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神經病變

屬於中醫"脈痹"範疇

周圍神經病變由感覺喪失、肌肉無力與萎縮,腱反射的減退以及血管運動癥狀,單獨地或以任何組合方式形成的綜合征。

簡介


疾病可單獨影響一支神經(單一周圍神經病變),或不同區域內的2支或多支神經(多發的單一周圍神經病變),或同時影響許多支神經(多發性周圍神經病變).主要受到損害的可能是軸索(例如,見於糖尿病,萊姆病,尿毒症或各種中毒),或是髓鞘或施萬細胞(例如,見於急性或慢性炎症性多發性神經病變,腦白質營養不良症或吉蘭-巴雷綜合征).小的無髓鞘或有髓鞘纖維受到損害時主要引起溫度覺和痛覺喪失;大的有髓鞘纖維受到損害時則造成運動或本體覺的障礙。有些神經病變(例如,鉛中毒,氨苯碸中毒,蜱傳播病,卟啉病,吉蘭-巴雷綜合征)主要累及運動纖維;另一些(例如,癌腫引起的后根神經炎,麻風,艾滋病,糖尿病或慢性維生素B6 中毒)則主要影響后根神經節或感覺纖維,產生感覺癥狀。偶爾,顱神經也可一起被累及(例如,吉蘭-巴雷綜合征,萊姆病,糖尿病,白喉).掌握周圍神經受損的具體方式能幫助臨床醫生判斷其病因。

病因學


單一神經局限的損害最常見的原因是外傷。劇烈的肌肉活動或關節用力的過度牽伸可引起局灶性神經病變,反覆的小的損傷(例如,經常緊握一些小的工具,或空氣錘過度的振動衝擊)同樣也能產生局灶性神經病變。壓迫性或卡陷(entrapment)性癱瘓通常影響淺表的神經(如尺神經橈神經,腓骨神經),發生在骨質隆突處(例如,在瘦弱或惡液質的人以及往往在酗酒者熟睡時或在麻醉過程中),或發生在狹窄的管道內(例如腕管綜合征).壓迫性癱瘓也可以由腫瘤,骨質增生,石膏固定,拐杖或長時間處於拘謹的姿勢中(例如從事園藝勞動)等等因素所引起。神經內出血,受寒或受放射線照射都能引起神經病變。直接的腫瘤侵犯也可產生單一周圍神經病變.
多發的單一神經病變通常都是繼發於膠原-血管性疾病(例如結節性多動脈炎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征類風濕性關節炎),肉樣瘤病,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澱粉樣蛋白變性病),或感染性疾病(如萊姆病,艾滋病).微生物可直接侵入神經引起多發的單一神經病變(如麻風).
急性發熱性疾病引起的多發性神經病變可能是由毒素所造成(例如白喉),或由自體免疫反應引起(例如吉蘭-巴雷綜合征);有時候發生在免疫接種后的多發性神經病變也可能是自體免疫性的。
有毒物質一般引起多發性神經病變,但有時也可引起單一神經病變。它們包括吐根鹼,環己巴比妥,巴比妥,三氯叔丁醇(chlorobutanol),磺胺類,苯妥英鈉呋喃妥因,長春鹼類,重金屬類,一氧化碳,磷酸三鄰甲苯酯,磷二硝基酚,許多溶劑,其他工業有毒物質以及某些治療艾滋病的藥物(如扎西他賓,地達諾新).
營養缺乏與代謝性疾病可引起多發性神經病變.B族維生素缺乏是常見的病因(例如見於酒精中毒,腳氣病,惡性貧血,異煙肼引起的維生素B6 缺乏,吸收不良綜合征以及妊娠嘔吐).多發性神經病變也可見於甲狀腺功能減退,卟啉病,肉樣瘤病,澱粉樣變性與尿毒症。糖尿病可以引起感覺運動性遠端型多發性神經病變(最為常見),多發的單一神經病變以及局灶性單一神經病變(例如累及動眼神經或外展神經).
惡性腫瘤引起的多發性神經病變可能是繼發於單克隆γ球蛋白病(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或澱粉樣蛋白侵入神經,或營養缺乏,或是作為副癌綜合征的表現.

