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羊腸湯

德州羊腸湯

德州市的大街小巷到處可見到賣羊腸湯的車攤,醬紅色的羊腸往碗里那麼一盛,再淋上艷紅的辣椒油,撒上翠綠的香菜葉,最後再澆上一勺滾燙的熱湯,那誘人的香味便悠悠地飄了過來,叫人饞涎欲滴。

簡介


德州市徠羊腸湯又叫清血腸,是德州歷史悠久的特產小吃,民間俗稱為羊腸子

傳說


德州羊腸湯
德州羊腸湯
關於羊腸子的由來,民間有很多傳說:
一說是清光緒年間,朝廷詔令各地向宮廷進獻名吃,當年居住在德州東門裡三合街旗人沙勃勃接詔后便將自己創製的羊腸子進獻皇宮。皇帝、太后品嘗后,大為讚賞,因其清香味美、葷而不膩,遂視為佳品,給於賞賜。沙勃勃一時名振德州,轄區之人都爭相學做羊腸子,羊腸子開始在民間流行開來。
另一說是羊腸子是滿族人發明的。清朝建立后,很多滿族人遷到了德州。德州的城北就住著一滿族大戶,主人被後世的老百姓叫作吳三麻子,據傳羊腸子最早就是他們家私家享用的美食。辛亥革命后,吳三麻子家道中落,成為貧民。為了維持生計,他只好擔起挑擔,去街頭賣羊腸子。為了保持壟斷,羊腸子的秘方一直不傳外人。但機緣巧合,以前在他家扛活幫忙的一個長工學會了羊腸子的製作技巧。吳三麻子去世后,這個長工便把羊腸子的製作方法傳了下來,也給德州人留下了一種寶貴的美食財富。

製作方法


純凈的羊血調上上等澱粉、小磨香油、薑汁、胡椒粉等佐料成粥狀,灌入新鮮腸衣內,煮熟晾之備用;食用時將煮熟的羊腸子放進羊骨熬制的老湯內加熱,在碗內割製成小段加上胡椒粉、香菜末即可。吃在口中香嫩軟糯,並無腥膻之感。很多老德州喜歡吃羊腸子,尤其是寒冷的冬季,認為它具有健脾開胃、通竅散寒之功效。一碗好吃的羊腸子最大秘訣在於湯汁的調配,以汁取勝才是王道,湯汁配方是“江湖秘笈”,也是師傅們的命根,輕易不外傳。據坊間傳說,許多好吃的羊腸子用得都是製作扒雞的老湯,自然別具一番風味兒。

走上街頭


德州羊腸湯
德州羊腸湯
羊腸湯走上街頭還是近十幾年的事。過去,雖然不論哪家殺了羊都要做上一鍋香噴噴的羊腸湯,但那是給親友和鄰人品嘗的,從沒有人想到這連湯帶水的羊腸湯還可以拿到街上去賣。
到了八十年代,不知是哪家最先把羊腸湯推上了街頭,竟引來了眾多的食客,生意紅火得很。於是,人們竟相效仿,街頭的羊腸湯車攤便多了起來。德州的 羊腸湯是用鮮羊腸洗凈后灌入羊血、澱粉、香料,煮熟后配上湯料食用,營養豐富,風味獨特,價格也十分便宜,花上一兩元錢,不僅能讓人吃飽喝好,而且還能讓人喝出一種全新的感覺來。有人這樣描述在德州喝羊腸湯的感覺:“第一次是閉著眼吃——怕膻;第二次眯著眼吃——品味;第三次是瞪著眼吃——解饞。”這一點兒也不誇張,德州羊腸湯就有這種魅力,保你喝了第一次,再想第二次,真可謂越吃越有癮,越吃越愛吃。尤其是在冬天裡,雖然天寒地凍,但只要你喝一碗熱乎乎的羊腸湯,你的懷裡便如同揣上了一隻旺旺的火爐,心裡冒火,臉上放光,身上大汗淋漓。
德州街頭賣羊腸湯的攤位十分簡單,大都是一輛長箱形的木車,所有的家什都放在車上。車前是裝著碗筷的水桶,盛放作料的小盆,車后碼放的是供食客坐的小凳,車中間是一隻火爐,上面架著一口燒湯煮腸用的大鍋。在出攤前,攤主要先將羊腸一節節地灌好,把湯燒得滾開,這樣一上街便可以叫賣了。有食客來了,攤主便揭開熱氣騰騰的大鍋,將灌好的羊腸放入鍋中,稍等片刻便用筷子將煮熟的羊腸撈出來,用一把鋒利的小刀斬成一寸左右的小段,排在碗里,再撒些胡椒粉或辣椒油、香菜、鹽、味精等佐料,接著從鍋里舀出一勺熱湯澆在上面,一碗泛著油花兒、冒著熱氣兒、飄著香味兒的羊腸湯便遞到了食客手中。

材料及工藝


主料:新鮮的山羊小腸、苦腸、羊血
工藝:將羊腸等清洗乾淨,放在鍋里用大火煮,待煮熟時,把羊腸子和羊湯盛在碗里,加上適量的香菜,吃時配上玉米餅或燒餅。

特點


羊腸湯味道濃香,鹹淡適宜,入口爛熟香嫩,油而不膩,鮮而不膻,爽滑可口。
德州羊腸湯
德州羊腸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