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鈺

陳金鈺

陳金鈺(1914—2008.4.4)湖北省廣濟縣人。一九二九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〇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十五軍三團副排長,紅四軍第十師二十九團排長,連長,第七十三師二一七團副營長,營長,第九十三師特務營政治委員。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陳金鈺
陳金鈺
1914年1月5日,陳老將軍出生在武穴市花橋鎮陳巷,出身中農家庭。兒時讀過6年私 塾。
1929年,當地的革命運動風起雲湧,年少的他懷著滿腔熱血加入了當地的游擊隊。那一年他僅15歲。
1929年參加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陳金鈺1930年在紅15軍3團3營7連當班長。當時紅15軍只有兩千多人,有一半的戰士只有大刀、梭鏢和鳥槍。
紅15軍攻打宿松城時,陳金鈺所在的連隊 是預備隊。戰鬥進行得很不順利,紅軍多次爬城不成功。陳金鈺所在的連隊被派 去突破城西北角,陳金鈺是突擊組的成員,冒死爬上城牆,奪下守敵的槍,守住 了突破口。後來陳金鈺升為副排長。紅15軍和紅1軍合編為紅4軍后,陳金鈺在10師29團任排長、連長,紅25軍成立后,在73師217團任副營長、營長,紅31軍成立 后,在93師特務營任政委。
攻打安徽金寨那次,他得了嚴重的傷寒,但上了戰場,仍然生龍活虎,混亂中抱著一個敵人滾下田,和戰友一起狠狠的掐死了敵人,繳獲了槍支。
1931年臘月初八打河口時,敵人的炮彈打傷了他脖子,他只是用布一包,又投入到新的戰鬥。接著打雙橋鎮,他活捉了河南督軍岳維峻,為紅軍補充了大批物資。

參加長征

屢立戰功的他,在紅軍中開始嶄露頭角。兩年後,他先後被任命為紅四軍十師29團7連連長,217團3營7連連長、副營長,1934年又升為274團2營營長,後任31軍93師特務營政委,參加了著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這期間,陳金鈺身先士卒,指揮若定,打了一個又一個的漂亮仗。1934年8月9日夜,在川陝革命根據地“反六路圍攻”作戰中,率全營奇襲青龍觀要隘,為全軍反圍攻打開了突破口,受到上級嘉獎。1935年的一次戰鬥,他帶領戰士全殲了整整一個排的敵人。戰鬥中,陳金鈺的右手被敵人的子彈擊中。當時沒有衛生員,他硬是咬著牙自己拔出了扎在骨頭裡的子彈。之後,他學會了用左手寫字,並堅持了兩年多時間。
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在強渡嘉陵江戰役后,控制了嘉陵江和涪江之間的廣大地區。在敵人重兵壓迫下,四方面軍後方機關,部隊和地方黨政機關,陸續撤到嘉陵江以西。從此,紅四方面軍便開始了長征。
這年的4月,蔣介石為防止紅軍在嘉陵江和涪江之間建立根據地,分三路向我進行新的圍攻,紅四方面軍處境十分艱難。5月,紅四方面軍總部根據中央指示和當前敵情,決定向岷江地區發展,佔領松潘、理潘(今理縣)、茂縣等地,以擺脫不利處境,並策應紅一方面軍北上,迎接兩個方面軍會師。當時,我任紅四方面軍93師276團3營營長,在攻打茂縣的戰鬥中,我率部衝鋒時右臂中彈,負了重傷,但仍隨部隊進入茫茫草地。
紅軍過草地困難重重,部隊絕糧,無衣,無葯,夜間宿營在濕地。大家只能背靠背互相取暖,坐著睡覺。若遇上大雨或下雪天,一夜都睡不好。天一亮,部隊就要繼續行軍。在這樣的環境中,許多同志患了瘧疾、感冒、腸胃病等。因無葯治療,病情越來越嚴重。我負傷后,只能用鹽水沖洗傷口。後來連鹽都沒有了,右上臂的傷口嚴重感染,局部肌膚潰爛生蛆,碎骨不斷浮出,傷情日益惡化。為保全性命,我將刀子在火上燒紅之後,強忍著劇烈疼痛,讓衛生員用刀將傷口上的爛肉挖掉,再用紗布來回抽拉,清除腐爛組織。因無醫無葯治療,右手最終殘廢。這是我第五次負傷。
那時,紅軍沒有衣服穿,衣服破了只能將衣補衣,上衣改坎肩,長褲改短褲,短褲改褲衩,幹部戰士都是自己縫補衣服。過草地時因找不到打草鞋的麻和稻草,只好把破皮子割下來,釘上四個帶子綁在腳上。皮子單層且潮濕,用水打濕后穿在腳上,走起路來腳板很滑。鞋走壞了,就索性打赤腳走路。
長征路上,常常因為搞不到糧食而斷炊。游牧生活的藏民不了解紅軍,一聽到有軍隊來就跑了,有錢也無處買糧食。我紅軍部隊分批分路前進,第一批和第二批通過時,還能搞到一些野菜野物吃。第三批就只能吃前兩批剩下的東西,如將腐爛的牛、羊內臟等,勉強用水洗洗吃。第四批就沒東西可吃了,連做飯取暖燒火的牲口糞都燒光了。有人因營養不良而浮腫,有人患了夜盲症,眼睛看不見路,腿無力而不能走路,有的同志走水草地時陷進去犧牲了。雖然如此,但大家都堅信革命一定會勝利。
紅軍通過的高原雪山,有的海拔5000米以上,常年積雪不化。雪山上時而大風大雪,時而雹雪齊下。路很滑,一不小心就會滑倒跌入深山峽谷中。我們通過雪山時,山溝里已進入夏天,而山上卻是寒冷的冬天。過雪山頂時,因衣服單薄,有的同志被凍病了,有的把腳凍壞了,不能行走。雪山很高,通過雪山要行走三、四天,要有兩晚露營。老百姓說到山頂時不能大聲說話,不要停留,否則會被雪埋住。
在長征途中,我軍還經歷了丹懋、天全、蘆山戰役和百丈大戰等戰役戰鬥。幾十萬敵軍對紅軍進行圍追堵截,但紅軍憑著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仰,憑著不怕流血犧牲、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一次次地戰勝敵人,歷經千難萬險,勝利到達陝北。