病理變化


華勒變性、軸突變性、神經元變性、節段性脫髓鞘

華勒變性

指神經纖維受各種外傷斷裂后,遠端神經纖維發生的一系列變化。斷端遠側的軸突由於得不到胞體的營養支持,只能生存幾天,以後很快發生變性、解體。殘骸由施萬細胞和巨噬細胞吞噬清除。斷端近側的軸突和髓鞘可有同樣變化,但僅破壞l~2個郎飛結即停止。

軸突變性

中毒或營養障礙,軸索變性和繼發性脫髓鞘均自遠端向近端發展(dying back)。

神經元變性

神經元胞體變性壞死繼發的軸突及髓鞘破壞,稱神經元病(neuronopathy)。

節段性脫髓鞘

髓鞘破壞而軸突保持相對完整。病理表現周圍神經近端和遠端不規則的長短不等的節段性脫髓鞘,Schwann細胞增殖和吞噬髓鞘碎片。

併發症


營養缺乏與代謝性疾病可引起多發性神經病變.B族維生素缺乏是常見的病因(例如見於酒精中毒,腳氣病,惡性貧血,異煙肼引起的維生素B6 缺乏,吸收不良綜合征以及妊娠嘔吐).多發性神經病變也可見於甲狀腺功能減退,卟啉病,肉樣瘤病,澱粉樣變性與尿毒症。糖尿病可以引起感覺運動性遠端型多發性神經病變(最為常見),多發的單一神經病變以及局灶性單一神經病變(例如累及動眼神經或外展神經).
惡性腫瘤引起的多發性神經病變可能是繼發於單克隆γ球蛋白病(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或澱粉樣蛋白侵入神經,或營養缺乏,或是作為副癌綜合征的表現.

臨床表現


臨床上周圍神經病變,最常累及的有股神經、坐骨神經、正中神經、橈神經、尺神經、腓腸神經及股外側皮神經等。早期癥狀以感覺障礙為主,但電生理檢查往往呈運動神經及感覺神經均有累及。臨床呈對稱性疼痛和感覺異常,下肢癥狀較上肢多見。感覺異常有麻木、蟻走、蟲爬、發熱、觸電樣感覺,往往從遠端腳趾上行可達膝上,患者有穿襪子與戴手套樣感覺。感覺障礙嚴重的病例可出現下肢關節病及潰瘍。痛呈刺痛、灼痛、鑽鑿痛,似乎在骨髓深部作痛,有時劇疼如截肢痛呈晝輕夜重。有時有觸覺過敏,甚則不忍棉被之壓,須把被子支撐起來。當運動神經累及時,肌力常有不同程度的減退,晚期有營養不良性肌萎縮。周圍神經病變可雙側,可單側,可對稱,可不對稱,但以雙側對稱性者多見。
周圍神經病變在體征方面有:①跟腱反射、膝腱反射減弱或消失;②震動覺減弱或消失;③位置覺減弱或消失,尤以深感覺減退為明顯。

治療實驗檢查


西醫治療

⒈病因治療:中毒引起者應立即阻止毒物進入人體,脫離中毒環境及毒性物質。由藥物引起者,原則上應儘快停葯。總之應積極採取措施去除病因。
⒉一般治療:急性期應卧床休息,各種原因引起的多發性神經炎都可使用大劑量B族維生素,vitB1、B6、B12,重症病例使用ATP,輔酶A。疼痛明顯者使用止痛劑、鎮靜劑,如卡馬西平等。有炎性脫髓鞘病變都可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潑尼松地塞米松或氫化可的松。也可使用血管擴張劑煙酸(50~100mg/次),地巴唑5~10mg/次。
⒊加強護理:肢體保持功能位,勤翻身以防止褥瘡及肺內感染。
⒋恢復期:功能鍛煉、針灸、按摩、理療。

