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動病
振動病
振動病是在生產勞動中長期受外界振動的影響而引起的職業性疾病。按振動對人體作用的方式,可分為全身振動和局部振動兩種。全身振動可以引起前庭器官刺激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癥狀,如眩暈、噁心、血壓升高、心率加快、疲倦、睡眠障礙等;全身振動引起的功能性改變,脫離接觸和休息后,多能自行恢復。局部振動則引起以末梢循環障礙為主的病變,亦可累及肢體神經及運動功能。發病部位多在上肢,典型表現為發作性手指發白(白指症),患者多為神經衰弱綜合症和手部癥狀。
(一)振動本身的特性
振動是振動病的致病因素,振動的物理特性不同,引起生物學效應也不同。
1、振動頻率對人體的影響很重要。1~1000Hz的振動給人以振動覺感受。頻率1000Hz以上的振動,難以被人體主觀感受。當發生共振時,振動強度加大,器官損傷加重。
2、頻率一定時,振幅越大,對機體的影響越大。
3、振動的加速度越大,振動性白指的發生率越高;從接觸振動到出現白指的時間越短。
(二)接振時間
接振時間可用接振工齡和每個工作日純接振時間(一般以小時計)表示。
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振動病的患病率隨接振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嚴重程度隨接振時間的延長而加重。
(三)環境溫度和雜訊
作業場所的溫度在振動病的致病因素中起重要作用,寒冷是促使振動病發生和流行的重要條件之一。
振動作業往往伴有雜訊,其強度多在85dB以上。雜訊與振動有協同作用。
(四)體位和操作方式
人體對振動的敏感程度與體位有關。立位時對垂直振動敏感,卧位時對水平振動敏感。
操作時,手掌把持工具過緊,由於靜力緊張使血管受壓,血液循環不暢,促使振動病的發生。
(五)重量負荷和個體因素
工具的重量、加工件的硬度等均能影響機體的負擔和靜力緊張。
男女性別末梢循環機能有很大不同。女性對寒冷、振動等因素有更高的敏感性。末梢循環機能、運動機能等均與年齡有關。有報道,高齡工人更易引起振動危害並且治療恢復更困難。
振動病大多由接觸生產性振動產生的。減肥亦可引起振動病。存在手臂振動的生產作業主要有以下幾類:
1.錘打工具,以壓縮空氣為動力,如鑿岩機、選煤機、混凝土攪拌機、空氣錘、篩選機、風鏟、搗固機、鉚釘機、鉚打機等。
2.手持轉動工具,如電鑽、風鑽、手搖鑽、油鋸、噴砂機、金剛砂拋光機、鑽孔機等。
3.固定輪轉工具,如砂輪機、拋光機、球磨機電鋸等。
4.交通運輸與農業機械,如汽車、火車、收割機、脫粒機等,駕駛員手臂長時間把持操作把手,亦存在手臂振動。
目前研究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1)振動性血管損傷的發病機制,包括血管平滑肌結構與功能的變化,內皮細胞的結構及其內分泌功能(主要是指血管內皮活性物質的合成與分泌異常的發生機制,與外周血管功能密切相關的自主神經功能的改變及其機制;
(2)振動性神經損傷的發病機制,包括與神經功能密切相關的激素、酶類、遞質的改變及其機制,神經-肌肉接頭處、運動終板的超微結構的變化,神經纖維跨膜離子分佈的改變及其機制等;
(3)相關或聯合因素如雜訊、吸煙等化學毒物、氣溫在手臂振動病發病中的作用及機制;
(4)振動性白指的發病機制。根據振動性白指的發病特點和發病規律,研究究竟有哪些外部因素(振動強度、振動時間、寒冷、雜訊等)和內在因素(神經-體液因素)單獨或聯合在起作用,振動性血管損傷與神經損傷的相互關係,及其在振動性白指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等。
早期表現:類神經征如頭痛、頭昏、失眠、乏力、記憶力減退等;
手部癥狀:手麻、手痛、手脹、手僵。
典型表現:振動性白指(vibration white finger,VWF),其臨床特點為一過性,即發作性手指變白,受冷易被誘發。
X片可見骨及關節改變。
1.診斷原則:
具有長期從事手傳振動作業的職業史,出現手臂振動病的主要癥狀和體征,結合末梢循環功能、周圍神經功能檢查,參考作業環境的勞動衛生學調查資料,進行綜合分析,並排除其他病因所致類似疾病,方可診斷。
2.診斷分級
①輕度手臂振動病
a.白指發作累及手指的指尖部位,未超出遠端指節的範圍,遇冷時偶爾發作;
b.手部痛覺、振動覺明顯減退或手指關節腫脹、變形,經神經-肌電圖檢查出現神經傳導速度減慢或遠端潛伏時延長。
②中度手臂振動病
a.白指發作累及手指的遠端指節和中間指節(偶見近端指節),常在冬季發作;
b.手部肌肉輕度萎縮,神經-肌電圖檢查出現神經源性損害。
