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宏昌

原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村民委員會主任

嚴宏昌,男,1949年10月出生在安徽鳳陽縣小崗村一個貧苦的農家,原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村民委員會主任,“大包干”發起者、領頭人。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小崗村“大包干”帶頭人嚴宏昌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1969年,上高一的嚴宏昌像往常一樣回家帶糧食,結果發現父母和弟妹們已經不在家中。“鄰居說,父親已經帶著孩子到滁縣那邊要飯去了,家裡實在沒吃的了。最後,我就坐在門前的石頭埂上哭了。”第二天嚴宏昌也不得不跟著村裡人外出要飯,從此告別了校園。
這種要飯的生活持續到了七十年代。嚴宏昌在村子里讀書最多,他開始思考,是什麼造成了全村人窮困潦倒?他認識到,“大鍋飯”是餓肚子的根源。當時農村實行的還是二十多年一成不變的人民公社制度,一個村的農民一起出工,一起收工,一起吃飯。因為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乾壞一個樣,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低,農業效率低下。這種現象在小崗村尤其突出,部分村幹部利用職權搭便車,社員則普遍消極怠工,村裡年年收不上糧食,只得去討飯。
1973年,嚴宏昌開始外出闖蕩,從修鐵路抬土方開始,拉起了一支建築隊伍,沿著鐵路建設住房、橋樑等等。

工作經歷

嚴宏昌在田間指導
嚴宏昌在田間指導
1978年,擔任安徽鳳陽縣小崗村村民委員會主任。

獲得榮譽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小崗村“大包干”帶頭人嚴宏昌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人物事件


首創大包干
1978年,鳳陽發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幾乎顆粒無收,農民們更大規模地外出討飯。嚴宏昌從父輩了解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小崗農民的生產一度幹得很好,一年能收十幾萬斤糧食,還有餘糧交給國家。他還注意到農民在自留地上的生產積極性很高,一畝自留地上種出的糧食,勝過生產隊二十畝地。他最後下定決心,要分田單幹。同年11月24日的深夜,在一間破草房裡,嚴宏昌帶著十八戶農民,神情緊張地在一張字據上按下紅手印,把村裡的田地分給各農戶。就是他的這一舉動,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乃至全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字據
字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