預防

相關藥物:維生素B1 、維生素B6 、三磷酸腺苷、輔酶A 、煙酸

中醫治療

周圍神經炎屬於中醫"脈痹"範疇。
脈痹是以正氣不足,六淫雜至,侵襲血脈,致血液凝澀,脈道閉阻,而引起的以肢體疼痛、皮膚不仁、皮色黯黑或蒼白、脈搏微弱或無脈等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病證。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因於濕熱者多發於夏季,由於寒濕或陽虛而致者則好發於冬季。發病年齡以青壯年為多,老年次之,幼小一般不發病,特別差異不大。
脈痹一名,始見於《黃帝內經》。繼后,《金匱要略》等醫籍有血痹的記載。血氣痹阻與經脈痹阻相關,故血痹與脈痹類同。後世醫籍雖有論及脈痹者,但均未將其正式列為病種,更缺乏病因病機及辨證論治等方面的系統論述。從臨床實踐看,脈痹作為病種並不少見,故將其列為病種之一。凡以血脈瘀滯為主要病證者,均應屬本病。
癥狀分型:
⒈風寒阻絡證 證候:肢體脹痛,骨節脹痛,骨節酸痛,皮膚或脈絡青紫,周身沉重乏力,惡寒,發熱,無汗或汗出,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或浮緩。以肢體脹痛、皮膚青紫、惡寒、發熱為本證診斷要點。
治法: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⒉陽虛寒凝證
證候:患肢或肢端麻木、發涼、脹痛,局部皮膚溫度降低且皮色蒼白或青紫、潮紅,遇冷或冬季加重,得溫則減,或行動後肢體脹痛、抽搐,靜息后緩解,趺陽脈或太溪脈搏動微弱,或患肢現遊走性條索狀腫物,舌淡苔白滑,脈沉細。以患肢脹痛、發涼、皮色蒼白或青紫為本證診斷要點。
治法:溫陽散寒,解凝宣痹。
⒊寒凝血瘀證 證候:患肢發涼、麻木、疼痛較甚,日較夜重,皮膚蒼白或潮紅、紫瘀,甚至皮膚乾燥脫屑、破裂,汗毛脫落,少汗或無汗,指(趾)甲增厚、脆硬、變形,肌肉萎縮,頑麻不仁,趺陽脈或太溪脈搏動消失,舌質紫瘀苔薄白,脈沉澀。以患肢疼痛、皮膚變色、肌肉萎縮、趺陽脈或太溪脈搏動消失為本證診斷要點。
治法:溫經散寒,活血通痹。
⒋氣鬱血瘀證 證候:情緒激動或稍事活動,則現肢體皮色蒼白或青紫、潮紅,肢體脹滿,胸脅痞滿而痛,太息,納呆,大便不調,日久肢體腫痛、皮色紫紅加重,或午後潮熱,月經不調,經行腹痛而有血塊,舌紫瘀,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澀。以患肢脹痛、皮色蒼白、青紫、潮紅陣作,情緒激動或稍事活動則發作或加重為本證診斷要點。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散瘀。
⒌濕熱瘀結證 證候;患肢喜冷怕熱、沉重、疲軟、腫脹劇痛,患處絡脈紅熱灼痛,或有索條狀物,按之則痛,或肢端潰爛、流黃水,身熱口渴不欲飲,胸悶,納呆,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滑數。以患肢喜冷怕熱、或絡脈紅熱灼痛、或肢端潰爛流黃水為本證診斷要點。
治法:清熱利濕,活血消瘀。
⒍痰濁瘀阻證 證候:患肢腫脹、頑麻、疼痛、發涼,皮色暗滯或見核硬結,頭暈頭重,胸悶脘痞,納呆,泛吐痰涎,久病而形體不瘦,舌胖色暗,或見瘀斑,苔白膩,脈沉弦滑。以患肢腫脹、頑麻、疼痛、皮色暗滯,形體不瘦,舌胖色暗苔白膩為本證診斷要點。
治法:豁痰散結,活血祛瘀
⒎陰虛內熱證 證候:肢體酸痛,關節灼痛,皮膚潮紅,低熱或午後潮熱,盜汗,頭暈,耳鳴,失眠,視力障礙,口乾舌燥,舌紅少苔,脈數細。以肢體酸痛、關節灼痛、皮色潮紅、低熱、舌紅少苔為辨證依據。
治法:養陰清熱,活血通痹。
氣血兩虛證 證候:患肢酸軟、頑麻、掣痛、皮色蒼白無澤,肌肉萎縮,肌膚乾燥脫屑,或創面色淡紅,久不癒合,面色萎黃,形體消瘦,自汗,四肢乏力,頭昏,眼花,心悸,氣短,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以肢體酸軟而疼痛、肌肉萎縮、肌膚乾燥脫屑、面色萎黃、肢端腫脹為本證診斷要點。
治法:益氣養血,活血通痹。
⒐脾腎陽虛證 證候:肢體冷痛,腰膝酸軟,手足逆冷,皮色晦暗或青紫、瘀斑,肌膚萎縮或皮膚增厚,畏寒,神疲乏力,面色蒼白,食少,大便稀溏,小便多,舌淡胖苔薄白,脈沉細無力或脈微欲絕。以肢體冷痛,皮色晦暗、畏寒為本證診斷要點。
治法:溫補脾腎,散寒活血。

單方驗方

王氏消渴止痛片
組成:院內保密配方
用法:一天3-4次,一次6片,口服,三個月為一個療程
療效:觀察460例,顯效386例,有效60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95%以上。

其他措施


為了保證長期治療的嚴格執行和獲得較好的療效,做好病人的宣傳工作,包括介紹治療基本知識、尿糖定性自測法、生活安排及隨訪檢查。
平時加強鍛煉(以太極為主),切忌惱怒或抑鬱過度,消除緊張、激動等心理狀態,保持心情舒暢豁達,情緒穩定。飲食宜富營養、清淡,忌膏粱厚味,尤忌煙酒。起居規律有常,房事有節,以免進一步耗損正氣。