:“古之儒者,教授生徒,其所居皆謂之精舍。”
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三編第五章第一節:“東漢時候,私人傳經的事業很盛,有些學者設立‘精舍’,先後著籍的學生有一萬多人,往往從幾千裡外到那裡去求學。”
2.道士、僧人、玄士修行者修鍊居住之所。
《魏書·外戚傳上·馮熙》:“熙為政不能仁厚,而信佛法,自出家財,在諸州鎮建佛圖精舍,合七十二處。”
唐·白居易《香山寺新修經藏堂記》:“寺有佛像,有僧徒,而無經典。寂寥精舍,不聞法音,三寶闕一,我願未滿。”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李生》:“商河李生,好道。村外里餘,有蘭若,築精舍三楹,趺坐其中。”
3.精緻的房舍。
《醒世恆言·灌園叟晚逢仙女》:“堂后精舍數間,卧室在內。”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粉蝶》:“院中精舍華好,又聞琴聲。”
4.指心。
《管子·內業》:“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枝堅固,可以為精舍。”尹知章註:“心者,精之所舍。”
武夷精舍 | 林溪精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