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電圖檢查

檢查神經、肌肉興奮及傳導功能的方法

肌電圖(EMG)是應用電子學儀器記錄肌肉靜止或收縮時的電活動以及應用電刺激檢查神經、肌肉興奮及傳導功能的方法。通過此檢查可以確定周圍神經、神經元、神經肌肉接頭及肌肉本身的功能狀態。肌電圖檢查可以幫助明確肌肉病損的臨床診斷和鑒別診斷,並對療效的觀察和預后的鑒別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正常值


正常。

檢查過程


檢查時將電極插入肌肉,通過放大系統將肌肉在靜息和收縮狀態的生物電流放大,再由陰極射線示波器顯示出來。

相關疾病


特發性震顫蘭伯特-伊頓綜合征,脂質沉積性肌病,包涵體肌炎與遺傳性包涵體肌病,神經性肌強直,營養障礙性多發性神經病,維生素E缺乏神經病,毛細血管擴張性共濟失調綜合征,進行性肥厚性間質性神經炎,遺傳性運動失調性多發性神經炎。

相關癥狀


昏蒙沉重,行走後小腿肌肉痙攣,大腿肌肉萎縮,胸肌萎縮,頸部肌肉腫脹變硬,手臂肌肉拉傷,肌肉的失用性萎縮,外傷性低位截癱,臀中肌麻痹步態,彎腰時腰痛。

檢查方式


● 應用軸針電極插入肌肉中或用片狀電極置於被檢查肌肉表面的皮膚上引導,經放大器放大后,顯示在陰極射線示波器上,亦可轉換成聲音來監聽。其圖像或聲音,可攝片或用磁帶記錄下來。

臨床意義


● 錐體系統、錐體外系統及骨骼肌的病變都引起肌電圖的變化,根據肌電的不同變化,可協助臨床做出定位診斷,為鑒別前角細胞病變或周圍神經受損提供參考依據。動態追蹤觀察肌電圖,可對疾病的發展、轉歸和預后提供有價值的判斷依據。
● 定位診斷:
1.椎體系統。包括:①上運動神經元病變,包括腦血管病變、脊髓截癱、大腦腫瘤或發育不全、側索硬化症等:②下運動神經元病變,包括脊髓前角病變、神經根病變、周圍神經干病變和神經叢病變等。
2.錐體外系病變,如震顫麻痹、舞蹈病、手足多動症等。
3.神經-肌接頭疾患,如重症肌無力症。
4.肌肉病變,如肌炎、皮肌炎、肌強直症、肌營養不良等。
● 異常結果:
通過測定運動單位電位的時限、波幅,安靜情況下有無自發的電活動,以及肌肉大力收縮的波型及波幅,可區別神經原性損害和肌原性損害,診斷脊髓前角急、慢性損害(如脊髓前灰質炎、運動神經元疾病),神經根及周圍神經病變(例如肌電圖檢查可以協助確定神經損傷的部位、程度、範圍和預后)。另外對神經嵌壓性病變、神經炎、遺傳代謝障礙神經病、各種肌肉病也有診斷價值。此外,肌電圖還用於在各種疾病的治療過程中追蹤疾病的恢復過程及療效。
利用計算機技術,可作肌電圖的自動分析,如解析肌電圖、單纖維肌電圖以及巨肌電圖等,提高診斷的陽性率。
● 需要檢查的人群:
2.周圍神經系統疾病。
3.神經根壓迫症。
4.肌原性疾病。
5.神經肌肉接頭疾病。
6.錐體系及錐體外系疾病

注意事項


檢驗前:
在正規醫院檢測是否是菌血病患者,因為對菌血症患者進行肌電圖測定,有時可能引起心瓣膜病人患細菌性心內膜炎。血友病或血小板明顯減少或凝血時間不正常等, 應避免肌電圖檢查。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改用一次性同心針電極,以避免交叉感染。檢查前要停葯,如新斯地明類藥物應於檢查前16小時停用。
檢查時:
檢查過程中有一定的痛苦及損傷,因此除非必要。不可濫用此項檢查。另外,檢查時要求肌肉能完全放鬆或作不同程度的用力。應避免對剛做過肌電圖的肌肉進行肌肉的活檢和肌酶譜的測定。
不適宜人群:菌血症患,血友病患者,乙肝患者
● 1.肌電圖檢查6小時后血CPK可有升高,但在48小時后恢復正常。因此檢查血肌酶譜應在肌電圖測定之前進行。
● 2.EMG是一種有創檢查,會引起患者不適,因此檢查前一定要與患者協商好,以求得患者的配合。由於插針和移動針電極過程中可致肌肉損傷,因此肌電圖檢查后最好不要在同一部位進行肌肉活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