③重度手臂振動病
a.白指發作累及多數手指的所有指節,甚至累及全手,經常發作,嚴重者可出現指端壞疽;
b.手部肌肉明顯萎縮或出現“鷹爪樣”手部畸形,嚴重影響手部功能。
3.鑒別診斷
腕管綜合征是正中神經在腕管內收到嵌壓后,引起其所支配範圍的手部感覺和運動功能損害的臨床表現。以職業因素為主導病因者,成為工作有關的腕管綜合征。
對手臂振動病,應根據病情進行綜合性治療。應用擴張血管及營養神經的藥物治療。中醫藥治療時可結合採用物理療法、運動療法等。必要時進行外科治療。這裡介紹一些可能有效的治療方法:
1.物理療法:包括溫水浴、紅外線照射、超短波治療、蒸汽加壓、局部噴射療法、石蠟療法等。
2.運動療法:做醫療體操或開展各種球類運動,可促使全身循環,有助神經反射功能恢復。
3.營養療法:使用各種維生素,尤其是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有助於神經功能恢復。
4.外科治療:如交感神經節阻斷療法、封閉療法。
5.藥物治療:西醫多選用煙酸、地巴唑、海特琴等末梢血管擴張劑,α-腎上腺素能受體阻滯劑。中醫中藥治療多採用活血化瘀、舒筋活絡、鎮靜止痛類藥物,如四妙勇安湯、舒筋活血片、復方丹參和參桂再造丸等中成藥,療效顯著。也可選用丹參、降香、川芎、當歸、雞血藤等中藥進行治療。
手臂振動病無法治癒,通過治療可改善預后,少數患者遺留周圍神經病變、肌肉萎縮等病變。
目前對手臂振動病尚無特效的藥物和治療方法,因此,手臂振動病重在預防。
有關手臂振動病干預措施特別是早期干預措施的研究,近年來鮮見報道。實驗和臨床研究均表明,手臂振動/局部振動可致實驗動物及作業工人體內縮血管物質(內皮素、血管緊張素)水平的升高,可否在早期即讓作業工人應用內皮素抑製劑或轉換酶抑製劑(該類製劑可降低血管緊張素Ⅱ的生成),或應用 精氨酸等(為一氧化氮的前體物,可增加一氧化氮的合成,後者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以延緩或降低手臂振動病的發生;手臂振動作業工效學的研究目前少見,如不同工種、不同振動工具工作時振動強度(尤其最大加速度軸向振動強度),人機界面的設計等,尚需深入研究。用於識別和評價手臂振動病的試驗方法,如振動負荷試驗、冷水復溫試驗等,也有待在應用中進一步完善和規範。
①控制振動源。應在設計、製造生產工具和機械時採用減振措施,避免產生共振現象。使振動降低到對人體無害水平。
②改革工藝,採用減震和隔振等措施。如採用焊接等新工藝代替鉚接工藝;採用水力清砂代替風鏟清砂;工具的金屬部件採用塑料或橡膠材料,減少撞擊振動。
③限制作業時間和振動強度。
④改善作業環境,加強個體防護。工人操作時使用專用的防振手套、減振座椅等個人防護用品,並注意手部和全身的防寒保暖。
⑥加強健康監護和日常衛生保健,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保護易感人群
⑦限制振動作業時間和作業強度,縮短接振時間,使4h等能量頻率計權加速度有效值ahw(4)控制在6ms-2,避免疲勞操作,注意休息,做到勞逸結合,每作業2〜3h應活動一下全身。
⑧平時經常做好手臂和手指的鍛煉,改善局部的神經功能及血液循環。加強營養,經常補充維生素B1、維生素C等。
1.忌食高脂食品,如肥肉、動物脂肪、油炸食品。
2.忌煙酒,煙酒可刺激神經興奮,不利於病情恢復。
3.忌辛辣、辛熱食品,如辣椒、芥末、羊肉等,久食會不利於病情康復。
職業性振動病為法定職業病。振動病一般是對局部疾病而言,也稱職業性雷諾現象、振動性血管神經病、氣錘病和振動性白指病等。振動病主要是由於局部肢體(主要是手)長期接觸強烈振動而引起的。長期受低頻、大振幅的振動時,由於振動加速度的作用,可使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引起皮膚分析器與外周血管循環機能改變,久而久之,可出現一系列病理改變。早期可出現肢端感覺異常、振動感覺減退。主訴手部癥狀為手麻、手疼、手脹、手涼、手掌多汗、手疼多在夜間發生;其次為手僵、手顫、手無力(多在工作后發生),手指遇冷即出現缺血發白,嚴重時血管痙攣明顯。如果下肢接觸振動,以上癥狀出現在下肢。振動的頻率、振幅和加速度(加速度增大,可使白指病增多)是振動作用於人體的主要因素,氣溫(寒冷是促使振動致病的重要外界條件之一)、雜訊、接觸時間、體位和姿勢、個體差異、被加工部件的硬度、衝擊力及緊張等因素也很重要。
職業病以預防為主,工作中應加強個人防護,注意手部和全身保暖。輕度手臂振動病調離接觸手傳振動的作業,進行適當治療,並根據情況安排其他工作。中度和重度手臂振動病必須調離振動作業,積極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