抗日戰爭

1936年12月,陳金鈺被派往延安抗日軍政大學二期學習,他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徒步從西安走到延安,與隊長陳賡等同志一道學習了《矛盾論》、《實踐論》等理論,聽過朱德講課。1937年9月,陳金鈺任八路軍工作團團長,率領部分幹部和小分隊在山西晉東、昔陽、和順、平定、河北冀西、井陘、獲鹿等地組織建立了抗日游擊隊,任八路軍獨立游擊大隊長兼政委。後任八路軍129師游擊支隊支隊長、獨立支隊第二大隊大隊長、386旅16團團長,參加了反“六路圍攻”、“九路圍攻”、“百團大戰”、“反掃蕩”、“反清剿”等著名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任河北冀西遊擊支隊營 長、支隊司令員、獨立支隊大隊長、八路軍129師386旅16團團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24旅政治委員,第3師8旅旅長。1944年他又進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

解放戰爭

進入解放戰爭時期,陳金鈺歷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第24旅政委、新四軍3師十旅副旅長、8旅旅長、東北民主聯軍第二縱隊4師師長、遼東軍區獨立3師師長、東北軍區獨立165師師長。參加了保衛四平、三下江南戰役、遼瀋戰役,並充分展示了他的戰將風範。1947年5月夏季戰役,他率師在兄弟部隊配合下,全殲懷德守敵新一軍主力一個團和保安團,爾後,又在大黑林子地區殲滅四平增援之敵大部,取得了夏季戰役首戰勝利。冬季的一次戰鬥中,為了圍剿敵人,他和戰士不顧零下41攝氏度的嚴寒,趴在地上一天一夜,雖然凍死了不少戰士,但消滅了400多敵人。
1947年在劉震、吳法憲的2縱任4師師長。4師是紅軍時期紅25軍的老基礎,抗日戰爭時期編為115師344旅,皖南事變后南下華中,擴編為新四軍3師8旅,進入東北時有7200人,裝備比山東部隊 稍好。4師“由於歷史基礎較老,戰鬥積極性較好,執行任務堅決,戰鬥作風還勇猛”。
陳金鈺在4師的時候,4師參加了攻打懷德的戰鬥,當時以4師的12團和6 師的16團組成第一梯隊,以4師和6師各一個團組成第二梯隊。戰鬥打響后,第一梯隊只用幾分鐘時間就突破了西南角,激戰一夜,殲滅守敵新1軍30師90團。東北野戰軍第二縱隊4師師長。陳金鈺在4師只呆了很短一段時間,就離開了主力部隊,先在東北軍區上干大隊任隊長,後到一個獨立師當師長,四野主力入關后,陳金鈺留在東北,任165師師長,1950年165師改為華北軍區208師,陳金鈺任師長。

解放之後

1950年,陳金鈺進入南京軍事學院高級系學習,1952年畢業后,歷任第九步兵學校校長、石家莊步兵學校校長,副軍長、山西省軍區司令員等職。1969年,他又被調任為北京軍區副參謀長。

晚年生活

直到1999年離休,他的軍齡整整是70年。
解放前的革命歷程是艱苦的歷程,更是光輝的歷程,每每談及,陳老將軍總是興緻盎然,如數家珍,成為他老來最值得回味的往事。如今,和平年代,陳老可以安享晚年。中央軍委為他配備了2名警衛員、一名司機和一名炊事員。夫人張焰也已從北京軍區自動化指揮工作站副政委的職位離休。他們現在的生活豐富多彩,常常讀書看報,揮毫潑墨,釣魚養心,怡然自樂。
老來思鄉情更濃。1999年,陳老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武穴,親眼目睹了家鄉的巨大變化,心情無比激動,為家鄉作貢獻的願望也油然而生,分別向宗山嶺中學、宗山嶺小學各捐2萬元希望工程款。

個人成就


陳金鈺同志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河北冀西遊擊支隊營長,支隊司令員,獨立支隊大隊長,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十六團團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二十四旅政治委員,第三師八旅旅長,東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四師師長,東北軍區上干大隊隊長,遼東軍區直屬獨立第三師師長,華北軍區二〇八師師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步兵學校校長,石家莊步兵學校校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副軍長,河北省保定衛戍區副司令員,山西省軍區司令員,北京軍區副參謀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和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