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腕管綜合征的結果 展開
  • 一種最常見的周圍神經被擠壓的疾病
  • 滑鼠手

腕管綜合征

一種最常見的周圍神經被擠壓的疾病

腕管綜合征是一種最常見的周圍神經被擠壓的疾病。腕管綜合征以中年女性多見,男性患者常有職業病史。腕管綜合征中雙腕發病率為30%以上,其中絕經期女性占雙腕發病者的90%。腕管綜合征是各種原因引起腕管內壓力增高,壓迫正中神經,引起感覺異常。正中神經主要支配拇指、示指、中指、環指的橈側,因此正中神經受壓主要表現為這些部位的感覺異常。腕管綜合征的典型癥狀是正中神經支配區的手指麻木、刺痛、灼熱或酸痛,也可伴有其他癥狀。腕管綜合征的治療方法包括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腕管綜合征不僅可造成手指感覺異常,還可出現手指肌肉萎縮、無力,影響日常生活。預后較好,一般術后6~8周可完全恢復活動。

就診科室


● 骨科

病因


● 腕管綜合征的常見病因如下:
● 外源性壓迫。
● 管腔變小:如肢端肥大症、黏液性水腫、外傷后瘢痕形成而增厚、腕部骨折、腕部脫位可引起腕部管腔變小。
● 管腔內容物增多、體積增大:如腱鞘囊腫、神經鞘囊腫、脂肪瘤、外傷后血腫機化、滑囊炎、屈指肌肌腹過低、蚓狀肌肌腹過高。
● 職業因素:如木工、廚師等長期過度用力使用腕部。

癥狀


● 腕管綜合征的典型癥狀是正中神經支配區感覺異常和(或)麻木,也可伴有其他癥狀。

典型癥狀

● 拇指、示指、中指和環指出現感覺異常,如麻木、刺痛或燒灼樣痛、腫脹感等。
● 夜間手指麻木,特別是夜間手指麻醒者很多見,常常需要起床活動或甩甩手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后才能重新入睡。
● 白天從事某些活動屈腕過久時也會引起手指麻木的加重,如做針線活、長時間手持電話或長時間手持書本閱讀。

其他癥狀

● 寒冷季節可有皮膚髮冷、紫紺(手指末端和嘴唇等青紫)等改變。
● 大魚際萎縮,患指感覺減退,出汗減少,皮膚乾燥脫屑等表現。

檢查


● 確診腕管綜合征主要依據誘發診斷試驗和肌電圖檢查
● 誘發診斷試驗
● ● 誘發診斷試驗包括垂腕試驗(將患手曲腕1分鐘左右,出現竄電樣刺痛即為陽性)和叩診試驗(用手指叩擊腕部,出現竄電樣刺痛即為陽性),有利於幫助診斷本病。
● ● 大魚際肌肌電圖及腕-指的正中神經傳導速度測定可確定是否有正中神經受損,有助於確診本病。

診斷


● 醫生診斷腕管綜合征,主要依據典型癥狀、誘發診斷試驗及肌電圖檢查。
● 典型的癥狀:拇指、示指、中指和環指橈側半感覺異常和(或)麻木。
● 誘發診斷試驗:將患者手腕屈腕1分鐘左右(Phalen試驗),或用手指叩擊腕部(Tinel氏試驗)就可以引發手指疼痛、麻木,有利於幫助診斷。
● 肌電圖檢查:提示有正中神經損傷。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腕骨周圍神經受壓引起手指感覺異常,容易與腕管綜合征混淆,這些疾病有顱內腫瘤多發性硬化神經根型頸椎病、頸髓空洞症、胸腔出口綜合征、外周神經腫瘤、特發性臂叢神經炎、臂叢下干及其他正中神經病變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本病的誘發診斷試驗、病史、其它臨床表現及影像學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腕管綜合征的治療方法包括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早期、癥狀較輕者可選擇非術后治療;經保守治療無效,癥狀重者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

● 非手術治療分為以下三種:
● 口服抗炎鎮痛葯:是治療本病的常用方法。
● 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如腕管內注射醋酸潑尼松龍,可收到較好效果,但禁用於腫瘤及化膿性炎症者,另外注射時勿將藥物注入神經內,避免加重癥狀。
● 關節中立位制動:採用支具制動,使腕關節處於伸直中立位,有緩解癥狀的作用,不影響睡眠,但不能消除腕管內壓力,不是根本治療方法。

手術治療

● 手術治療主要是針對腕管內腱鞘囊腫、病程長的慢性滑囊炎、良性腫瘤及異位的肌腹,由於腕管壁增厚、腕管狹窄者可行腕橫韌帶切開減壓術。常用的手術方法有:各種切開手術、小切口減壓術、內鏡手術等。

危害


● 腕管綜合征出現患肢手指麻木、疼痛、無力等癥狀,會影響生活和工作,於夜間發作,還會影響睡眠。
● 腕管綜合征可出現患側手腕活動功能障礙,嚴重者可造成永久性殘疾。

預后


● 腕管綜合征的治療效果較好,一般術后6~8周可完全恢復活動。總體來說,早期、規範治療,對於減少併發症、恢復活動有重要意義。
● 術后處理,目前的做法是疏鬆包紮,術后2天內限制腕關節活動。2天後換藥,囑患者開始肩、肘、腕、手和手指功能練習。術后三周內,可在夜間使用支具固定腕關節於中立位。術后12~14天拆除縫線。 1個月後恢復工作,但限制負重。術后6~8周,完全恢復活動。
● 腕管松解減壓術,雖有切開、窺鏡下松解減壓之分,且術式繁多,但最終的療效及併發症均相同,不同的只是併發症的重與輕,康復期的長與短。手術切口短,組織創傷就小,瘢痕就輕、疼痛消失就快、康復期就短;反之就重、就慢、就長,這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 手掌墩柱部疼痛是延長康復治療期的主要原因,其成因較多,既使切口不在腕橫韌帶掌側,照樣會有此併發症出現。Nathan 對手掌近中部和近側部切開,均不過遠側腕橫紋,松解減壓手術進行了比較,前者的切口長於62.5px,後者短於62.5px。他們發現,切口短固然可減少術后疼痛,縮短復工的時間,但是術后早期活動鍛煉及體療更重要,作用更顯著。所以,要想縮短康復期,還應及早開始功能鍛煉。

預防


● 改變不良生活習慣
● ● 保持良好的姿勢,避免長時間用滑鼠或打字,加強功能鍛煉。
● 避免長期重複一個動作
● ● 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長時間重複一個動作如做針線活、駕車、長時間手持電話等。
● 飲食調理
● ● 應多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品、穀類和新鮮蔬菜。少吃生冷食品、油炸和腌制食品。

疾病簡介


腕管綜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是最常見的周圍神經卡壓性疾患,也是手外科醫生最常進行手術治療的疾患。腕管綜合征的病理基礎是正中神經在腕部的腕管內受卡壓。其發病率在美國約為0.4%,我國尚無明確統計。
Paget醫生於1854年最早描述了兩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出現了正中神經卡壓的臨床表現。1913年,法國學者Marie和Foix醫生首次報道了低位正中神經卡壓癥狀患者的神經病理檢查結果,並提出如果早期診斷並切開腕橫韌帶,或許可以避免出現神經的病變。1933年,Learmouth報道了手術切開屈肌支持帶治療腕管神經卡壓的病例。1953年,Kremer首次在公開出版物中使用了“腕管綜合征”來命名這一疾患,並一直被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